九年级中考历史学科冲刺阶段讲什么内容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7-06-07
一、备考复习建议
1、回归课本,吃透考纲。要求老师必须陪同学生一起阅读历史课文,指导阅读思路和方法(包
括目录)。回归教材尽量把任务交给学生,可以列一些表格要求学生完成,促使学生在填好表格的过程中去看书。要紧扣《考试说明》,逐个考点地记忆和理解。指导学生将考试大纲中涉及的考点对应教材逐一梳理,全面理解记忆中考复习范围内的知识。
2、调整心态,从容应对。要警惕中考中出现的“陌生”考题,即所谓新型试题,如研究性学习
类。考试时如出现“陌生”考题,或“陌生”提法,千万别慌张失措,要告诉学生,其内容我们平时肯定复习过,只要认真审题,细看材料,弄懂意思,肯定能做。
3、讲练结合,方法得当。要保持一定的训练力度,努力减少选择题的失误,提高正确率,并真
正达到查漏补缺找感觉。加大材料综合题的阅读量和训练量,主要任务是学会知识迁移,提高审题能力,强化规范答题,强化学科语言的表达能力;落实关键字、词、句的书写,准确地用历史知识答题,切忌答空洞的语言,要求学生做题过程要快慢结合。
二、关注几个问题
(一)重视中外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问题背景
“十二五”时期是社会转型期,也是矛盾凸显期,经济发展容易失调,社会规范容易失序,心理状态容易失衡,人文精神容易淡漠。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主任王长江教授认为,改革成败不取决于
人们的主观愿望和评价,而取决于社会矛盾的解决程度。从这个角度看,改革正在与危机“赛跑”。
——《半月谈》
“在社会学上,社会转型指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根本性变迁??其具体内容至少包括结构转换、
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是在当社会变迁历史进程中出现社会渐进过程的中断和质的飞
跃、社会发生激烈的变化、由一种社会形态过渡到另一种社会形态的时候所出现的社会整体性变动”。
——《中国社会转型期研究》
当今世界处于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变革之中;当今中国无论在生活观念、生产方式、生
活方式也在急剧变化。感悟中外社会转型期,从历史中汲取前人的智慧,必将对我们探索前进道路中稳健发展带来重要启示。
◆主题理解
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根本性变迁。它包括社会政治、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
值观念等各方面深刻的革命性变革。
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具体的时代)
内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
过程及实现:战争、思想解放、制度创新等。
◆阶段特征
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段。它往往诱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变革和革命,成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1、春秋战国(公元前5~3世纪)总特征:社会经历大变革,属封建化转型。
政治:各诸侯国变法,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推动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由分封制走向集权制。
经济:铁器牛耕使用,生产力显著提高,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兴起,
耕作方式由大规模简单协作转向户为单位,男耕女织为特点的个体经营,小农经济产生。文化:由于阶级立场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出现“百家争鸣”
民族:争霸和兼并战争,推动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中外联系:春秋战国时期,正值西方(欧洲)古典文化(古代希腊、罗马奴隶制繁荣)时代。古典文化倡导的“人文精神”,为14~16世纪“文艺复兴”的兴起提供了最为直接的思想武器。
2、明末清初(17~18世纪)总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属未能实现的近代化转型。
政治: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的腐败。
经济:商品经济活跃,市民阶层发展壮大,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文化:承古萌新。“承古”:一方面集大成的科技著作问世;另一方面古典文化进入总结时期,官方
组织编纂(类书:《永乐大典》、《占今图书集成》;丛书:《四库全书》)。“萌新”: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工商皆本”思想的出现;明显具有反封建色彩的小说成为文学的主流;“西学东渐”,西方一些科学技术和自然科学知识开始传人中国。
民族:明清大大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定型。
对外:对外政策由开放到闭关;对外经济交流由频繁到日益减少、中外文化传播由中学西传到西学
东渐、国家之间关系上由友好关系到出现大规模的侵略与反侵略斗争;中国的国际地位由领先到落后于世界。
中外联系:此时欧美国家处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阶段。中西对比,中国已明显落后于西方。
3、鸦片战争时期(19世纪中期~甲午战争前)总特征:由独立自主的自然经济的封建国家开始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由古代史进入近代史)属中国近代化起步阶段。
政治: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建社会;(中国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社会矛盾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其中民族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进入反封建反侵略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革命史观)
经济: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稍后洋务运动兴起,中国近代化运动起步;在外资经济和洋务企业的双重刺激之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发展。(现代化史观)
思想:从林、魏等少数先进中国人引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到“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的向西方学习工商科技;再到早期维新派提出君主立宪要求,引起人们对政治制度变革的关注。(思想观念:从空谈义理到面对现实、从闭目塞听到放眼世界、从虚骄自大到学习西方)对外关系: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由朝贡外交到屈辱外交、由抵抗侵略到逐步妥协合作。
4、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19世纪末20世纪初)总特征:由传统农业社会逐步向近代工业社会
转变,是中国近代化整体发展阶段。
政治: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开始启动,并且取得重大成果;封建帝制的结束、中华民国的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经济:产生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获得了两次重要的发展机遇,第一次是甲午战争后的“初步发展”,第二次是一战期间的“短暂的春天”;在列强侵略和近代工业的冲击下,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文化:向西方学习由政治领域逐步转向思想文化领域;1915~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和科学,成为近代中国思想文化迈向近代化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而且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历史影响。
中外联系:这一时期,西方欧美国家正在完成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进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5、过渡时期(1949~1956年)国际形势:二战后形成两极格局对峙局面;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总体特征: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政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国家独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1954年《中华人民共
和国宪法》颁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经济:“一化三改”:一五计划提前完成(1957),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社会主义工业化由
此展开;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外交: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受两极格局的影响,新中国选择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1953年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表明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的万隆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6、改革开放以来(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政治: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左”倾错误,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完善,“依法治
国”写入宪法;“一国两制”的构想,推动了祖国统一大业的逐步完成。
经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向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融入全球化的潮流。
科教:邓小平理论指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科教兴国战略、普及义务教育、发展高等教
育,科技文化事业全面发展。载人航天取得巨大成就。
外交: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基础上,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反霸权、强权,维护世
界和平;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发展与世界主要大国关系(伙伴关系或互惠关系);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继续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当今中国社会转型的主要趋势: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从农民社会转向市民社会);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化;从贫困社会向富裕社会转变。
★世界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1、14~16世纪总特征:西欧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兴起,开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迈进。(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和文艺复兴,具有标志性意义)
政治: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兴起加速了西欧封建社会的解体,西欧正在逐步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民族国家逐渐形成。
经济:新航路开辟和欧洲殖民扩张,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打破了世界各地区间相对隔绝的状态,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文化:人文主义复兴,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运动,冲击了教会的神权统治,促使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中外联系:这一时期,中国处在明王朝的封建统治下,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和社会的进步,中西方的差距由此开始显现。
2、17~18世纪总特征: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欧美处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政治:欧美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进程开始启动,继荷兰之后,英法美通过革命相继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确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
经济:欧美国家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工商业得到迅速发展。资本主义进入工场手工业时期;欧洲国家对外殖民扩张,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展。
思想:近代实验科学产生。17世纪牛顿力学体系的创立,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启蒙运动从理论上批判了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构想。
对外:积极进行对外殖民扩张,英国最终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
中外联系:此时,中国仍在封建社会的道路上徘徊,中西对比,中国已开始明显落后于西方。3、19世纪六七十年代~19世纪中期总特征:欧美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全面展开。
政治:随着工业文明的扩展,资产阶级代议制不断扩展和完善。俄、日、德、意等国相继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统治地位。马克思主义诞生,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巴黎公社是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政权。
经济:工业革命的开展,工厂制度建立,工业化、城市化起步,工业文明时代到来;新式交通工具的发明及应用,密切了世界各地联系,西方国家在全球范围内掠夺原料、输出商品,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科文: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思潮共同发展;生物进化论;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印象派绘画;古典主义和印象派音乐。
中外联系:此时,中国近代化刚刚起步,与西方工业化相比,中国的工业化不仅步履艰难,而且领导权始终未能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4、19世纪末20世纪初总特征: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政治: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现代民主政治日益成熟和定型。两种类型:英法美建立起比较健全的民主政治制度;俄德日保留浓厚的封建残余,专制色彩较浓。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最终导致了一战的爆发;战后确立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经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工业化,工业结构由以轻工业为主转向以重工业为主,尤其在德国、美国表现十分明显;以欧美工业为主导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以垄断组织为组织形式的现代经济模式基本成熟,标志着工业文明向纵深发展。中外联系:此时是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逐步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近代化整体发展阶段。
5、20世纪上半期(1917~1945)总特征:两种现代化模式的并进。对现代化转型的不适应引发矛盾的加剧,造成了剧烈的动荡。(一战1914—1918;二战1939—1945)
政治:俄国十月革命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现实,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创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大萧条冲击资本主义制度,经过罗斯福新政的调整,巩固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经济:苏联开创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斯大林模式使苏联迅速的实现了工业化,但也存在着严重的弊端;自由放任政策造成了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
科技: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现代物理学两大理论支柱提出;凯恩斯主义逐渐成为主流经济学理论;现代主义艺术流派盛行;电视迅速成为最普遍的大众媒体。
6、二战后(1945年)至今:总体特征:全球分裂与重组——整体世界的扩展
政治:社资对峙,美苏冷战,相互遏制,造成了全球分裂;欧、日重新崛起,美、日、西欧三足鼎立,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国力增强,共同构成世界多极化趋势,冲击了两极格局;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
经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与关贸总协定的确立,形成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资本主义国家在战后普遍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垄断资本主义进入成熟时期。欧洲与日本经济的重新崛起,促进了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发展。
苏联改革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成效不大。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中国改革开放,积极加入区域合作组织与世界贸易组织,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潮流。冷战结束后,区域集团化与全球化共同发展。
科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大成果,如计算机技术与网络、原子能技术、生物工程、航天技术等高新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生产与日常生活,为全球化进程与整体世界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二)关注金融危机与改革:古今中外的金融问题、货币状况及金融政策①两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②国民政府时滥发纸币,导致通货急剧膨胀,造成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民族工业陷入绝境。③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人民公社初期,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许多地方的公社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④中共十四大召开,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⑤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⑥开辟新航路:随着新航路的开辟,黄金、白银大量流人欧洲,造成物价上涨,依靠固定地租为生的封建地主地位下降,从事商品生产的资产阶级实力上升,这被称为“价格革命”。
⑦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已经难以维系。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了,这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
⑧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二战以来,交通运输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加速了原材料、资本和劳动力的国际流动。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