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涌金“火柴世界”收藏馆的简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1

馆主对火柴的历史和发展颇有研究,曾在《人民日报》海外版、《解放日报》、《南方周末》等全国50多家报刊杂志上发表研究文章100余篇。
附近的中小学校将他的家庭收藏馆作为爱国主义传统教育和科普知识的第二课堂。他曾用十万根火柴梗制成上海港立体模型。上海港务局文联授予他“海港艺术家”荣誉称号。 时隔50年,广东肇庆人卫省轩从日本留学归国,立志“32业救国”,于1879年在佛山文昌(后迁缸瓦)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火柴厂,名为“巧明火柴厂”。因销售时间紧迫,征得日本大阪公益株式会社同意,以火柴代制、发售名义,利用该会社的“舞龙”火花图案为商标。为了及早消除洋货影响,巧明火柴厂在生产第一批火柴的同时,又自行设计了“太和舞龙牌”火柴商标。这两种火柴在中国问世后。并称第一,距今已100多年,均有很高的收藏价值。然而年代久远,何处可觅?那位热心的藏友告诉李涌金:“上海有一位年过花甲的收藏家,喜收藏邮票、火花、香烟牌子,他手里有中国最早的火柴商标。”
李涌金与此翁素不相识,不便冒昧造访,于是恳切致函求购。那位老人倒也爽快,愿意割爱,但价格相当于李涌金近三个月的工资,一时踌躇不决。妻子胡厚强收入也不高,但深知丈夫此时的心情,便说:“收藏火柴志趣高尚,珍品难求,别错过这次机会。”李涌金终于如愿以偿,买下两帧极其珍贵的中国最早的火花,至此一整套完整的反映中国火柴工业发展史的火柴藏品全部到位,成为传世的艺术瑰宝。许多学校的师生参观了“李涌金火柴博物馆”,赞曰:“李先生的火柴藏品是近代中国工业起步的缩影。沿着它的轨迹,我们看到了民族工业的抗争,科学技术的发展,也领略了文化艺术与人文景观的风貌,民俗风情的情趣,李先生做了一件大好事!” 李涌金手里有一张“联系图”,与全国100多家火柴厂的设计人员建立了通信联系,一有新产品,这些朋友就向他发出信息。本单位出国考察的同事,也在海外为他搜集上品位的火柴。有些与他并不相识的火柴厂家,还向他赠送特制的高级火柴。1990年5月,“上海首届民间收藏精品展”在上海美术馆揭幕。上海火柴厂为李涌金不计名利的收藏事迹所感动,随即组织工人加班加点,特制了两根“超级火柴”,派专人送到展览会。这两根取名“巨无霸”的火柴,制作精良,药头一黑一红,柴梗一方一圆,宛如一雄一雌,配对成双。长方形黑头火柴,长430毫米、宽20毫米、直径25毫米,各具特色,因仅制造两根,堪称绝品。其它如一些装饰精致、绚丽多彩的三角形、六角形、八角形,圆柱形、长方形、书形等各色火柴,也莫不令人眼界顿开。
李涌金近年对古代取火工具发生了浓烈的兴趣。原始社会钻木取火,仅见史料记载,未见实物,而火刀(火镰)、火石流传了几千年,直至抗日战争结束才在城市里消失。李涌金想,从火刀取火到发明火柴取火,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历史,应该在火柴博物馆占有一席之地。寻找几年而不得,后遇一位热心人他几次往返浦东远郊,查找老屋拆迁所在,终于觅到了一把牛皮袋火刀,半卖半送给了李涌金,使他兴奋万分。
1995年,听说友人王林国援藏,李涌金专程前去送行。小王说:“援藏归来,我带一份当地礼品送你。”李涌金笑道:“不用送别的,我只需要火刀、火石。”王林国一直记住这句话,进藏后利用假日,多次深入牧民居住点寻求,从一位老牧民手里看到了一把藏族火刀,说明来意,花钱买下。这种火刀装饰考究,牛皮袋上镶着一串小银珠、一串小铜珠,中间镶着一颗镏金大珠,古色古香,极富民族风采。李涌金收到这把火刀,如获至宝。
目前,他已收藏各地火刀十多把,其中有的嵌着珍珠玛瑙,有的配着镏金浮龙祥云图案,有的刻有吉祥文字,寓意吉祥。很多人以为一文不值的火刀、火石,在李涌金火柴博物馆里却展现了它那无法估量的特有的历史艺术身价。
在海外,现代人近年又追求返璞归真、崇尚自然,于是古典火柴又应运复生,出现在豪华的宴席上,家庭亲友的联欢会上和成双成对情侣的手中。至今李涌金已藏有多种这类古典火柴。遗憾的是他还缺少一种能长时间燃烧的火柴。上海媒体报道李涌金淡泊名利、收藏火柴的事迹。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一位技术人员读后深受感动,特意致函李涌金说:“我在美国带回一种精美别致的壁炉火柴,一包共90根,全数奉赠。”
一位朋友的老人90华诞,李涌金为老人祝寿助兴。桌上一个大型蛋糕插著90支彩色的蜡烛,用这种壁炉火柴依次点燃一支支蜡烛,直到全部点完,那根火柴还在燃烧,博得了满堂掌声。普通火柴梗长3厘米,只能燃烧几秒钟,而李涌金收藏的美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生产的壁炉火柴,梗长是普通火柴的10倍左右,可连续点燃3分钟。李涌金还收藏着一种不怕风、不怕潮的神奇火柴,浸在水中多时,取出后迎着10级大风,却一划就燃,妙不可言。另一种高温火柴更绝,燃烧瞬间可产生摄氏2000度的高温,为地处野外偏僻的铁路轨道焊接修理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