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精神"?

请教一下什么是"遵义精神"?是哪年提出的,提出背景?具体内涵是什么?

第1个回答  2014-05-28
遵义精神与遵义发展 中共遵义地委副书记 龙超云 遵义精神:实事求是 崇尚科学 艰苦创业 排难争先 遵义精神的形成与概括 遵义,因中国革命历史转折点的遵义会议而名垂青史,以源远流长名人辈出的黔北文化而引人注目,依茅台国酒为代表的名酒之乡而享誉天下……。因历史上开发较早,深受巴蜀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影响,遵义是贵州省经济和文化相对发达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遵义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了长足进步。1996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174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48亿元(其中工业产值135亿元),财政收入近17亿元;粮食、油菜、茶叶、肉类、蚕桑等主要农产品产量,乡镇企业发展,非耕地开发,农民人均纯收入等经济指标均走在全省前列。以遵义会议会址为代表的长征文化每年吸引几十万人次前来参观和游览。遵义已成为贵州的一块经济热土和文化圣地。 在有“遵义”这一名称的1300多年里,特别是本世纪30年代以来,遵义各族人民在生产劳动、革命斗争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伟大实践和伟大创造,积淀了丰富而瑰丽的历史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现代文化,最终升华为一种自强不息、代代相传、不断更新的精神。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更需要发扬光大这种精神,引导和激励遵义干部群众在新的实践中焕发建设家乡的智慧干劲和创造力,共同努力开创新的业绩。 中共遵义地委在大量调查研究和集思广益的基础上,于1996年11月贯彻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文件的时候,正式把这种精神明确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长征精神为主体,以遵义历史文化为背景,融汇时代精神,逐步形成的“实事求是,崇尚科学,艰苦创业,排难争先”的遵义精神,要求全区各级党委和干部群众树立和弘扬遵义精神,为实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而奋斗。 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半年多来,遵义精神不仅得到全区干部群众与各界人士的认同,而且正在成为遵义人民的强大精神动力,积极推动遵义地区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遵义精神的丰富内涵 遵义精神是遵义人民实践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具体体现,是遵义历史文化与时代精神相互吸收和融汇的结晶。遵义精神具有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主要体现在: 1.黔北文化的历史底蕴。汉文化在黔北历史文化中居主导地位。在遵义,汉有三贤:盛览、尹珍、舍人;清有三儒:郑子尹、莫友芝、黎庶昌。他们接纳贤士,开办学校,传播文化,研究学术,兴办实业,促进了古播州(遵义)文教事业的发展。历史上留下了杨粲墓、黎庶昌故居、蜀汉石刻、望仙台石窟、袁锦道故居等历史文化遗址。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和改革开放新的时代孕育了一代新的文化名人,如黔北作家群体中的蹇先艾、何士光、李宽定、石果、石定、石永言、李发模、赵剑平等人,书画界的孟光涛、祝焘、叶景文等人,外交界的文化人宦乡、韩念龙等人,都在中国文化艺术界熠熠生辉。遵义不仅人杰而且地灵。如被国内外专家称之为“千瀑之市、楠竹之海、桫椤王国、丹霞地貌”的赤水市,拥有原生森林生态和奇特丹霞地貌的习水三岔河等自然风光,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文化志士。黔北文化中所蕴含的民本意识和热爱自然、珍视文化、追求文明的人文精神,通过各种文化传播而代代沿袭继承下来,成为遵义人特有的文化积淀和历史烙印,为遵义精神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土壤。 2.遵义会议的特殊内涵。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我们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长征之所以胜利,就在于我们党在遵义会议后,彻底脱离了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根据中国的实际指导中国革命,根据党的实际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实事求是地处理中国革命的问题,在我们党的历史上,遵义会议是开端。实事求是的精神,已深深扎根于遵义这块土地,鼓励遵义人民积极开拓进取。 多年来,在遵义的广大干部群众中,逐步形成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表现在:不懈追求政治理想而英勇奋斗,艰苦创业;牢固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遵义地情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认真执行上级方针政策,不照抄照传;虚心学习他人先进经验,不照套照搬;不断深化地情认识,因地制宜;不盲从,不附合,只问是非,不计利害。这些工作作风,推动了遵义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遵义地区48年来的建设成就,无不闪烁着实事求是的光辉。遵义会议为遵义精神的形成提供了实质内涵。 3.浙大西迁的思想传递。红军长征胜利后不久,一支文化长征的队伍由浙江出发,1940年到达遵义,这就是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在遵办学7年,为我国保护了老一代的知识分子,如竺可桢、王淦昌、苏步青、陈建功等赫赫有名的科学家,同时培育了一大批包括遵义籍青年在内的科学家和文化工作者队伍,并把先进的科学文化引入西南地区,把教学科研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科学思想与遵义历史文化传统相互交流,相得益彰。英国科学家、剑桥大学教授李约瑟于1944年两次到遵义,对浙大科研水平学术空气给予高度评价,称之为“东方的剑桥”。今天,遵义开发利用的电力资源、锰矿资源、生物资源和至今仍在大面积栽种的蚕桑、茶叶、油菜,就是当年浙大帮助引入的。浙大在贫困和苦难中,培植和成长起来的科学思想、求是作风和创业精神,使遵义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更加重视崇尚科学、学习科学、运用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武装头脑,战胜愚味无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加重视坚持和发展人类在探索外部自然和自身奥秘过程中形成的科学精神,包括求知探索的理性精神,客观认识的求实精神,批判创新的进取精神,互助共建的协作精神,兼收并蓄的开放精神等等;更加重视用科学的态度认识世界,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遵”战略,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努力营造一种尊重知识和人才的良好环境。科技进步已成为遵义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比如,10多年前就开始推行农业适用技术“五突破”,到目前,粮食作物种植基本实现了杂交化、良种化,规范化。杂交水稻、杂交玉米、杂交油菜、两段育秧、玉米和油菜育苗移栽,以及旱地分带轮作多熟制等适用技术推广面积已达90%以上。在粮食增产因素中,科技贡献率达35%,粮食总产量由1985年的13.72亿公斤增长到1996年的26.8亿公斤,年均递增6.27%,在农业人口增加到58.64万人的情况下,农民人均粮食产量仍增加到469.6公斤,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基本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科学技术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同时,推动了人们的思维进步和开放开明的进取心态。崇尚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为遵义精神的形成奠定了科学基石。 4.改革开放的实践结晶。改革开放18年来,遵义地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本地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展开工作。从1986年至1996年,遵义地区在正确认识地情的基础上,先后提出了既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又符合遵义地区客观实际的战略思路和政策原则。如“把全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到富民上来”;“放开,搞活,富民”;“三让利,三不搞”;“拆掉城墙,发挥优势,靠紧重庆,挤进沿海”;“中路突破,两翼展开”;“稳征,减购,压销”;“超双千,奔小康,全面推进农村经济新发展”;“在发挥农业优势的基础上,以乡镇企业为主体,主攻二三产业”等等。这些发展战略思路和政策原则,有力地推动了遵义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八五”计划圆满完成,全区国内生产总值于1995年底就提前翻了两番。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遵义地委、行署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始终不渝地继承和弘扬“坚定信念,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奋进”的长征精神;始终不渝地继承和弘扬“奋斗、牺牲、革命、科学”的求是精神;始终不渝地继承和弘扬“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三线建设精神。遵义地区改革开放的实践为遵义精神的形成注入了富有生机的时代特点。 5.党中央、各级领导和人民的期望。邓小平同志3次到遵义,对遵义的发展寄予了深切的希望。江总书记两次视察遵义,充分肯定了坡改梯工程。李鹏、乔石、李瑞环、朱镕基、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及许多中央国家部委领导都到过遵义,给遵义巨大的支持和鞭策。省委书记刘方仁同志要求遵义地区到2010年成为全省经济发展最快、实力最强、人民生活最富裕、社会治安最稳定、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搞得最好的地区之一。省委副书记王思齐同志肯定了桐梓的经验后,要求全省上下都要有一种风风火火干事业的作风,有一种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在新的形势下,遵义人民迫切要求加快改革与发展步伐,更快提高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所以说,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省委领导的期望,遵义地区要求发展的强烈愿望,为遵义精神提供了动力。 遵义精神日益深入人心 现在,遵义精神日益深入人心,成为凝聚民心鼓舞士气的动力。遵义精神的提出,本身就是对遵义客观实际和历史文化的再认识。这种再认识大大激发了遵义地区干部群众热爱遵义、建设家乡、奉献家乡的热情,鼓舞了全区人民不甘落后、艰苦奋斗、创造性开展工作的信心。这种再认识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遵义在全省的地位和条件,更加客观地估计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增强了加快发展步伐、加快结构调整力度的事业心责任感。 树立和弘扬遵义精神,使各地各部门的精神面貌有了新的改观,原来习以为常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正在发生变化。比如,遵义市凭借名城优势,强化城市管理与城市发展工作;遵义县树立人均意识,在忧患中奋起;桐梓县着力于桐梓速度、桐梓效益,塑造贵州北大门形象;作为贫困县的正安县以“打不了团体冠军,也要打单项冠军”的气势,抓住重点工作;习水县力攻国有企业改革难题,努力营造“团结、务实、高效、服务”气氛,树立习水新形象。 “两手抓”的意识逐步增强,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有所提高。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认识到,就经济抓经济,是不懂经济的表现,最终也抓不好经济;只有两个文明一起抓,才能内增凝聚力,外增吸引力,提高向心力,发展生产力。工作上基本上做到了“三个纳入”,即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纳入党委和政府的主要议事日程,纳入领导干部和党政领导班子的目标责任制,做到“思想上树位子,工作上建班子,方法上出点子,投入上进盘子,考评上有尺子。”在实际工作运行中,实现了“三个同步”: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工作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前进。 各地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各县市、机关企事业单位根据地委提出的凝聚力工程、遵义形象工程、文明示范工程、人才工程,开展了各具地域和行业特色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育人才兴遵义,文明示范办实事,凝聚人心谋发展,塑造遵义新形象的工作态势和工作局面,正在遵义地区蓬勃推开和全面拓展。 总之,发扬遵义精神,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做好因地制宜这篇大文章;就是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把饱满的工作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遵”战略;就是立足基础差、底子薄的地情实际,艰苦奋斗,奋力拼搏,学习大关人苦干实干,保持旺盛的斗志和热情,把遵义的工作做得更好;就是有知难而进,抓住机遇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勇气和决心,有敢闯敢试,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昂扬气势。“遵义精神”将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总结新的经验,充实新的内涵,成为鼓舞人民,引导人民,激励人民的精神动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