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泳》读后感800字

如题所述

买《冬游》这本书的过程其实还挺曲折的。大概是在今年上半年什么时候吧,我在书店里看到过这本书。

因为在此之前看过一本叫做《冬牧场》的书,没买。

好像在哪里看过一次书评,说书里写的是北方民族的风土人情。我脑补的知识点应该是雪怎么大,空气怎么寒冷,怎么喂马怎么打猎。然后一堆人猫仔家里喝酒吃肉什么的。

本来《冬泳》跟这本书没有关系,但是就是因为《冬牧场》给我的误导,让我在看到《冬泳》这本书的时候,以为是讲东北那嘎达的人平时是怎么过日子的,所以根本就没想买。

每次去书店,这本书就杵在书架里,书皮白白净净,象覆盖这一层薄薄的雪。

某一天,我在关注的一个读书类的公众号上看到了一篇文章,说中国的好作家不光是莫言和余华,还有颜歌,刘天昭、路内、双雪涛等。还介绍了他们的代表作。我把那介绍的几本书都买了。

书评里说双雪涛的那本《平原上的摩西》被某导演看中,同名电影在筹拍中,所以我先看的是双雪涛的那本小说集。毫不夸张的说,从第一行字开始,我就被深深的吸引住了。

作者的语言非常的冷峻、直楞,简洁,就像白雪皑皑的东北大地上流过的一条黑色的河流。周围没有树林和草地,也没有鲜花和蜜蜂,水里面也没有鱼虾说着水草。

那种文字间的气息就想在雪地行走时冒出的白气,用微弱的温度跟寒冷进行对抗。这正是我喜欢的风格。

从双雪涛的书了解他这个人,了解到他们这一批东北作家,在从东北作家里面了解到了班宇,也就是《冬泳》的作者。

兜了一个大圈子,最后又回到了这本书的面前。

正巧在这个时候,《单读》上有一篇评论,说的就是班宇的这本书。其中给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他反复提到的几点。

第一是使用了很多的东北方言,不但不晦涩,反而很有场景感。

第二,故事的背景是东北的小城市,废弃的工厂,下岗后生活没有着落的职工,以及贫困无望但是又坚强幽默的人们。

我特别钟情于写实类、或者说现实主义倾向的书。这样的内容能让我很快的找到我记忆里的某些地面,我可以降落在那里,放开了的奔跑,对周遭的一切是如此的熟悉,那里面有我的一份生活和记忆。

那段时间出差,我带了两本书在路上看。坐高铁的时候,我先拿出余华的书看,看了一个多小时,再看班宇的书。

这让我非常直观和深刻地感受到两种不同的文字带给我的体会。余华的文字有点急促,仿佛胸中块垒非要一吐为快,而且余华在很多地方喜欢加修辞。

但是班宇的就不一样,尽量用最简单准确的字去表达根本的意思,少进行修辞。比如余华这样的表述:”在一个落日奄奄一息的傍晚“,班宇可能就是这样写了:”天快黑了“。就这样,但是这样更有冲击力。

我记得双雪涛说过一句话,大意是,直接的表述可以提高语言的速度,从而产生更大的力量。

我觉得班宇的文字就像冷兵器时代的武器一样生硬、沉重、威力无边。

今天,我坐在书房里,几个小时几乎没怎么打岔,把这本书剩下的三分之一读完了。有一种意犹未尽的失落。

书里的小人物的生活好像还没有结束,非常想知道他们最后过得好不好,但是作者在很多地方都进行了留白,故事戛然而止,像一个炮竹呼啸着钻进了夜空,那个”嘣“的一响始终没有到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