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朗读教学应该怎么做?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8-01-10

对于教师来说要起到一个非常好的示范性作用。

首先,教师要对朗诵的课文进行一个简短的介绍或者是理解。虽然是朗读课,介绍课文背景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只有让学生了解了,明白了课文中的情感,课文的背景,他们才能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文本当中,从而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第二,由教师做一个标准的示范,教师要声情并茂地对文本进行朗诵,甚至教师可以夸张一些,绝对不能非常平淡的朗读,教师一定要起到一个示范性作用。在课堂中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主体,教师做什么学生就会学什么,所以好的示范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教师要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大声地朗诵课文,这一环节可以选择自由朗诵。

第四,可以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情集体的大声进行朗诵。很多不爱张嘴的学生会在集体诵读中锻炼自己。

最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情通过自己的理解,对文章进行单独的朗诵,教师要进行适当的表扬

第2个回答  2018-01-11

在语文课堂上教学生最重要的就是要调节气氛,作为老师一定不要让孩子死记硬背的去学习,这样的话他们学习效率不高,也不会喜欢这门课程,你可以利用孩子的兴趣爱好。

比如说一边学习一边可以做游戏的那一种方式,让他得到知识,而且他也会很乐意的去学习,这样的话,效率是非常高的。

我们可以到时先教学生朗读一遍,然后学生把那一些字都搞懂,理解它的什么意思,以及读音,然后可以让孩子们积极举手,自己去朗读,并且会对主动要求自己朗读的这些学生提出表扬,或者利用一些小礼品给他们鼓励,这样的话他们是非常高兴的,而且会培养他们的自信心,然后他们的朗读能力能够提升起来。

利用现在的一些软件。把通过变音把这个朗读课文朗读出来,利用一些搞笑的,孩子们喜爱的方式去上课。这样的话,孩子会非常喜欢这项科目。

第3个回答  2018-08-07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学生应该学会和具备的一项基本的语文素养,因此作为教师,在语文课堂中进行朗读教学时应该格外重视,因为朗读能力的好坏影响着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和兴趣。那么,作为教师在朗读教学中应该怎么做呢?

第一、应该将朗读教学的过程融入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说到语文的学习,大家第一个想到语文课的课堂教学。但其实在实际教学中,语文的课堂教学要想有效,离不开课前、课中、课后这三方面的统一。所以,要想落实好语文朗读教学,首先要抓好课前预习。

有关语文朗读的课前预习,要关注朗读能力培养的层次,这个层次是指:读正确、读流利、有感情的朗读。首先要让学生在朗读之前解决生字生词,然后练习断句,最后结合文本体会,读出自己的感情。

第二、课堂上要关注学生朗读兴趣的提升。

很多语文教师在上课时会存一个误区,就是认为一味地讲解才能让学生学会课文,但其实不然,语文学习应该是“悟”的过程,学生应该在朗读中悟出自己的感受,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课堂上的语文朗读教学可以结合多种朗读形式,比如教师范读、学生自读、小组比赛读、学生合作读、分角色朗读。课堂上应该结合课文类型,充分的给与学生朗读的时间,让学生读过瘾。

第三、课后要广泛地读。

除了课前和课上,在课后要鼓励学生多读书,广泛的阅读,将课文知识和课外知识建立联系,形成自己的朗读宝库,并且不断丰富,才能有效的实现语文中的朗读教学。

第4个回答  2018-01-10

如果说语文是一首意蕴丰富的诗,那么朗读就是一首悦耳动听的歌。语文教学是否充满诗意,朗读是一扇窗口,是一个显示器,是一面镜子。张定远先生在《问题与对策》一文中指出:“要大声读,反复读!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读!读才能让学生学到情操,把语言转化为自已的东西,获得知识,进行积淀,形成语感。”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多诵读,熟读成颂,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可见,读是根本,没有读,就没有感悟和理解,就没有语感的生成、情感的熏陶、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所以,朗读是语文细酌入“味”之佳法,语文教学要“读”占鳌头。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把“朗读”这把剑舞得游刃有余,就不得不对“朗读”这个众人关注的语文改革的焦点做一番深入的思考了。那么朗读教学应该怎么做呢?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有想读的冲动

小学生具有好动好奇、注意力不够持久、爱转移等特点,因此朗读的形式要多种多样,朗读的指导和训练要有层次,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朗读活动中全面提高朗读效果。如我在课堂上常采用学生表演读、赛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有读的兴趣,读的欲望,也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一)、分角色朗读

人物对话多的课文,我经常采用分角色朗读。我认为分角色朗读尤为重要,因为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进行模仿,通过这种模仿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了理解,那么再回过头去朗读课文的时候,他们就能很好的把文中的感情表达出来。

(二)、表演读、赛读

好动、好胜心强使得表演读和赛读成为了小学生最喜闻乐见的朗读形式。适当、巧妙地运用,可以起到难以想象的效果。

借助表演的方式进行朗读,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富于趣味性、形象性,学生通过丰富的语调,形象逼真的表演,再现课文的情境,增进理解,加深印象,引起学生反复朗读的兴趣。此种方法适合于情节性较强的文章,如《西门豹》、《将相和》等。对于这类文章,可以让学生担当课本剧中的角色,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进行模仿,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了理解,那么再回过头去朗读课文的时候,他们就能很好地把文中的感情表达出来。一开始,学生有可能顾此失彼,注重了演,又忘了说。这时,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自然会跃跃欲试。

赛读具有挑战性,可以个人赛、小组赛、男女赛,一般用于感情较浓、语言较美、需多次朗读的课文,也可以与表演读相结合。如男生读A部分,与女生读B部分比,然后换过来比。

(三)、变换形式,常读常新

人经常吃一种饭菜,即使做得再香,也会感到腻味。同样,教师指导学生读书,如果只用一种形式,一个腔调,长此以往,学生也会感到乏味。为了让学生对读书永远保持极大的兴趣,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根据不同教材的不同要求,做到“堂堂有新招,篇篇有花样”。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

二、大胆地取舍——突显朗读的精当

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那么,留给学生所谓的“充分时间”从何而来呢?我想,对教材大胆取舍,不求满载而归,但求课课有得不失为一良策。因此,教师在朗读指导过程中就应该讲求一个“精”字,寻找教学的“抓手”,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段进行精心指导,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这样,教学既有较大的涵盖性,又更加精炼简洁,节约大量时间,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三个儿子》这篇课文共有13个小节,在朗读指导时,我通过“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肯定是他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引出了朗读训练的两个主要板块:第二、三、六自然段的朗读指导和第七、十一自然段的朗读指导,其他段落则简略带过。

又如在对《鸟的天堂》一文进行朗读指导时,我就重点抓住其中的第8自然段和11、12自然段,其它自然段则一带而过。理由是什么呢?第8自然段作者运用了联想的修辞手法,把大榕树表现得生机勃勃,充满生命力。最后一句“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在前面描写的基础上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第11、12自然段,作者从鸟声、鸟影、“我们”的眼睛等几个方面进行描写、衬托,没有用一个“多”字,却明显地让人感觉到“鸟的天堂”里有数不清的鸟儿。与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的所见所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经典地示范——彰显朗读的艺术

随着信息化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广泛推广,已有许多老师范读课文时以媒体代替完成。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范读很有必要,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录音示范也是一种可利用的教学手段,但在多数情况下不宜将教师的范读取而代之。范读,还需要加强。

教师在范读课文的时候,学生可以视其人,闻其声,直接领略语气、语调和表情,进而仔细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一些文质兼优的课文片断,通过老师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范读,可以把文字上无法表达的内在情感通过语调的轻重缓急充分表达出来,或把学生吸引到优美的语境中,或使学生对语言有所顿悟,或给学生以整体的感知,或给学生树立朗读的榜样,或让学生对自己的错误有所反省,或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智慧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如我教《鱼游到你的纸上来啦》一课时,范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一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我一边读,一边用右手拿支粉笔展现眼前,慢慢来回作涂写状;时而用力轻快大幅度画鱼的样子。力求把工笔细描、挥笔速(动作)与和一丝不苟(神态)让学生有更具体化的理解。不时用眼睛窥视学生的反应,发现学生都用眼睛盯着自己,静静地欣赏,学意甚浓。学生的这种感受是对教师范读的最好肯定。

四、有效地点拨——柳暗花明又一村

叶圣陶说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杨再隋教授对读中感悟也做过精辟的阐述:“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出来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领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学生的悟,在于教师巧妙、适时地引。”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教师的“点”必须“点”在关键之处,“拨”必须“拨”在疑难之处,无疑而“点”则不如不“点”。

如《鸟的天堂》结尾处“昨天我的眼睛骗了我”一句。其实是作者的自我调侃,并没有真正地埋怨自己的眼睛,这一点学生很难理解。学生第一次读完,我就问:“作者真的是在埋怨自己的眼睛吗?”“那又有何用意呢?”这样一点,学生读出了调侃的味儿来。

相机诱导,适时地点拨,可以使学生与作者进行有效地沟通与对话,对语言理解得更深,更全面,还朗读一个原滋原味。

五、宽容地评价——还学生一片广阔的发展天空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课堂上,老师和同学们鼓励的话语,满意的微笑,赞许的眼神,默许的点头,使孩子们感受到器重、关切和敬佩,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如拂春风,如沐春雨,欣然奋发,兴味盎然,课堂气氛就像春天的细雨,冬日的暖阳,和谐而愉悦。因此,我们在指导中,应以欣赏的眼光、朋友的口气、智者的明断对学生的朗读宽容地进行评价;而不宜过分地强求、严厉地指责与挖苦。在学生互相评价时,也应该注意这一点。

在不同的情况下,给予不同的评价。如:“读得很好,听得出你已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读要分出层次,首先是读通,将句子读顺口,不认识的字要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对于这一点,同学们做得很好……”“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但并不能一味地表扬学生,在学生确实读的不够好的时候,还是应该明确指出的。只不过形式上可以活泼一点,轻松一点。幽默的评价就能调节课堂气氛,能启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中得以发展。

语文味从读中来。听读一段充满感情的语言文字,犹如欣赏一首悠扬悦耳的乐曲。有时如泉水叮咚,有时如鸟语婉转,有时高昂,有时激越,有时深沉,有时轻快……作品美的思想内容,美的艺术形式,通过适宜的强弱,和谐的节奏凸现出来,这里有“清风徐来”“和风细雨”,也有阳光灿烂,春暖花开,有活生生的人物,动人心弦的故事……这是一个美的世界,这是一个快乐的海洋.在这样美不胜收的氛围中,我们的学生能不被美的魅力所折服吗?能不追随美的足迹加入朗读的行列、步入语言的殿堂吗?这样的课堂能不洋溢出浓浓的语文味吗?让我们的语文课堂“读”占鳌头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