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3道选择题解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5-20
第1题,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时间跨度从1840年至1949年,任务未发生变化。这场革命的性质属于民主革命,尽管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区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但其本质性质并未改变至社会主义革命。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走上了新的道路,与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和1901年新政、民族资产阶级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所走的路线截然不同,这一新道路指的是社会主义道路。
第2题,该题目源自旧版教材,涉及中共七大的内容,主要讨论了打败日本侵略者和国家建设问题。在第三章第一节《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中提到,双十协定的首要内容是“坚决避免内战,建立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当时,抗日战争刚结束(1945年8月),人民渴望和平与建国,这一背景符合题干中的描述。C项中的政治协商指的是重庆谈判,其结果是《双十协定》。而B项中的政治协商会议,如果是筹备的话,应在10月10日之后,因为教材中提到“按照《双十协定》的规定”。会议的实际召开是在1946年初,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且与“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这一定语不相符。
第3题,春秋晚期至战国初期是百家争鸣的时代,各诸侯国纷纷进行变法改革,以改变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社会秩序,完成封建化过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割据,统一的封建政权尚未形成,地主阶级在各国忙于政治、经济、军事改革,导致其意识形态相对落后。由于地主阶级政权尚未稳固,其思想体系也未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这为诸子百家的争鸣提供了条件。春秋中后期至战国时期,各阶级、阶层的思想家都能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不受地主阶级统治思想的限制。
从生产力角度看,铁农具的出现使得地主阶级利益不断扩大,与奴隶主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形成对立。新的社会形态在孕育过程中,不同思想流派为新的社会规划了不同的政治经济蓝图,这与文艺复兴到启蒙思想出现的社会背景相呼应。此题考查的是封建社会下各阶级利益保障的本质统一性。各流派的思想差异不需深入探讨,关键是“同归”二字,即在即将形成的封建社会中,各阶级的利益如何得到保障。人与社会的和谐是手段而非目的,其根本目的还是阶级的经济利益。这是目前教育体制下历史学科常用的阶级分析法。因时间有限,学生需要开始复习,就此打住。详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