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和氏到底有什么区别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4-21

“姓”和“氏”到底有什么区别?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通鉴外纪》

中国的姓氏起源,来自于原始崇拜,特别是图腾崇拜,原始社会的人们认为,图腾是一个群体的祖先,图腾的名称也就是一个群体的共同名称。从原始社会过渡到母系氏族社会后,为了区分始祖,就诞生了姓,一般是部落名,或首领名。母系氏族社会中,人们以部落为单位,主要的关系纽带是母系血缘关系,子女从母居住,财产继承和世系血脉也以母系计。

婚姻关系中,女子与外氏族的男子群婚男子要采取走访的形式,到其他氏族与女子成婚,繁衍后代,这种婚姻关系并不稳固,所以子女通常只知其母,不知父亲是谁,后来经过发展,男子便迁居到女方氏族居住,婚姻关系才逐步巩固,形成了后来的一夫一妻制。

从群婚制到以血缘关系为婚姻的转变,是人类进化史上的一大里程碑。不论在血缘关系还是夫妻关系上,都是以母系为主,那子女自然也是从母姓。所以中国最古老的姓都是女字旁,著名的上古八姓:姬、姚、妫、姒、姜、赢、姞、妘,皆是如此。

女子出嫁后,在姓前冠以国名或氏,如晋文王重耳的夫人齐姜,就是齐国的姜姓女子的意思,亦或是冠以夫家的姓氏或国名,比如张家女嫁给了赵家儿,就称赵张氏。

姓与氏,在夏商周三代以前,都有着明确的不同,直到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姓氏开始混乱,很多氏逐渐变为姓,始皇帝统一中国后,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没有了分封,氏自然也就会减少。

因为前面说过,氏的来源一般是分支所在国名、地名,秦始皇这一套组合拳,不但瓦解了旧贵族,让西周贵族宗法制度基本结束,旧的氏族制度也没有了立足之地,姓和氏的区别已经微乎其微。

直到西汉时期,司马迁作《史记》,干脆不再分姓氏,直接混为一谈。如《本纪》中就有秦始皇姓赵氏,汉高祖姓刘氏之语,清朝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从太史公起,中国的姓与氏正式合二为一,姓既氏、氏既姓,再无贵贱之分,普通平民也可以拥有自己的姓了,百姓一词也就成了天下平民的统称。

一定程度上来说,姓氏的统一,标志着平民地位的上升。

“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通鉴外纪》

人们有了姓,便能追溯其始祖,但同时又诞生了一个新问题--部落会不断发展,不断扩大,那么就会产生不同的分支,这些新的支脉具有共同的祖先,共同的姓,该怎么区分呢?于是乎,独立出去的新部落分支,就开始给自己起不同的称号,这便是氏的来源。也就是说,氏是姓的分支标志。

同一父姓被分支出去的拥有氏,通常由分支出去的始祖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为氏,进入奴隶制社会后,有了国的概念,继承君位的为大宗,其他子孙分支,其姓不变,而以所分封的国、邑、地或官名、谥号等为氏,这就是小宗。这些小宗又会继续开枝散叶,繁衍后代第一个被分支出的小宗,又成了他们这一支的祖。

姓别婚姻、氏别贵贱。

在秦以前,特别是夏商周三代,姓与氏的功能和作用是完全不一样的,很简单一点就是人人都拥有自己的姓和名,但只有贵族才能拥有氏,素有“氏所以别贵贱”的说法,毕竟一个姓的分支太多,只有氏才能代表了这一支的身份地位,因此,氏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贵族男子都称氏不称姓。

而对于女子来说,姓比氏更重要,前面讲了,姓是用于区分血缘关系的,祖先们早就明白了近亲繁殖的危害,同姓之间往往有血缘关系,因此不可通婚,相反,氏同而姓不同的,就可以通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