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点农业知识很必要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6
            懂点农业知识很必要

    有这个感触是因为前几天在微信上看到的两则信息。

      一则是某省会城市拥有数十万粉丝的一个微信大号发的,内容是教人怎么食用春天的野菜。其中为提醒公众分清做清明团子的艾草与有毒的豚草,贴出了两幅对比图,不过好心办错事,用的图片是与艾草相似的菊花。

    还有一则是一个山区乡镇的公号,热情邀请市民去乡村踏青,介绍了乡里的农家美食,但一盘炒草籽的原料图片却是野生的决明子。

      古人常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意思是人不能做没有劳动常识的书呆子。在当时的农耕社会,这样的书呆子是很被人看不起的。

    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城镇化不断推进,在城市生活的人口不断增加,社会分工更加细化,很多人一辈子不用再沾泥土,五谷不分似乎也不再重要了。而且现在科技发达,要吃什么,不用上菜场,打开手机,挑个外卖平台上手指点点就能送到家。看见一朵好看的花想知道名字,手机打开“形色”之类的APP,对着花扫一扫马上就能知道答案。

      可这样真的就行了么?

      曾经亲身经历过这样一个场景:在一处麦田边,一位年轻的妈妈指着田里青青的麦苗对上幼儿园的孩子说:“宝宝,你看,这是水稻,我们吃的大米就是它结出的果实”。

      也曾经在杭州某报的头版大照片上看到这样的报道:“西湖边桃花盛开”,但那张照片明明是怒放的垂丝海棠。

      这样分不清稻子和麦子,弄不清桃花和海棠的笑话很多,但听来一点也不好笑。

      一个人来到这个世上,认识一些大自然的花草树木、蔬菜瓜果,就如同要认识自己的家人,学会分辨酱油和醋一样,是生活必需的常识。也许你会说,你的目标是星辰大海,可更多的人还离不开柴米油盐。不然,每到春天,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报纸不厌其烦地教人们如何区别樱花与红叶李,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微信公号介绍马兰头、香椿芽的吃法。我们当然不用成为植物学家,也不用成为农业专家,但懂一些基本的农业知识,认识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作物,只有好处,没有坏处。至少那些有工作需要的,不会误人子弟啊。

      现在对农业常识感兴趣的人太少了,也很难有学习的地方。很多人对农业的接触,可能只限于买一把其实是月季的“玫瑰”,养几盆自己也叫不出名字的“肉肉”。至于教孩子认识植物,看公园里的挂牌吧,再不行就靠“形色”APP。不过温馨提示一下,那个APP其实也不太靠谱,它虽有高科技的加持,但类似于百度词条,用户是可以自己编辑定义的。如果你遇到了前面我说的微信公号的编辑那种水平的热心用户,您就是让你的孩子喝到了一碗“假鸡汤”。

    其实,懂点农业知识很好玩,它可以让你的生活更聪明,更有乐趣。比如一些农谚可以让你更好地安排生活。春夏之时,如果你知道“早晨满天雾,赶快洗衣裤”这句话,就可以在雾茫茫的早晨,大胆地把衣服晒出去再上班。夏天你想吃西瓜消暑,其实西瓜瓤是上火的,真正降火的是瓜皮,你下次可别把瓜皮留得太厚。同样,如果你是一个喜欢吃桔子的人,又怕吃多了上火,你只要连白色的桔络一起吃就可以了,这样可以去掉一些火气,当然,它的皮制成陈皮降火更厉害。

      说到桔子,还有一个挺有意思的小知识:“桔子花开吃枇杷,枇杷花开吃桔子。”如果你看见公园里的桔树开出白色小花的时候,就意味着吃枇杷的季节到了。你可以计划一下约上三五好友,一起去余杭塘栖品尝一下那里的“红毛丫头”或“软条白沙”。

      你更可以按照时令来买菜吃,不再担心反季节蔬菜不符合养生要求。而且当季的蔬菜生长旺盛,很少需要用到农药,你也减少了被“农残”伤害的概率。如果你记不住那么多种类的蔬菜上市时令,记住下面这句话也行:“春吃芽、夏吃瓜、秋吃果、冬吃根”。

      对一些喜欢自己动手的朋友来说,去郊区采点艾草做青团,挖点荠菜包饺子,捡点蘑菇地衣炖汤,尽情享受大自然的馈赠,也不用担心误食毒草而对着手机百度半天,把好心情都弄没了。喜欢发朋友圈的,拍下美美的花朵注上花名,拍下自己做美食的过程晒一下,绝对是一个圈粉收赞的好办法。

      特别是热心传播与农业相关知识的媒体编辑们,希望自己孩子多些自然知识的爸爸妈妈们,想办法为自己补上一堂农业常识课,让自己掌握的知识更正确,少闹笑话,真的是很有必要的。

1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