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这是什么植物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0-12-14
【药名】草石蚕 【别名】甘露子、滴露、地蚕、甘露儿、土蚰、宝塔菜、蜗儿菜、土虫草、土 食用部分
人参、土蕊子、毛菜、风子草、地牯牛草、地纽、螺丝菜 【汉语拼音】cao shi can 【英文名】Rhizome of Bear's-foot Fern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tachys siebolidii Miq. 【归经】归肺;肝;脾经 【功效】解表清肺;利湿解毒;补虚健脾 【考证】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科属分类】骨碎补科 【拉丁文名】Rhizoma Stachydis Siebolidd 【主治】风热感冒;虚劳咳嗽;黄疸;淋证;疮毒肿痛;毒蛇咬伤 【生态环境】生于水边或湿地。 【采收和储藏】春、秋季采收。挖取块茎,洗净,晒干。 【资源分布】分布于河北、山西、江苏、安徽、浙江、四川、云南等地。 【动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根状茎匍匐,其上密集须根及在顶端有患球状肥大块茎的横走小根状茎;茎高30-120m,在棱及节上有硬毛。叶对生;叶柄长1-3cm;叶片卵形或长椭圆状卵形,长3-12cm,宽1.5-6cm,先端微锐尖或渐尖,基部平截至浅心形,边缘有规则的圆齿状锯齿,两面被贴生短硬毛;轮伞花序通常6花,多数远离排列成长5-15cm,顶生假穗状花序;小荀片条形,具微柔毛;花萼狭钟状,连齿长约9mm,外被具腺柔毛,10脉,齿5,三角形,具刺尖头;花冠粉红色至紫红色,长约1.2cm,筒内具毛环,上唇直立,下唇3裂,中裂片近圆形。小坚果卵球形,黑褐色,具小瘤;花期7-8月,果期9月。 【功效分类】祛风药;清热解毒药 【性味】味甘;性平 【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草石蚕的块茎及全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全草15-30g,根30-60g;或浸酒;或焙干研末。外用:适量,煎汤洗;或捣敷。 【出处】《中华本草》
编辑本段食疗价值
唇形科草本植物草石蚕的块茎。又称地蚕、甘露子、甘露儿、土蛹、宝塔菜、土虫草。分布于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四川、浙江等地,野生或栽培。春、夏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用。 [性能]味甘,性平。能养阴润肺。 [参考]含水苏碱、水苏糖、蛋白质、氨基酸、脂肪、葫芦巴碱等成分。 [用途]用于肺阴不足,干咳痰少,或虚劳咳嗽。 [用法]煎汤,蒸食或煮食等。 [附方] 地蚕猪肺汤:猪肺1具,洗净切块,草石蚕120g,加水一同炖熟,略加猪脂、食盐调味服食。 本方用猪肺直补肺脏,增强了草石蚕的功效。用于肺虚咳嗽,咽喉干燥。
编辑本段选方
①治中风口眼歪斜、瘫痪及气血虚弱、头痛头眩:阴石蕨干全草为末。每次一钱,泡酒服。(《泉州本草》) ②治风湿性关节酸痛或腰背风湿痛:阴石蕨干全草四两。浸酒一斤,频服。(《泉州本草》) ③治腰肌劳损,关节酸痛:阴石蕨根茎三两。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④治扭伤:阴石蕨鲜根茎去毛,捣烂,敷伤处。(《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⑤治肺痈:鲜阴石蕨根茎一至二两。水煎,调冰糖服。 ⑥治乳痈:鲜阴石蕨根茎适量,捣烂外敷。 ⑦治带状疱疹:鲜阴石蕨根茎,捣烂绞汁,调雄黄末少许,搽抹患处。(⑤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药》) ⑧治风火牙痛,扁桃腺炎:阴石蕨根三至五钱。水煎服。(《实用中草药》) ⑨治牙龈肿痛:阴石蕨根茎三至五钱(鲜者倍用)。煎汤去渣,同鸡蛋煮服。(《闽东本草》) ⑩治横痃:鲜阴石蕨根茎同白糟或醋糟共杵烂,敷患处。(《闽东本草》) ⑾治咯血,荨麻疹:阴石蕨根茎三两。水煎,加白糖适量,早晚空腹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