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使楚的主人公“晏婴”,晏婴的简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6

一、足智多谋,治理东阿

晏婴(?——公元前500年),高不满六尺,心雄万夫。字平仲,又称晏平仲,世称晏子。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春秋时期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公元前556年,晏弱死后,晏婴继任为上大夫。辅佐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国君,以贤智名闻于诸侯。他一生尚俭恶侈,反对贪污腐败,主张善政治国,励志图强。晏婴的贤智,还表现于他的忠诚耿直,强谏直言。乃至司马迁感慨道:假如晏婴还在世的话,我即使替他手拿鞭子做个仆人,也是我高兴和向往的啊!

春秋时期,齐国名臣晏子受命治理东阿。上任伊始,晏子便实地调查,了解民情,制定方案,亲自指挥修筑道路,开垦荒地,维护社会治安,净化民俗民风,惩治懒人恶人,处事不卑不亢……经过三年的精心治理,东阿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百姓乐业,一派兴旺景象。而此时,许多佞人四处告状,诉晏子治理不力,没有政绩,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于是,召见晏子数落说:我以为你有才能才派你去治理东阿,可你越治越乱,实在令我失望,只能免了你的职务。晏子没有强辩,而是请求齐景公再给他一次机会去治理东阿,如若治理不好,甘愿为此而死。景公答应了他的请求。

此后三年,晏子不修路,不理事,不惩治懒人恶人,决狱断案,袒护豪强,甚至营私舞弊、欺上瞒下,但赞誉之声却传遍了全国,景公听到一片颂扬声,便亲自迎接晏子,并对他祝贺道:您将东阿治理得很好啊!晏子回答说:过去我治理东阿,堵住小路,关紧后门,邪民很不高兴;我奖励勤俭孝悌的人,惩罚小偷坏人,懒民很不高兴;我断案不偏袒豪强,豪强很不高兴。您左右的人求我办事,合法我就办,不合法就拒绝,您的左右很不高兴;我侍奉权贵不超过礼的规定,权贵们也不高兴。邪民、懒民、豪强这三邪在外边说我的坏话,您的左右和权贵这二谗在里边进我的谗言,三年内坏话就灌满了您的耳朵。后来我小心地改变了政策,不堵小路,不关后门,邪民很高兴;不奖励勤俭孝悌的人,不惩罚小偷坏人,懒民很高兴;断案时讨好豪强,豪强们很高兴;您的左右求我办事,我一概答应,您的左右很高兴;侍奉权贵超出了礼的规定,权贵们很高兴。于是三邪在外边说我的好话,二谗在里边也说我的好话,三年内好话就灌满了您的耳朵。其实,我过去招致指责的行为才是应该奖赏的,我现在招致奖赏的行为正是应该惩罚的。所以,您的奖赏我不敢接受。说完,拜了又拜,便要离去。

景公赶快向晏子道歉说:您还是继续尽力治理好东阿吧!我就不再干涉了。从此,景公对晏子更加信任,并把更大的职权交在了晏子的手里。

从上面这个故事中,我们只少可以看出三点。第一是齐王一人说了算,缺少严谨的评价机制,即使有左右大臣参议,也是少数人的意见,没有能够充分体现民意;第二是被表面现象所迷惑,齐王看似是根据公论下的结论,但因缺乏深入调查,被馋言所害。晏子成绩斐然时被评为不称职,成绩平平时却被评为优秀。第三是合乎仁义道德的政策顶不住巨大的压力,被迫向潜规则转变。这三个要点构成了一个堪称经典的制度变迁模型,这是历史的幽默,也是对历史的嘲弄。

晏子在第一个三年的治理中,老百姓还是要纳税,但是有得吃,有得穿,晏子纳的是合理的税,老百姓们交的是心甘情愿,得到了老百姓的好评,却失去官场上伙伴的支持和传达。因此,也得不到齐景公的认可。

而晏子在第二个三年的治理中,却换了一个做法。老百姓照样纳税,然而税却大大的增加了,使老百姓交过税之后,已经没有剩余的了,一至于一半的人挨饿,然而却大大的填饱了晏子官场上的伙伴。

其实,这就像是自然界中的食物链一样: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为吃淤泥。老百姓是虾米,靠泥土中的微生物生活。晏子官场上的伙伴是小鱼,靠百姓生活。然而,虾米的生长繁殖速度是固定的,吃的只要不过分,不超过虾米繁殖的速度以及数量,那么这个食物照样可以维持下去,而这也是合理的。孟子所谓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治于人者食(音饲,喂养之意)人,治人者食于人,就包含了这个意思。

正因为晏子懂得这个道理,因此他在第一次治理东阿国时,是一种现象,而在第二次治理阿东国时,又是另一种现象,用这两种现象为齐景公做一下比较,以小喻大,告诫齐景公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则天下治平,百姓和集。

晏子把关系着治政好坏的人分成了两类,以此来告诉刘景公应该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既没有惹怒齐景公,也达到了他预期想要的效果,让齐景公明白治理国家就如判断一个人一样。判断一个人是否忠诚、贤能,不能凭个人好恶,道听途说,而应客观公正、准确评价,才能慧眼识才、知人善任。

二、巧施阴谋,借桃杀人

公元前7世纪时的中国,诸侯国并列。当时齐国有三位武士田开疆、古冶子、公孙捷,三人英勇善战,被人们称为三勇士,很受齐国景公的宠爱。久而久之,这三位勇士自恃功高过人,于是傲慢狂妄起来,别说顶撞一般大臣,就是景公也敢顶撞。因为他们勇武过人,但又没有什么头脑,对国君也不够忠诚,万一受人利用教唆,则必成大患。

齐国的相国晏婴眼见恶势力扩张,内心十分担忧。为了国家的安定,晏婴决定寻找机会除掉这三个勇士。可是乃是一介书生,怎样才能杀掉景公信任的三个武士呢?有一天,齐国的邻国鲁国的国王来访,齐国国王在王宫设宴款待他们一行。晏婴、三勇士和文武百官都列席作陪。晏婴见三勇士盛气凌人、不可一世的骄态,心中便有了主意。宴席进行到一半,晏婴上前奏请景公,让他到景公的花园里摘些桃子来宴请贵客,国王同意了。于是晏婴到王宫后面的花园里摘了六个桃子回来。这六个桃子,两国国君各吃了一个,两国的相国各吃了一个,最后剩下两个桃子。景公把他们三个宣上来,然后叫奴役用盘子端出两个鲜桃给他们,并对他们说:三位爱卿,你们都是寡人深爱的大力士,寡人想奖赏你们,可是今日奴役们在后花园里摘桃子,只有两颗,寡人想把它们奖赏给你们三个其中功劳最大的两个人,你们开始比自己的功劳吧!

二桃杀三士

齐景公刚说完,勇士公孙捷首先站出来说:从前我陪国王打猎时,曾亲手打死一只老虎,解了国王的围,这算不算功劳大?晏婴说:这个功劳大,应该受赏赐。于是,国王赏给公孙捷一只桃,公孙捷立即露出得意的笑容。

田开疆赶牛

三勇士中的第二位勇士田开疆见状,抢着站起来说:打虎不算什么,当年主公被敌军围困,我一人手持兵器两次打退敌军,才救出主公。像我这样的功劳,也可以独自吃一个鲜桃,不与别人分吃一个!国王听了,觉得他说得很对,于是把剩下的桃赐给了第二位勇士。

这时,三勇士中的最后一位古冶子坐不住了。上前说:我曾经跟随君王渡过黄河,一只鼋鱼咬住左骖马,把它拖进砥柱山下的漩涡里,我就潜入河水下面,逆流追出百步远,又顺流追赶了几里远,擒获鼋鱼而杀死它。左手抓住左骖马的尾巴,右手提着鼋鱼头,像仙鹤一样跃出水面。渡口的船夫都说:‘黄河水神出来了!’他们仔细一看,原来是我举起的鼋鱼头。像我这样中流砥柱的功劳,也可以单独吃一个鲜桃,不与别人分吃一个!国王无奈,安慰他说:你的功劳确实很大,可是你说得太迟,桃子已经没有了,下次再赏赐你。

田开疆听不下去,觉得自己为国征战反倒受了冷落,而且在众目睽睽下受到侮辱,气愤之间,当场拔剑自刎而死。第一位勇士公孙捷见状,也拔出剑来说:我功劳小而受到赏赐,田将军功高而没有得到赏赐,这确实不合情理。说话之间,顺手一剑也自杀身亡。这时,剩下的勇士田开疆跳出来说:我们三人曾经发誓同生死,今天他们二位已死,我怎么能独自活着呢?说完,也自杀了。

说话之间,三位勇士都自杀身亡,齐国景公连阻止都来不及,所有的来宾也都吓得目瞪口呆。晏婴以他的智慧,仅仅用了两只桃子,就杀掉了三个英勇的武士,巧妙地除掉了国家的隐患。

通过案例来看,对付这四个人关键在于瓦解他们的同盟,而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内部之间产生矛盾。性格成功学家杨滨曾说过:生活的矛盾、冲突大部分都源自我们的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看到这样的情况:

有些人不管别人怎么激他,他都能以平静的心态去面对对方,不至于落入对方的圈套,而有些人却经不起别人的激将,别人一说他就怒,最终落入了对方设下的圈套,要后悔也来不及。后者属于那种不服输,容易被情绪冲破头脑,而这种人做事往往容易失败,因为只要对方巧施阴谋就可以利用他达到目的,甚至是除掉他自己。从以上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晏子就是利用三个武将冲动好强的杀死了他们。

在这个故事中,晏婴之所以能够以二个桃子杀掉三个武功高手,靠的就是他清楚明白的了解他们三个人性格上的缺陷,完美的利用并他稍施手段便推动了事件的发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我们遇到强大的对手时,不要与他们硬碰硬,那样的结果只能是一败涂地,而是要知己知彼,巧妙的利用对方的缺陷,便可达到目的。

三、以礼治国,减轻赋税

晏子生在奴隶制瓦解和封建制出现的时期,他曾做过齐国的相同,是当时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廉政思想,突出表现在爱民的主张上。他强调,德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国君对于平民不能夺其财而饥之,劳其力而疲之,常致其苦而严听其狱,痛诛其罪;应该体察平民的痛苦,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要散百官之财,施之民。

齐国有一年下雨,连下17天不止,洪涝灾情严重。齐景公对此不闻不问,依旧饮酒作乐日夜相继,还派人到各地去寻找能歌者。晏子多次奏请救济灾民,都被景公拒绝了。晏子把自己家里的粮食分给了灾民。把车马、器物等放在路旁供人们随便使用,徒步前去见景公说:百姓‘冻寒不得短褐,饥饿不得糟糠’,而‘君不恤’,‘民氓百姓,不亦薄乎?’然后,就气愤地离开了。于是齐景公就下令开仓救济灾民。

晏子反对统治者穷奢极欲,主张实行善政,减轻赋税。他大声疾呼,统治者奢侈腐化,就是与民为仇,其结果会导致民叛,得罪于民的国君,将遭到民诛。齐景公出游麦丘,问那里的封人,年岁多大?封人告诉他:85岁。景公说:您真长寿啊!您祝福我吧!封人先祝他健康长寿,有益于国家,景公不满足;再祝他的后代长寿,景公仍不满足,封人便说:使君无得罪于民。景公听了不高兴,说,只有百姓得罪于君主的,哪有君主得罪于百姓的?晏子在一旁插嘴说:君主错了,桀纣不是被百姓诛灭的吗?

齐景公把平阴和槁邑这两座大城赏给晏子。晏子辞谢说:我们君王喜欢建造宫室,但是百姓的体力是有限的,他们已经没有力气再负担这些了;君王喜欢娱乐游玩,喜欢给自己的女人打扮得漂亮一些,百姓已经没有多余的钱财来支付这些了;君王又喜欢用打仗来证明自己的强大,百姓们每天都在为自己能不能活过今天而担心。让百姓体力疲惫,钱财耗尽,接近于死亡,这是百姓们最痛恨的!这就是我不敢接受赏赐的原因。景公说:这倒可以,但是,难道君子就不想富有和尊贵吗?晏子说:我听说,做臣的先为君王后为自己;先安定国后考虑家;让君王居尊位,自己隐退在后,怎么不想富有和尊贵呢?景公问:既然这样,那我该赏赐给你些什么呢?晏子趁机提出在税收和刑罚方面各答应他三个条件作为赏赐。放宽鱼盐方面的税收,对关卡和市场只稽查不征税,种田的只收十分之一的税。减轻刑罚,假如是死罪恶就减为判刑,假如是该判刑的就减速为惩罚,假如是该惩罚的就赦免。晏子说:如果主公能够做到这三条,那就是对臣的最大赏赐了,而且这也是君主的利益之所在。

在晏子看来:减轻赋税是人民百姓们十分渴望的,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有饭吃,有衣吃;君王不以打仗来显示自己的尊贵和强大也是百姓们渴望的,因为只有在没有硝烟的地方生活才能过得平静,不用时时担心,也不必为了担心自己的亲人在战场上死掉;而君王在再乱用劳动力和财力也是百姓们渴望的。而晏子在这里以百姓们的需要为前提,以礼治国,仗义直言,犯颜直谏,指出了君王荒淫享乐,穷兵黩武,让百姓们非常讨厌;申明了自己先君后己,先国后家的为臣之道;处处为民着想,提出了宽刑省禁,爱民慈众的具体办法和要求。不过,最终晏子的意见竟然被齐景公采纳了。

古人云:诚于中而形于外。要做到言辞上以礼待人,其核心就是对他人的真诚尊重。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敬。对每个人都以礼相待,这种付出是值得的!关于以礼治国,以下就让我们看看晏子是怎么做的?

首先,尊重国人,以实际行动去感化国人。

一次景公向晏子问及安邦治国之道,晏婴并没有马上回答他,因为晏婴比谁都清楚一个高高在上的君王想听的是对他的肯定,而非是对他的批评。然而,晏婴又不想说谎话,在百姓面前失了信用。因此,他陪景公一起微服私访。他们先是到了一家鞋店,景公见买假脚的人很多,买鞋子的人却很少,大惑不解。后听店老板说:当前国君动辄处人以刖刑,砍去脚的人只有买假肢,不买鞋的人就少了。一路上景公所见全是低矮破败的房屋和面黄肌瘦的百姓,还有很多人乞讨。景公神色黯然。晏子趁机劝景公施仁政,讲述德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的道理。就这样,晏婴在不失信于民,又在不得罪君王的情况下把实况赞许了齐景公,由此可见,晏婴的爱国爱民之心。

其次,以身做则,紧受礼法。

自古以来,对于上级的赏赐哪个不是你争我夺的,甚至是半路拦截也要弄点贡品来。然而就有人以身作则,紧礼法,即使是上级赏赐的也建议上级把他运用在百姓们的身上,而这个人就是大家熟知的晏子。

第三,时常提醒君王紧守礼法,才能治国。

一次,齐景公举行酒宴,饮到高兴处,便对大臣们说:各位痛快地饮酒,不要拘束君臣礼节!然而,晏婴却违背了齐景公的意思,劝说齐景公,然而齐景公并没有听从,最后晏婴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让齐景公懂得了没礼法的国家就像是一盘散法,无法凝聚。

从古至今,没有几个人能够为了百姓的安稳,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和君王过不去的,而晏子就是其中的一个,其的胆量、谋略令无数人为之叹服!

四、不辱使命,雄辩四方

在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历史著作《史记》中,作者史马迁记载了一位机智勇敢的外交使者,他就是公元前6世纪齐国的晏子。关于晏子的故事中国广为流传,以下就他出使楚国的故事。

晏子出使到楚国去。楚国的君臣想耍笑一下晏子,显示一下楚国的威风。他们知道晏子是个矮个子,就在大门旁边开了一个小洞,让晏子从这个小洞进城去。

晏子知道楚王要戏弄他,严词加以拒绝,说:这是狗洞,不是城门。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洞进。今天,我是出使楚国,不是出使狗国。请问我是来到了狗国呀,还是来到了楚国?招待晏子的官员听他这么一说,只好请晏子从大门进去。

话都已经说到这份上了,楚王还能让他从小门入吗?那不是自打嘴巴,给自己侮辱,不得已之下,楚王只有命令人把大门打开,让晏子从大门入。

楚王为了侮辱晏子,让晏子从小门入,想看看晏子气恼却又不能发作的窘样,可是晏子却令他失望了,只是说:到了狗国,才走狗洞,我现在是出使楚国,不应该走狗门。当楚王见到晏子矮小,就嘲笑齐国没人,晏子却巧妙的回答说:出使什么样的国,派什么样的人,我是使臣中最愚蠢、最无能的人,所以就派我出使楚国来了。巧妙的回击楚王说楚国是下等国。

晏子进去以后,就拜见楚王。楚王故意问:是因为齐国再没有别人,才派你来的吗?

晏子出使

晏子回答说:您这是什么话!单是我们齐国首都临淄,就有七八千户人家。街上的行人要是都张开衣袖,就可以遮天蔽日;要是都甩一下汗水,就可以汇集成一场大雨,人挤得肩膀挨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您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

楚王接着问: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派你出访呢?

晏子不慌不忙地回答:我们齐国派使节出访很有讲究,对那些精明能干的的人,就派遣他们出使那些道德高尚的国家;对那些愚蠢无能的使臣,就派他们出使那些不成器的国家。我是使臣中最愚蠢、最无能的人,所以就派我出使楚国来了。晏子的话使本打算要戏弄他的楚国君臣们面面相觑,半天说不出话来。

在这次出访之后,晏子又有一次出使楚国。楚王听说晏子要来,对身边的侍臣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他)正要来,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

侍臣回答说:等晏子来的时候,我叫两个士兵绑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绑的是什么人?’士兵就回答说:‘齐国人。’大王再问:‘为什么要绑他?’士兵就说:‘因为他偷了东西’。楚王觉得这是一个羞辱晏子的好主意,就按此种方法布置。

晏子来到楚国,楚王设宴招待他。正在饮酒的时候,两名士兵绑着一个人来见楚王。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士兵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

楚王故意看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东西的吗?

晏子从席上站起来,一本正经地说:我听说,有一种埴物,长在齐国就可以结出很好吃的果实,长在楚国,尽管它的枝叶看起来与长在齐国一样,但结出的果子却很难吃。之所以会这样,是水土不同的缘故。现在,这个人在齐国时不偷盗,到了楚国就学会了偷盗,是不是楚国的水土会使人变得善于偷盗啊?

对于一个平凡的人来说,这样的说辞会使对方马上困窘的不知所措,然而面对这一情景不是平凡人,而是不平凡的晏子。晏子不慌不忙的用一种植物巧妙的回击了楚王,说楚国的水土不好,反之就是说楚王治国无道。就这样晏子再一次躲过了晏子的侮辱。

楚王听了晏子一番反驳,苦笑着承认说: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找倒霉了。
有一首诗形容农夫插秧: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读书的人,希望一日能够高中;经商的人,希望财源滚滚。因此,他们为了各自的目标和利益不顾一切的向前时,甚至碰的头破血流也再所不惜。如果这时候懂得以退为进,转个弯、绕个路,世界还是一样会有其它更宽广的空间,这正是古人所云:退一步想,海阔天空。
所以,一个人在世界上要想做人处事,必须要能谦恭礼让,一个人要想成功立业,必须要懂得以退为进。引擎利用后退的力量,反而引发更大的动能;空气越经压缩,反而更具爆破的威力;军人作战,有时候要迂回绕道,转弯前进,才能胜利;很多时候,我们要想成就一件事情,必须低头不匍匐前进,才能成功。而在上面的故事中,晏子就是采用这种手法对楚王给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

在谈笑风生间,挥酒自如,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既不长对方志气,又利用对方无礼的玩笑以退为进,使辱人者自辱,这也可以是典型的中国式的机智。司马迁曾经说过: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司马迁对晏子如此忻慕,甚至甘愿为他作和执鞭的奴仆,可以想见晏子的为人。

五、清廉俭约,屡拒赏赐

《史记 管晏列传》中记载: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主贵族凭借其世卿世禄的特权,生活极端腐朽堕落,奢侈之风盛行。晏婴虽然身为辅相,却大力倡导俭朴节约,而且身体力行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并以[廉节俭为齐人所称道。

晏婴平时穿的是粗布衣服,即便祭祀祖先也不过是把衣服和帽子洗干净穿上而已。一件狐皮大衣,也只是在出使他国或参加盛典时穿,并且一直穿了三十多年。每日粗茶淡饭,正餐也不过是糙米饭,只有一荤素两个菜。据记载,一天,晏婴正要吃午饭,齐景公派人来见他,晏婴把自己的饭菜分成两份,请来人共进午餐。景公知道这件事后,感叹地说:相国家里竟然如此清贫!说完,立即命人给晏婴送去黄金千两,以供他接待客人的开支。不料晏婴不愿接受,叫来人带回。景公命人再送,他还是执意不肯收下,当景公命人第三次送来时,晏婴对来人说:请禀报大王,我并不贫困。大王给我的俸禄,不仅足够我供养家人、接待客人之用,还可以用来接济穷苦百姓。所以,我不能接受大王额外的赏赐了!来人非常为难地对晏婴说:相国,我也是奉命办事,您这次再不收下,叫我如何去回报大王呢?晏婴想了想说:既然如此,我和你一起进宫,让我当面向大王辞谢。

晏婴见了景公,首先感谢他对自己的厚爱,生怕景公再坚持,便先向景公说:作为一名臣子,将国君的赏赐用于百姓身上,是以臣代君治理百姓,奸臣是不这样干的:不用在百姓身上而收藏起来,那就变成一个装东西的箱子,仁义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上对不起国君,下对不起百姓,只干守财奴的事,聪明的人是不会干的。所以,请您千万不要再赏n臣下了。景公不解,问:想当年,管仲不也接受了桓公封赏的五百个村庄吗?你晏婴为什么要推辞呢?晏婴便以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的话相对答,并认为自己虽然愚笨,但在这件事的处理上可能是正确的。景公见他把话说到如此地步,也只好作罢。

晏婴平时上朝,总是乘坐一辆劣马拉的破旧车子,有时甚至步行。景公知道后,觉得晏婴乘坐的车马与他的身份太不相称了,便三次派人送去新车骏马,却又都被晏婴所拒绝。景公非常不{兴,责问他为何不收,晏婴说:您让我管理全国的官吏,我深感责任重大。平时,我反对奢侈浪费,要求他们节衣缩食,以减轻百姓的负担。我若乘坐好车好马,百官们便会上行下效,奢侈之风就会流毒四方。假如真的到了那个时候,恐怕就再也无法禁止了。

晏婴的相府地处闹市,却阴暗狭窄。齐景公提出要为他修造僻静宽敞的新宅院,但被晏婴婉拒。齐景公并不死心,趁晏婴出使他国之际,为他新建了一处豪华的相国府。晏婴回国之后,马上从新相府搬回了原来低矮狭小的住处,同时将新相府加以改造,分配给了原来住在那儿的人。

我国有句古话:成由节俭败由奢,一个没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繁荣昌盛的i一个没有勤伧节约、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社会是难以长治久安的;-个没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这一道理,对国家建设如此,对个人行为同样如此。而晏子就是秉持着这样的原则度过了一生。以身作则对于齐景公的赏赐用各种理由推辞,不接受,全心全意为国家着想,为老百姓们着想。不仅如此,晚年的晏婴,对于齐景公的赏n,不仅不接受,还把自己以前接受的封赏退了回去。景公认为,这在齐国历史上还从未有过先例,坚决不同意。就这样,二人推来让去,但最终齐景公还是被晏婴说服了,答应撤回封赏。晏婴的一生清廉俭约,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实践了他所大力倡导的清俭节约的作风。即便是在临终之际,仍不忘谆谆告诫家人:丧事要从简,绝不许厚葬。

晏子的这些言行举止,抑制了宫室上层的腐化堕落,避免了许多劳民伤财的事件,对于遏止和改变不良风气起到了积极作用。明代《青州府志》评价说:齐地汉以后尚俭倡廉,与晏子的移俗不无关系。在晏子的节俭美德之外,那种与民为伍、体察民情的作风更加值得人们称赞。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