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名家思想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7-12-22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时期都会涌现出几位教育大师,用自己的教育实践、教育理论引领教育改革的方向,丰富着人类的教育思想宝库。苏霍姆林斯基就是这样一位教育大师,他的教育思想影响着世界各地的教师,用很多人成为他的教育思想的追随者和践行者。
《教师要学苏霍姆林斯基》一书,汇集了全国各地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在学习、践行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过程中的所学、所行与所思,反映了各地的人们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引领下在教与学、教书与育人、学校与管理等方面的所做的思考和实践探索,这些案例和心得体会文章,绝大多数来自教学一线,非常鲜活和生动,读来深受启发。
一、教师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还说:“如果有人问我,生活中什么是最主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的回答说‘爱孩子’”。怎样才能做到爱孩子?
首先要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基本途径有两条:一是细致入微的观察。深入到学生中间去,和他们打成一片,在自然的状态下观察和研究学生的行为和心理特征。“只有在自己整个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的能手。”二是孜孜不倦的学习。向学生学习、向同行学习、向书本学习,通过学习了解学生做出某些特定行为背后的思想动态和内在心理动机,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如果把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比作一条大河, 那么读书和学习的过程就像许多小的溪流,正是因为这些小溪流的滋养和积累,才使得大河中流水滔滔,教师上起课来也倍感轻松。
其次要理解孩子。理解这个词说起来简单,但要真正在生活中去实践,却非常困难。父母理解自己的孩子吗,教师理解所教的学生吗,孩子是否能够理解成人?在很多时候相互之间并不能实现理解。原因何在?理解首先需要设身处地,但成人在自己长大之后,往往忘记了自己的童年,很难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孩子没有成人的那些经历和体验,他很难做到设身处地去考虑成人的感受。理解其次需要尽可能洞察事物的真相。作为成人,在思谋一些事情时,很少有人愿意非常坦诚地向孩子沟通、介绍自己的行为或决策的动机,孩子感到不可思议;作为孩子,常常有和成人坦诚沟通的意愿,但经常话匣子刚刚打开,还没有涉及到关键的问题,就被成人自已为是地插话打断,让谈话偏离了主题。理解还需要建立在平等对话基础上的尊重,无论教师和家长在孩子眼中充满着“威权”,还是孩子被家长和教师看作是可以按照自己意愿支配的人,都不可能促进双方真正的理解,当然也就很难和孩子进行心灵的沟通。
第三是师生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位教师不仅是教书者,而且是教育者。由于教师和学生集体在精神上的一致性,教学过程不是单单归结为传授知识,而是表现为多方面的关系。共同的智力的、道德的、审美的、社会和政治的兴趣把我们教师中的每一个人都跟学生结合在一起。”教师和学生集体在精神上的一致性,是和谐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教师热爱孩子的具体体现。我曾在前面的博文中,对关系第一、和谐师生关系建设等做过详细的讨论,这里就不展开了。
第四是言行一致。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经常不是体现在学科内容的传授上,而是自己平时的言行上。一个品德高尚、言行一致的人,最能够获得学生的青睐和信任,并凝聚成学生快乐学习的力量。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对优秀教师的信任的确是无限的。当儿童跨进学校大门,成了你的学生之后,他就会无限地信任你,你的每一句话对他来说就是神圣的真理;你的行为在他看来就是智慧的化身和道德的典范。儿童对教师的信任,犹如玫瑰花上的一滴洁净的露珠。请不要把这一滴露珠抖落,要珍惜信任。这也就是说,要珍惜儿童对人不加防备的心。这种教育智慧,应该贯穿于我们全部工作之中,哪里的教师不懂得儿童的内心世界,竭力把儿童不加防备的心变为关闭小鸟的樊笼,并把自己认为有益的和必要的东西强加给儿童、哪里就会开始出现教师缺乏修养和愚昧无知的现象。”
二、校长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自1948至1970年一直担任帕夫雷什中学校长,积累了丰富的学校管理工作经验,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首先,一个好校长必先是一个好教师。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学教育过程包括科学、技巧和艺术三个要素。而且这个过程的现象具有深刻的独特性:“某一种教育原理,用在第一种情况是正确的,用在第二种情况下就不起作用,用在第三种情况下甚至是荒谬……要领导它,首先必须本身不断地丰富和更新,使自己的头脑今天一定要比昨天更充实。”。正是这一坚定的信念,使他在担任校长的同时,还担任初中一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常年做班主任工作,并天天坚持听其他教师的课。他说:“如果我每天不听两节,就算我这一天什么也没做。”“如果今天去区里开会,明天就得补上,听四节课……如果我在一年中没有听过一位教师的至少15至20节课,我就会对他毫无了解。”他把听课和分析课当作校长的重要工作和滋养自己思想的源泉。他十分重视学校的思想教育。为了做好这项工作,他带动和组织教师全面了解研究儿童,定期举办了研讨会,就某个学生的情况实行教育会诊。他本人亲自搞调查,作记录,深入研究了178名“最难教育的”学生曲折成长的过程试办了一个6岁入学的预备班“快乐学校”,从预备班到一年级,再连续跟到十年级,一直担任该班的班主任,跟踪观察和研究在不同时期的表现,提出了相应的教育措施。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