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岛之殇讲述了什么?我要写观后感,请多一点。谢谢急急急急急急今晚就要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11-17
的家乡是一座东南小岛——厦门,因白鹭栖息,又称鹭岛。她不及北京恢弘,不及上海繁华,不及深圳新潮,不及西安古老,不及苏州秀气,不及香港国际,但是她温馨,她随和,她安详,我爱我的家乡,我为之自豪骄傲。

作为负笈英伦数载的厦门郎,我不久前还沉浸在今年5月19日在伦敦成立校友会的喜悦之中,有幸结识诸多同在英国的厦门人和师兄师姐,老乡和校友在英伦欢聚一堂,其乐融融。今天厦门公交车大火事件已造成47人丧生、伤34人的噩耗传来,骇人听闻,晴天霹雳。我以最快速度向亲朋好友电话问候,家父家母平安,朋友有惊无险。看着伤亡数字不断在新闻中上升,目睹视频中鲜血淋漓的场景,我无法想象自己的家乡遭遇如此灾难,惨不忍睹。
厦门是座多么秀丽安宁的小岛,阳光沙滩的欢实,椰风海浪的清爽,古早沙茶的美味。她很少有让我们心如刀绞的天灾人祸。从小我们就被告知,因为有延平郡王郑成功坚实的保佑。即使有国际马拉松赛和九八投洽会这样的盛事,厦门一直是那么低调和质朴,厦门人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处事风格,过着泡茶和散步的悠哉生活。可是,这次的飞来横祸是如此不同寻常,难以置信,我似乎听到厦门泣不成声。
我还依稀记得中学时候老师曾告诉我,在1981年,我这一代许多人还没有出生的时候,也是在厦门,也是在六月一个傍晚,发生一起人为的特大公交车爆炸案,造成至少40丧生。如今这起事故虽然目前报导是起火爆炸,与前者也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我想到在一座平静优美的小岛上发生在公交车上的两次惨剧,再回顾近期东北工厂大火、波士顿恐怖袭击、伦敦街头凶案,无辜的居民罹难,家庭破碎,痛心疾首。

鹭岛之殇

去年到今年对于厦门和厦门人来说是一段峥嵘岁月。
先是去年国庆黄金周,10万游客挤爆蕞尔小岛鼓浪屿,民众惊呼鼓浪屿要被踩塌。厦门之魅力,无论是温馨,清新,以或者是小资,浪漫,近年来广为人知。加之海陆空交通日益便捷。如今厦门已经从南国岛城,一跃成为首屈一指的旅游城市,游人趋之若鹜,纷至沓来。节假日厦门岛和鼓浪屿游客络绎不绝,旅游设施早已不堪重负。网络上除了往日五花八门的攻略外,充斥着游客和本地厦门人的抱怨。

然后是今年5月16日大雨滂沱,市区内涝,水漫鹭岛。市内主干道和隧道严重积水,全城交通近乎瘫痪,有的公交车内水都已经高过膝盖,熄火的大车小车散布在水中,犹如游艇。岛内前埔地区出现山体滑坡,数人被埋,损失惨重。岛内降雨量达到历史性的3050毫米,5人不幸遇难。排水系统和预警机制改善刻不容缓。
再有就是今天触目惊心的公交车爆炸惨剧,实为鹭岛之殇,可谓水深火热。

对症下药

厦门岛的面积虽然相对北京、上海、广州而言是弹丸之地。随着与外界交通网络的健全,外来人口涌入鹭岛,人口密度剧增,私家车数量不断攀升。再者目前厦门没有地铁和轻轨,公交车几乎是普通民众唯一的公共交通工具,上班高峰期堵车数见不鲜,主干道经常成为“移动停车场”。修建BRT快速公交最开始大家莫哀一是;建设过程中,频繁封路;落成后,短期内缓解了交通堵塞,但依然无法应付日趋增长的人流。每逢节假日和上下班高峰期,车内比肩继踵,水泄不通,BRT的班次和容量供不应求。
密封的车内空间存在安全风险,在公交车设计上,燃料在高温下是否安全?
出现意外所有乘客能否顺利及时地疏散?
一辆公交车怎么竟然可以承载90多人,要拥挤成什么样的程度,是否有乘客数量的上限防止超载?
消防车和救护车在高峰期很难直接开到快速公交的高架桥上,是否耽误救援时间?
刑事案件的定性折射出社会矛盾和交通隐患,离奇事故背后是对良心的拷问。
呜呼哀哉,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如今在厦门改BRT为轻轨和修地铁提上日程,褒贬不一。人们普遍担心厦门岛的地形不适合掘地三尺,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可当下的交通承载量又无法应付日趋拥挤的城市,简而言之,规划赶不上变化。
厦门作为沿海小岛容量实在有限,不像内陆城市有腹地,鼓浪屿更甚。将厦门与同类对比,小于香港和新加坡,更没有香港高度自治和新加坡国家体制来管理交通。市政工程固然有待投资完善,但人口密度和机动车数量不能直接决定交通的安全和顺畅,而关键在于立竿见影的安全管制措施。

他山之石

进一步说,香港和新加坡与厦门一样同为岛城,不过道路没有厦门宽阔,马路两旁和中间也不完全有绿化,人口和机动车密度远超厦门,看上去拥挤而狭小,但是香港和新加坡的交通就是秩序井然。
身处伦敦这种国际大都市,人口稠密,道路狭窄,路况复杂,我对其智能交通赞不绝口。伦敦当然每天也有堵车,没有到不可收拾、积重难返的地步。首先是伦敦交通灯的频率是根据交通拥堵情况来实时变更的,具有在需要维修或更换的时候通过iPad/iPhone的应用来警示工人的能力,智能化设计。公交车和地铁的发车频率和费用在高峰期和低谷期也不同。公交站和地铁站都有电子显示牌,告诉乘客未来车次的等待时间和拥堵情况。
其次伦敦的公交车是双层巴士,保证最大的载客量,里面有给妇女,老人和手推车的空间位置。并设有夜巴士,24小时运营。地铁和公交的座位全部是舒适软座。
然后上车和乘坐手扶梯全部排队,从来没有一窝蜂拥上的情景。所有室内公共交通设施和交通工具都有火灾紧急通道和图文介绍。
还有巴克莱银行赞助而非政府出资提供临时租赁的自行车。伦敦有浓厚的骑行文化,无论是国会议员还是金融人士,都会选择自行车上班。
同时政府也在不断地提倡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前任市长长肯.利文斯每天乘地铁上下班,现任市长约翰逊则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以身作则。
再者,请不要忘记伦敦曾在2005年遭受连环爆炸,现在成为世界上监视器密度最高的城市,800万台监视器保证每一个人每天至少在监视画面中出现300次,犹如电影《鹰眼》,力求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最狠的一招当属伦敦拥堵费,每周一到周五早上七点到下午六点,外地所有私家车进入伦敦市区每天都要缴纳10英镑的拥堵费。若住在伦敦中心的本地车主也要每日上交1英镑。这项措施饱受争议,但治堵效果显著,车流量每天骤减7万辆,车速提高。
总而言之,伦敦是建立了以地铁为主,轻轨、公交车、出租车和自行车等的立体智能交通网络。
150年前,当时的人类还没有汽车,刚刚发明火车不久,在英国伦敦,人们已经将火车开到地下行驶,这就是世界上第一条地铁。150年后,伦敦已发展出成熟的公共交通设施,政府倡导公共交通理念,行人遵守交通法规,私家车不是每天使用,出租资源的优化配置,所有这些可能都能缓解伦敦的交通拥堵情况,是世界交通治理之典范。
最后,英国人对火灾的警惕程度完全超乎一般人的想象,这是从1666年伦敦城被大火吞噬中吸取深刻的教训。在英国,所有房间都有防火门,防止火势蔓延,所有房间都有烟雾探测器。一旦探测到烟雾,整栋楼每一间房间的警报都会拉响,犹如防空警报,震耳欲聋,根本无法待在里面。所有人被迫疏散到楼外。火警直接连线到最近的消防局。紧接着,5分钟内,消防车就会抵达警报地点展开行动。警报事件我亲身经历过数次,每当我身着睡衣和室友们站在寒风中,看着全副武装的消防员冲进事故现场,就对英国人的防火设计和救灾效率钦佩不已。此外,频繁的火灾演习有时也让人心烦意乱、忍无可忍。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交通治理不乏科技力量,更需要制度设计的战略眼光与强力执行。

人性力量

灾后几个小时后,我就在网络和手机上看到厦门朋友发布的温馨信息。
厦门有车的朋友请注意!考虑到明天BRT可能停运,车道拥堵,呼吁明天考试前后时间段(早上9点开考),大家不要开车打车,让出出租车和道路。若有本身就在外办事出行的车辆,愿意接送考生,招手就停,请在车身挂上较大的红色标志,红领巾,红布红塑料袋等,贴上类似#我们送你去考场# 的大字,方便有需要的考生拦车。
酷暑难耐的夏日,快速公交因事故全部停运,正值莘莘学子参加高考。无微不至的厦门人担心考生因为交通和事故的原因无法按时抵达考场,不断转发这充满关爱的信息。也让我回忆起07年的黄丝带散步运动,那是公民的力量。
多难兴邦,因为多难显示人性的力量。在重大灾难面前,厦门依然向所有人展现她是座有爱的城市,温情细腻、体贴周到,这才是厦门的本色和特质,是厦门人最伟大的力量。这也是厦门之所以宜居的原因,不单纯是景色美轮美奂,而是人性之真善美。

天佑吾乡

我过去总觉得厦门岛安逸偏僻,固执地认为年轻人需要探索世界,生活在大都市里感受时代脉搏和拥抱多元文化。现在漂泊在异国他乡,倍感亲切的,还是来自亲朋好友的问候,遇到老乡时的喜出望外;朝思夜想的,仍是远在厦门的家人;时常怀念的,依旧是鸿山织雨、五老凌霄、鼓浪洞天的鹭岛景致。今日听闻家乡惨剧,心急如焚,我才领悟家乡在心中的地位和意义,她犹如母亲,作为海外游子,这养育我的小岛时刻牵动着我每一根神经。
一夕高楼月,万里故园心,愿天佑吾乡——厦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