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词·下牀着新衣》古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5
下牀着新衣,初学小姑拜。
低头羞见人,双手结裙带。
在中国古典歌史上,专门吟咏 *** (含少女)的诗作数量不多,但这类诗作大都写得富有诗趣,颇具特色。西晋著名诗人左思的《娇女诗》可谓中国古代最早写少女情态的妙诗。此诗极尽铺陈之能事,着力描绘诗人的两个女儿——小女“纨素” 与大女“蕙芳” 逗人喜爱。正如明代谭元春所评:“字字是女,字字是娇女,尽理、尽情、尽态。”明代诗人毛铉的《 *** 词》,尽管仅有20字,但状写 *** 情态逼真传神,“如在目前”,较之左思280字的《娇女诗》毫不逊色。
毛铉的《 *** 词》仅寥寥数语,便使一个纯真可爱的 *** 形象跃然纸上。诗的前两句,写 *** 下牀穿新衣,初次学着“小姑”(此处指新娘)成婚时拜堂。这里,由 *** “下牀着新衣”的动作引出其“初学小姑拜”的另一动作,并在“学小姑拜”之前着一“初”字,便突出了其情窦初开。诗人写 *** “学小姑拜”,旨在描绘其心态,故诗中并未具体描绘她学拜的情景,这一点与施肩吾《 *** 词》别无二致。三、四两句笔锋一转,以 *** 的动作摹写其含羞之心态。“羞见人”,这是直接点明 *** 害羞,怕别人取笑她“学小姑拜”。“双手结裙带”,这是写 *** 以双手扎缚、抚弄裙带来掩饰其含羞之情。而她要“结裙带”,就得“低头”,其不自然的心理也就被上述自然的动作所掩饰。此诗描绘 *** 情态,语言质朴自然,看似信手拈来,实却颇见功力。读之,给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之感。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有两句诗“忽忆情亲焦土下,佯看罗袜掩啼痕”(《所闻》),写一个给豪门侍宴的“娇女”(侍女),在豪门酒宴上以“佯看罗袜”这一动作掩饰其“啼痕”,以及她失去亲人(亲人被战火夺去生命)后的悲情。鲁迅先生的这两句诗是现实的写照,或许他在写作时也受到毛铉《 *** 词》的启发。
施肩吾的《 *** 词》与毛铉的《 *** 词》都惟妙惟肖地描绘了个性鲜明的 *** 的形象,也都以稚态见童心,富有诗意、诗趣。但其不同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不仅在于 *** 的年龄略有差异,交代其年龄的方法不同,还在于 *** 的稚态与表现手法有别。施诗中的 *** 年仅6岁,这是以“ *** 才六岁” 直接点明的。毛诗中的 *** 年龄多大,诗中并未直接点明,让读者自己从字里行间去寻找答案。此 *** 不是像施诗中的 *** 那样“学人拜月”,而是学“小姑”成婚时拜堂。可见她已不止“六岁”了。她知道“着新衣”,还知道“羞见人”,甚至懂得掩饰自己的羞态,去“双手结裙带”,可见她稚气未尽,仍是“ *** ”,尚未成人,否则,她也做不出“初学小姑拜”的动作了。
施诗写 *** 的稚态,突出其弄巧成拙,从而,见其童心。在写法上,施诗先直言 *** 少不更事,分不清“巧”与“拙”,为下文写 *** 弄巧成拙埋下伏笔;然后,以“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这一反映其稚态的动作描写照应上文,为“未知巧与拙”作了形象的注脚。这里,既有 *** 年龄与其行为的不相称之明比,又有他人之“巧”与 *** 之“拙”的暗比。如此着墨,就使 *** 的形象活了,动了。
毛诗写 *** 的稚态,着重反映其情窦初开,羞于见人之童心。毛诗通篇采用白描手法,一句诗就是一幅画面,逼真地勾勒出了 *** 一系列的动作。在写法上,除了写 *** “学拜”这点相似外(其实二者学拜的内容也不一致),其余的皆与施诗明显有别。诗中通过 *** 下牀穿新衣,学着“小姑”成婚时拜堂,低下头,用双手扎缚、抚弄裙带等一系列的动作描写,以及“羞见人”的心理描写,突出 *** 又要学拜,又知害羞之个性,把个特定年龄和环境中的“ *** ”写得纯真可爱。施诗中的 *** ,少不更事,“学拜”,纯属其好奇心所致;而毛诗中的 *** 则要懂事得多,因为其年龄要大些,她“学拜”之因,除了好奇心之外,还在于情窦初开,诗中一个“初”字可谓道出个中信息。施诗笔法较直,毛诗笔法较曲。
明代文学家李贽曾道:“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意为天下最妙的文章,无一篇不出于具有童心(真心)的作者之手。其实,赋诗亦然。童心诗心,相映成趣,尽管笔法不一,但诗必妙而耐读。这也为施肩吾与毛铉的两首《 *** 词》所证实。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