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蟋蟀的小知识有哪些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30
1. 蟋蟀小知识(蟋蟀的知识,请告知)
蟋蟀小知识(蟋蟀的知识,请告知) 1.蟋蟀的知识,请告知
蟋蟀的分布地狱极广,几乎全国各地都有,黄河以南各省更多。它喜欢栖息在土壤稍为湿润的山坡、田野、乱石堆和草丛之中。

此虫一般在夏季的8月开始鸣叫,野外通常在20度时鸣叫得最欢,10月下旬气候转冷时即停止鸣叫。它每年发生1代,产卵在土中以卵越冬。

雄虫遇雌虫时,其鸣叫声可变为:“唧唧吱、唧唧吱”,交配时则发出带颤的“吱。。”声。

雄虫好斗,当两只雄虫相遇时,先是竖翅鸣叫一番,以壮声威,然后即头对头,各自张开钳子似的大口互相对咬,也用足踢,常可进退滚打3~5个回合。然后,败者无声的逃逸,胜者则高竖双翅,傲然地大声长鸣,显得十分得意。

观赏蟋蟀打斗,确实一种相当有趣的休闲方式。

它喜欢栖息在稍微潮湿些的阴暗之处

______________

蟋蟀属直翅目昆虫,能鸣善斗。古时候,上至名人将相、下至庶民百姓,每逢金秋,斗玩蟋蟀,盛极一时。

蟋蟀属不完全变态,一生只经过卵、幼虫、成虫,不经过蛹。卵在土中越冬,春夏之间开始孵化,幼虫在泥土缝隙中群居,以微生物尸体和植物的根为食。从立秋前后开始蜕化为成虫,处暑前后为蜕化高峰,并延续到秋分前后结束。蟋蟀成虫雌雄很容易区别:雄虫体小、能鸣,腹末生尾须一对,俗称“二尾”;雌虫个儿大,不会鸣叫,腹末除一对尾须以外,中间生一产卵管,俗称“三尾”。

雄虫一般有固定的洞穴,雌虫则没有。雌蟋蟀根据鸣声寻找雄虫洞穴,进洞后结为临时配偶。白天相聚洞中。一到傍晚,雌虫破洞而出,觅食并产卵。所以雄蟋蟀晚间成了“单身汉”,彻夜鸣叫呼雌。次日拂晓雌虫寻声入洞,可能是原来的“妻子”,也可能是新的伴侣。因此蟋蟀没有固定配偶,有时可能一雄数雌共居一巢,但并不吵架。 雄虫求偶时,两片翅膀向两侧下方摩擦,发出温和悦耳的“弹琴”声,短则数分钟,长则半小时,雌虫就会自动爬上雄虫背部交配。所谓蟋蟀的“三反”,即“胜鸣败哑”、“雌上雄背”、“过尾有力”。

蟋蟀的捕捉时间,从立秋到白露之间。古语有道是“白露前后出将军”。白露以后十天,外界气温降低,蟋蟀体质日趋衰退,已无捕捉价值。 白昼捕捉时间在午后至下午3点左右,此时雌雄共居一室,可按“弹琴”声找到他们。夜间捕捉则以晚上8-9点到次日凌晨。上品蟋蟀通常在午夜前后鸣叫,往往鸣数声即止。早秋时分,夜间捕虫,当选其声苍劲刚烈者,若其声抑扬顿挫并有间歇则更佳,其声宽大沙哑者也不可轻弃。而鸣声尖小、连续不断者,往往是小个儿。到中秋时分,当选鸣声响亮刚烈者,沙哑者通常已是苍老之虫。

蟋蟀的栖息之地,与虫质优劣关系不小。一般住宅前后、垃圾堆、畜舍附近,都没有好虫;场地、菜园,也无强将。瓜地、豆田常有上品,而荒冢、古庙、河边大树下,以及人迹罕至之处,常可获大将。

想让蟋蟀“打胜仗”,七分靠种,三分靠养。蟋蟀盆一般分为直桶式、天落盖式和花鼓墩式3种。早秋时分,选择直桶式陈年旧盆,至于阴湿处,利于避暑。天渐寒,则选择小型花鼓墩盆,至于避风处,抵御寒气。 初上盆之虫,当喂以青菜一片,帮助蟋蟀泻去泥土,收缩肚档。最好准备一些荷叶露给蟋蟀饮用,不能使用含氯气的自来水,至少使用凉开水。考究者,可以准备一些茯苓、首乌、牛膝、川续断、猴姜等中草药与荷叶露对掺。

蟋蟀的食物各时期有所不同。早秋时节以较烂的米饭为主。量每日一粒足矣。中秋以后,蟋蟀开始厌食,可换以生冬瓜瓤、熟毛豆、甜苹果等喂之,时至晚秋、隆冬,蟋蟀进一步厌食,考究的爱虫者,可以喂以淡虾肉、淡蟹肉、淡鳗肉等。

饲养蟋蟀要注意卫生,夏天蟋蟀每隔3-5日,给予沐浴一次。水盆中放半盆去氯的自来水(可投入甘草一两),将水搅拌,使水旋转,遂让蟋蟀在水上漂游片刻,去除油垢后,随即捞起,切不可过久。

一般一只雄虫,可配养3-4只雌虫(三尾),夜间放入,次日早晨取出。能够改变蟋蟀的生活习性,使其安心家养。有些烈性蟋蟀可能追咬三尾,此时可准备梅花三尾或飞翔三尾,正得卯榫之合。
2.蟋蟀的知识
蟋蟀(cricket)是直翅目(Orthoptera)蟋蟀科(Gryllidae)昆虫,因鸣声悦耳而闻名。

约2,400种,长3∼50公厘(0.12∼2吋)。触角细,后足适於跳跃,跗节三节,腹部有2根细长的感觉附器(尾须)。

前翅硬、革质;后翅膜质,用於飞行。雄虫通过前翅上的音锉与另一前翅上的一列齿(约50∼250个)互相摩擦而发声。

音的频率取决於每秒击齿的次数,从最大蟋蟀种类的1,500周/秒到最小蟋蟀种类的将近10,000周/秒。鸣声的速率与温度直接有关,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快。

最普通的鸣声有招引雌性的寻偶声;有诱导雌 *** 配的求偶声,还有用以驱去其他雄性的战斗声。雌雄在前足胫节都有敏感的听器。

多数雌虫以细长的产卵器产卵於土中或植物茎内,对植物常可造成严重危害。在北方,蟋蟀多於秋季成熟产卵,若虫於次春孵出,蜕皮6∼12次而成熟。

成虫寿命一般为6∼8周。 蟋蟀亚科(Gryllinae)的田野蟋蟀属(Gryllus)和家蟋蟀(Achetadomesticus,旧作Gryllusdomesticus)体粗壮,黑或褐色,常打浅洞;取食植物、动物、衣服或互残。

田野蟋蟀又称黑蟋蟀,常生活在田野或庭院,有时进入室内。家蟋蟀头部色浅,并有深色横带;已从欧洲引入北美;见於建筑物及垃圾堆中;家蟋蟀及田野蟋蟀均分布广泛,日夜鸣叫。

在美国售作鱼饵,又用於生物学实验。田野蟋蟀属常出现於诗、文中。

如狄更斯的《炉边蟋蟀》(TheCricketontheHearth)。针蟋亚科(Nemobiinae,或归入蟋蟀亚科)长12公厘,鸣声为一系列高调的颤音,生活在牧区及林区。

条纹针蟋(Nemobiusvittatus)腹部有三条暗纹。树蟋亚科(Oecanthinae)白或绿色。

翅透明;因食蚜虫而有益,但产卵时损伤树枝;鸣声为悠长的颤音。雪白树蟀(Oecanthusfultoni)通称温度计树蟀,因其在15秒钟内发出的颤音数再加40,便大约等於当时的华氏温度。

栖息在乔木和灌木的种类夜间叫,草丛种类日夜都叫。蚁蟋亚科(Myrmecophilinae)的种类小型,3∼5公厘长,无翅,弓背,生活於蚁巢中。

钲蟋亚科(Mogoplistinae)的种类(无翅灌丛蟋)常见於灌丛或热带多沙地区水边的碎石下,体细长,5∼13公厘,无翅或翅小,而覆有透明易磨去的鳞片。蛣蛉亚科(Trigonidiinae)的种类(有翅灌丛蟋)4∼9公厘长,产卵器剑形,生活於池边灌丛中。

金蛣蛉亚科(Eneopterinae)的种类(褐色灌丛蟋)较大,瘦长,浅褐色,常见於树上或灌丛中。在东方,人们笼养雄蟋蟀听其鸣叫;在中国斗蟋蟀的风习已有数百年之久。

蟋蟀在神话及迷信中起重要作用。人们认为有蟋蟀存在便等於好运和智慧,伤害蟋蟀便带来不幸。

在缅甸曼德勒的市场上销售一种大型棕色的炸蟋蟀,常供游方僧人食用。 在英语中,许多其他昆虫亦称cricket,如灶马、沙螽(Jerusalemcricket)、蝼蛄(molecricket)和蚤蝼(pygmysandcricket)。

物种名称[编辑本段]蟋蟀(xishuai)(Gryllulus;Gryllus)无脊椎动物,昆虫纲,直翅目,蟋蟀科。一名促织,中国北方俗名蛐蛐。

形态特征[编辑本段]蟋蟀多数中小型,少数大型。黄褐色至黑褐色。

头圆,胸宽,丝状触角细长易断。咀嚼式口器。

有的大颚发达,强于咬斗。前足和中足相似并同长;后足发达,善跳跃;尾须较长。

前足胫节上的听器,外侧大于内侧。雄性喜鸣、好斗,有互相残杀现象。

雄虫前翅上有发音器,由翅脉上的刮片、摩擦脉和发音镜组成。前翅举起,左右摩擦,从而震动发音镜,发出音调。

雌性个体较大,针状或矛状的产卵管裸出,翅小。雄性蟋蟀相互格斗是为了争夺食物、巩固自己的领地和占有雌性。

分布范围[编辑本段]全世界已知约2500种,中国已知约150种,其中台湾省50种。(另此处数据有疑问:世界上已定名的约有1400种以上,我国已定名有30种以上。)

若干种类为旱作物的害虫。生活习性[编辑本段]蟋蟀穴居,常栖息于地表、砖石下、土穴中、草丛间。

夜出活动。杂食性,吃各种作物、树苗、菜果等。

蟋蟀的某些行为可由特定的外部 *** 所诱发。在斗蟋蟀时,如果以细软毛 *** 雄蟋的口须,会鼓舞它冲向敌手,努力拼搏;如果触动它的尾毛,则会引起它的反感,用后足胫节向后猛踢,表示反抗。

蟋蟀生性孤僻,一般的情况都是独立生活,绝不允许和别的蟋蟀住一起(雄虫在交配时期也和另一个雌虫居住在一起),因此,它们彼此之间不能容忍,一旦碰到一起,就会咬斗起来。 蟋蟀是以善鸣好斗著称的。

在蟋蟀家族中,雌雄蟋蟀并不是通过“自由恋爱”而成就“百年之好”的。哪只雄蟋蟀勇猛善斗,打败了其它同性,那它就获得了对雌蟋蟀的占有权,所以在蟋蟀家族中“一夫多妻”现象是屡见不鲜的。

当然,从生物学进化论观点来分析,这也是自然选择,优胜劣汰,有利于蟋蟀家庭子子孙孙健康昌盛。此外,蟋蟀的鸣声也是颇有名堂的,不同的音调、频率能表达不同的意思,夜晚蟋蟀响亮的长节奏的鸣声,既是警告别的同性:这是我的领地,你别侵入!同时又招乎异性:“我在这儿,快来吧!”当有别的同性不识抬举贸然闯入时,那么它便威严而急促地鸣叫以示严正警告。

若“最后通牒”失效,那么一场为了抢占领土和捍卫领士的凶杀恶战便开始了,两只蟋蟀甩开大牙。
3.蟋蟀的资料及习性
资料;昆虫纲直翅目蟋蟀总科的一个大科。通称蟋蟀,又名促织,中国北方俗名蛐蛐。全世界已知约2500种,中国已知约150种,其中台湾省50种。若干种类为旱作物的害虫。蟋蟀多数中小型,少数大型。黄褐色至黑褐色。头圆,胸宽,触角细长。咀嚼式口器。有的大颚发达,强于咬斗。前足和中足相似并同长;后足发达,善跳跃;前足胫节上的听器,外侧大于内侧。产卵器外露,针状或矛状。

雄虫前翅上有发音器,由翅脉上的刮片、摩擦脉和发音镜组成。前翅举起,左右摩擦,从而震动发音镜,发出音调。蟋蟀穴居,常栖息于地表、砖石下、土穴中、草丛间。夜出活动。杂食性,吃各种作物、树苗、菜果等。蟋蟀的某些行为可由特定的外部 *** 所诱发。在斗蟋蟀时,如果以细软毛 *** 雄蟋的口须,会鼓舞它冲向敌手,努力拼搏;如果触动它的尾毛,则会引起它的反感,用后足胫节向后猛踢,表示反抗。

常见的蟋蟀(如北京油葫芦)每年发生一代,以卵在土中越冬。卵单产,产在杂草多而向阳的田埂、坟地、草堆边缘的土中。雄虫筑土穴与雌虫同居。喜栖息于荫凉、土质疏松、较湿的环境中。虫口过于密集时,常自相残杀。花生大蟋在广西1年1代,若虫在土穴中越冬,翌年3~4月出土,为害花生幼苗。6月上旬羽化为成虫,继续为害。11月中下旬,以若虫开始越冬。成虫、若虫穴居深达0.6米甚至更深。新建的洞穴很简单,只有一个逃避孔。在产卵前增建3~5个 *** 卵用的支穴,并出外搜索花生嫩茎叶和种子,运回穴内储存,以供饲养初孵的若虫。初孵若虫群居,数天后外出觅食,各自分别掘穴。

蟋蟀是中国东北地区、华北地区、长江下游和华南地区的重要农业害虫,它们破坏各种作物的根、茎、叶、果实和种子,对幼苗的损害特别严重。在南方,花生大蟋破坏花生幼苗达10%~30%,它们也危害玉米、黄麻、烟草、棉花、大豆和木薯,往往造成缺苗,影响收成。 习性;常栖息于地表、砖石下、土穴中、草丛间。夜出活动。杂食性,吃各种作物、树苗、菜果等。
4.请讲一下蟋蟀的生活习性,重点讲它吃什么
一、选种配对 人工繁殖蟋蟀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体大、善斗的上品蟋蟀,所以挑选留种的雌、雄蟋蟀很重要。

挑选雄虫的要求应该都是将军虫,一般避免用斗败的蟋蟀留种。 选择雌性三尾应体大,产的卵也大,以后孵出的幼体个头也大。

三尾在早秋季节就要收养,此时三尾刚刚羽化,在野外交配次数不多,有些还是原雌。 如果在中晚秋捕捉,三尾在野外已交配多次,大腹便便,腹内的种气已经混杂,不能达到培育良种的要求。

早秋捕得型大的三尾,也要精选出头大、脸长、斗丝贯顶、项宽、体型丰厚、翅长、六爪白净、肉身细洁、色不浑的,以供育种之用。 留好了理想的雌雄良种,配对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配对的雌雄蟋蟀最好选用同色虫。

如头色、斗丝的颜色及虫体颜色等要相同或相似,这样孵化出来的后代颜色比较纯,便于精选定色。②配种的雄蟋蟀一定要养到可以出斗前后,最好在秋分节后进行正式配种,此时的蟋蟀是健壮时期。

配种后所产的卵得到的后代也最强壮,种也纯。③雌雄蟋蟀配种(结铃)最好3~5次,这样可以确保产出的卵完全受精。

二、产卵保存 结铃后的三尾,一定要找个地方产卵。因此结铃前必须先准备好产卵的工具。

取一只30厘米左右的瓦盆,洗净后在日光下曝晒消毒;取黄砂适量洗净,在炉上炒干消毒;取园土适量,搅碎晒干;砂、土按1: 5加水适量拌和,以下见干土为宜,不能过湿。 铺入瓦盆约7~8厘米厚。

将要产卵的三尾养人,它便会在土中产卵。也可用吸水性好的卫生纸或餐巾纸卷成直径似二硬币一样粗的纸条,围成盆的四周滴水使纸湿透。

这样三尾也会在纸卷内产卵。一头雌蟋雌一生中产卵约200粒,孵出的若虫中雄性的约占三分之一,其余都是雌性。

而若虫要养到四龄以上才能辨出雌雄,这给人工孵化饲养蟋蟀加大了工作量。把三尾产出的卵轻轻取出,用放大镜细心观察,可以发现卵的形状略有不同。

一种卵的形状两头比较尖,而且数量不多;另一种卵两头比较圆,比前一种卵略短略粗,数量远比两头略尖的卵为多。实践证明两头尖的卵多数是雄虫,而两头略尖的短、略粗的卵是雌虫。

在孵育前将卵从土中挑出,根据需要进行选择。不管是选雌性卵还是雄性卵,一定要选卵粒饱满,色泽匀均,卵粒大,长约在2毫米以上,在自然环境中,一般在5 月中下旬或6月初,若虫便破壳而出。

但是人工收集的虫卵放置在室内,比室外温度要高,所以卵的孵化时间要比室外略有提前。 如果不想使卵过早孵化,可以将盛卵的容器搬到室外,放置在阴凉潮湿的地方,使卵和自然环境温度保持一致,若虫出土的时间就不会提前了。

但是要注意,有卵的土质要保持一定的温度,不能让土太干,否则卵易死亡。当然土也不能过湿,以湿而不渗水为佳。

三、孵化饲养 孵化前,将卵按要求挑选出,放置在容器内。 容器底部应有泥土。

虫卵放入后,再用一层薄土覆盖(土必须碾碎晒干,然后洒少许水)。隔3~5日,应该用水稍稍浇洒一次,使泥土保持一定湿度,可保证虫卵的顺利孵化。

浇洒的水应该用清洁的河水或雨水。如果用自来水,必须放置多日再用。

1、孵化温度 蟋蟀的卵在温度25℃~30℃时开始发育孵化。 越冬卵到四五月份,温度便达到25℃~30℃。

从卵孵化为若虫,一般约需20~25天。在保持一定湿度的前提下,只要给予适合孵化的相应温度,若虫便破卵而出。

所以在人工繁殖时,只要创造虫卵孵化的条件,虫卵几乎在任何季节孵化。 2、养殖场地 若虫孵出后,应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这对若虫的生长发育很重要。

所以在若虫孵化出壳前数日,就要选择一个理想的人工养殖场,并着手做准备工作。养殖场的土质一定要好,其一是土质疏松肥沃;其二是没有被有害物质污染过。

养殖场地要高爽,排水性好,不易积水,养殖场的四周环境要好,没有化工厂,特别是没有排放废气和含有害物质污水的工厂。 选择好场地后,最好翻地一二次,达到松土除害虫的目的。

然后添一些有机肥料和青饲料,使土质肥沃且富含腐植质。然后种上一些不含异味的瓜、豆、麻类的植物,使阳光不能直接射在养殖场的地面上(这里要注意养殖场决不能选择太阳晒不到的蔽荫处)。

在这样生长发育的理想场所。 如果在场地再放进一些房顶用的陈旧小瓦片、砖块,这样若虫有了更多的藏身栖息之地。

一方面更进一步提供了蟋蟀生活的良好环境,同时也可以提高放养的密度。 3、若虫饲养 若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须定时投放人工配制的饲料。

人工饲料的加工是用当年的新籼米,不淘洗,磨碎,加入适量熟黄豆粉(约是米粉的五分之一),再掺入一些富含钙磷的骨粉、血粉、肝粉、鱼粉等,充分拌匀,放入容器保存,以后拌水煮熟投喂。 也可捕捉蝗虫、蚱蜢之类的小昆虫杀死烘干,磨碎以后拌入蔬菜瓜果之类含维生素、纤维素丰富的食物。

豆类植物不可生食,其他植物应该生喂,以保证植物的原有营养成份不受损失。 喂养应该采用定点的方法,便于每天清扫,但是要多放几个点,喂食可以一天二次,早上和晚上各一次,其中以晚上一次最为重要。

蟋蟀畏光,属夜行昆虫,一般白天大多躲藏在洞穴中,到了夜晚再出来活动觅食。在养殖时,发现若虫很喜欢吃。
5.蟋蟀的资料
大蟋蟀在我国广东、广西、福建、海南、贵州、云南及台湾都有分布,巴基斯坦、马来西亚、越南等国也有分布。

大蟋蟀常栖息于土质疏松,植被稀少的沙质旱地或花生、豆类等多种农作物的田畦、果园、苗圃的地面上。它常在土中挖深穴而居,主穴可深达80~100厘米。

此虫危害植物的根、茎和嫩叶,咬食松、杉、樟、橡等树木及麦、稻、花生、豆类等农作物和蔬菜,是一种著名的害虫。雌虫、雄虫大多分穴而居,雌虫将卵产在洞穴内。

大蟋蟀昼伏夜出,夜间雄虫在洞 *** 处以鸣声引诱雌虫出洞而进行交配。 其洞为如手指粗的圆洞,洞口用松土堆盖,不易寻得。

其鸣声浑厚而洪亮,为“句句句句”,节奏较快,连续不断,常可持续20~30分钟,粗听象似蝉鸣。 此昆虫性情凶猛,有自相残杀的习性,除了刚孵出的若虫外,其成虫、若虫都各自挖掘洞穴,只有交尾时才雌雄同居。

它们常在洞口觅食,常将嫩枝切断拖回洞内啃食和贮备。 大蟋蟀约几天出洞1次,喜欢闷热的晴天和温暖的气候,在天黑后出洞,刮风下雨深居洞内不出。
6.蟋蟀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蟋蟀的生活习性:蟋蟀穴居,常栖息于地表、砖石下、土穴中、草丛间。夜出活动。杂食性,吃各种作物、树苗、菜果等。蟋蟀的某些行为可由特定的外部 *** 所诱发。

蟋蟀生性孤僻,一般的情况都是独立生活,绝不允许和别的蟋蟀住一起(雄虫在交配时期也和另一个雌虫居住在一起),因此,它们彼此之间不能容忍,一旦碰到一起,就会咬斗起来。一只雄性蟋蟀可与多只雌蟋蟀同居。

蟋蟀特点:头圆,胸宽,触角细长。咀嚼式口器。有的大颚发达,强于咬斗。

扩展资料

蟋蟀经济意义:蟋蟀是中国东北地区、华北地区、长江下游和华南地区的重要农业害虫,它们破坏各种作物的根、茎、叶、果实和种子,对幼苗的损害特别严重。

在南方,花生大蟋破坏花生幼苗达10~30%,它们也危害玉米、黄麻、烟草、棉花、大豆和木薯,往往造成缺苗,影响收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