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宇2022跨年演讲“原来还能这么干”,我们应该怎么办?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9

由于工作原因在12月31日晚上对于罗老师的跨年演讲只听了一部分,今天早上又陆续听了一些,首先是很佩服罗振宇老师的精神,由于疫情,被突然告知不能开展大型的聚众活动,面对空无一人的会场,依然按照每年承诺举办了跨年演讲,4个小时下来给我们带来了53个小故事,用自己独到的见解,让我们了解到生活热点话题背后的深层逻辑,其中有几个小故事让我感触挺深的。

共赢的思想才是公司的价值

2021年有一个很大的变数:很多有名的大企业陷入困局。人们开始讨论:究竟一家“好企业”应该是什么样子?罗振宇在演讲中分享了一家物业公司的故事。它在仅收取每月每平方米0.43元物业费的情况下,解决了北京“老破小”小区的物业管理问题,这是如何做到的?这家物业公司的干法,是“通过解决别人的问题来解决自己的问题”,比如借用社区居民收废品的积极性,将他们转变为“社区清洁志愿者”,实行划片承包制度,既让这些居民捡废品的收入更高,还搞好了小区的清洁卫生。“我们经常需要拆掉思维里的墙。”罗振宇说,这个故事恰恰就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新的可能性——一家企业不能仅仅从纯粹的商业逻辑里认知自身,它还要把自己的生存放入到 社会 的全局利益中。这才是一家好公司的新样子。

聊到共同富裕的时候,用了一个新词“朴素的道德直觉”

罗振宇是这样理解共同富裕的:一个大家庭里面,老奶奶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比较有钱,二儿子比较穷,那么按照老人家朴素的想法和观念,有钱的大儿子呢要帮衬一下这个穷的二儿子;那二儿子呢,要帮助有钱的大哥规避风险。他说这是一个朴素的老人家的观点。国家现在搞共同富裕,就是要有钱的来帮衬没钱的,这就是朴素的道德直觉。当然老奶奶的故事这是一个生活现象,在实际的运行当中肯定还是会遇到各种困难的。

今年,我们在面对“共同富裕”这个词时,虽然有权威人士出来解释,说共同富裕不是杀富济贫,也不是平均主义。但是,大家心里还是有点嘀咕:说白了,不还是让钱多的人掏钱吗?但只要我们把眼睛从商业账本上稍微挪开一点,把自己放进共同生活的这个 社会 全局中,我们就会发现,过去那些我们以为的矛盾,其实并不存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和自愿帮助暂时落后的人,不矛盾;要共同富裕,但不杀富济贫,不矛盾;共同富裕,但首先是发展,而不是共同贫穷,不矛盾。只要你感觉自己是在一个共同体里面,认同这个共同体,那去主动帮助他人,不仅不是被剥夺,反而是一种荣耀。就像一个家里的长子,拉扯弟弟妹妹,心里不会觉得委屈,而是“家有长子,国有大臣”的骄傲感。

而且对于如何达成共同富裕,国家也必然会寻找一个平衡点,公正公开的去实施财富的分配。例如税收的政策像未来个税的变化、房产税、遗产税的实施,又例如反垄断的条约,多少大厂因为行业垄断被约谈等等。面对未来“共富”的经济体,我们更要踏实自己负责的工作,坚持国家政策方向,做正确的事,行稳致远,为 社会 提供价值,进而得到 社会 的财富赠与, 共同富裕的本质是认同。

碳中和带给我的启示:发现真正的问题,确定方向,做未来的人

西方人一提碳中和,往往想到的都是对自我欲望的节制?比如说要吃素,要熄灯一小时,要多骑单车少坐车,听起来都是要开文明倒车。因为西方是消费 社会 ,大量的碳排放是出自生活消费的。所以,西方人要达到碳中和,节制消费是必然的。有位 财经 大V温义飞老师给出一组数据, 他说我们中国是生产型 社会 啊,居民用电只占全国发电量的11%,即使加上第三产业,也只占到30%。中国碳排放最大的问题其实是能源和工业,我们不仅为自己制造,还为全世界制造。所以我们在平时的交谈以及工作行为中,不能全部用别人的经验去做未来的事情, 要先了解自己的真正问题,用数据讲证据, 所以对我我过来讲,碳中和的未来不是节能,而是产业模式的升级。

例如保险行业,其实我们的动作是慢的,当有人走到了线上去交换信息的时候,还有很多人再用老办法去见面。当有的人可以直播讲解病种和法律的时候,还有的人在背话术。就是因为过去的方法跟不上现在的节奏,导致我们的服务不被理解,保险的价值在被排斥。发现了问题就要站在未来的角度解决问题,未来是需要专业的人,那我们就应该变成专业的人,例如要懂医学、要懂法律,要懂电脑、要懂社保等等,要做到客户身边的生活专家,客户感觉困难的问题,在您这都会给与有价值的解决方案,这样跟您的客户难道做不成一辈子的朋友吗?

产品价值:产品的核心是给予他人好的感受

在产能过剩的今天,做产品的功能价值,边际效益越来越低;资产价值呢?可遇不可求。拉高产品价值最有效的做法,就是把情绪价值做上去。

过去,我们想要推广一个新产品、新事物,是用降维打击系统性地解决。做大量广告,给大量补贴,0元试用,等等,靠资源碾压,一下就能占领市场。高成本投入,就能换来高收益。

但这背后其实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市场原来是空白的,所以你靠资源、靠烧钱,立马就能铺上去。就像我们做任何事之前最先考虑的是花多少钱。但今天这个世界,很难找到空白的了,我们做的大部分事,其实都有他人的影子。那我们要推行一个新事物,就要有绣花一样的耐心和功夫。针对具体的人,用具体的解决方案,一点一点地,把新事物嵌入到别人原本的生活场景里去。

有一档综艺节目里有一个环节,评委问对面的说唱歌手:你是希望去做出好产品,还是希望自己成为好产品?为什么要说这件事呢,是因为我们要明白产品的情绪价值。如果一个产品把情绪价值做成了自己的核心价值,那么被这种情绪价值吸引的人,对产品的功能价值就不会那么在意。这种情况推到极致你会发现,有的产品,提供情绪就是它的功能。比如一部让你开心的电影,一个让你放松的度假酒店,一场让你不得不去的演唱会、……

你付费的时候收获了什么呢?

你其实收获了一份会消失的良好感受。人对良好感受的需求是没有上限的。所以你这次买了,下次很可能还会重复购买。重复购买率越高,这个产品或者品牌能从你身上变现的价值就越大。

那么,能把情绪价值做到最好的产品是什么呢?

答案当然是人,人是制造感受、接受感受的最好的容器。 用人去还原人的情绪,肯定是最逼真的。所以,耐克做坚韧不拔、特斯拉做创新极客、李宁做民族自豪感、小米做性价比达人,这些其实都在模拟人的个性。

所以想要产品,就先把自己品牌的情绪价值做起来,打造被他人喜欢的个人IP。

可以说在未来我们真的会面对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就像罗振宇老师这次演讲一样,由于疫情无法得到线下观众的反馈。当然这件事也提示着我们,未来不确定性是常态, 我们更要学会拥抱变化,跟上时代的脚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