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秋千”和“美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0
在我的某长篇小说中,有这个一个情节:

男二号遭遇巨变后,躲在皇宫御花园的虎区里面——为什么他不怕老虎?因为他是法师啊!

虎区人迹罕至,他躲在里面,十分寂寞。每天只能用法术驯老虎玩,以此打发时间。有一天,他忽然看到虎区的铁丝网外面,有个女子在荡秋千。他躲在假山后面静静地看着,然后爱上了她。

但是,这个女子是女一号。当男二号爱上女一号时,这就注定是一段悲伤的感情。

好了,我这个情节讲完了。

当构思他爱上她的这个场景时,我就凭直觉感到,这里一定要让女一号荡秋千。

因为佳人荡秋千的画面,是多么美啊!

下面我想谈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秋千”这个意象和美人的关系。

首先,在晚唐之前,“秋千”和美人之间,并没有特别的关系。

本来嘛,荡秋千是一项大众娱乐活动,凭什么只有美女可以荡?所以盛唐那么多首诗,没有哪个诗人专门描写美女荡秋千。杜甫的“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王维的”蹴踘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都是把荡秋千作为一项普通的体育活动来描写,而且诗句格调都很积极昂扬。

当然,积极昂扬,这是盛唐诗歌的主旋律。但到了晚唐,风雨飘摇之际,大家都积极昂扬不起来了。 这时候有个诗人叫做韩偓,他的诗喜欢写女人,还开创了一个诗歌流派叫“香奁体”。他写了那么多艳情诗,当然在品味女人的美方面很有心得。

于是他敏锐地发现,秋千和美女组合在一起,可以构成很和谐美丽的意象。因此他就写了好几首描写秋千和美人的诗。而格调也从盛唐的积极昂扬变成了晚唐的落寞愁苦。

当然,他这些诗写的也不算很好,但人家毕竟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嘛。

到了宋朝,在宋词中,“秋千”出现的频率就更高了。据统计,“秋千”一词在《全唐诗》中出现了48次,而在《全宋词》中出现了226次。

我们知道,唐诗宋词同为中华文化的巅峰,但两者的整体风格大不相同。唐诗宏大,而宋词精微;唐诗向外发散,而宋词向内聚合。大体而言,唐诗作者给人的感觉是游历四方,而宋词作者给人的感觉是宅在家里。

我觉得,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和两者不同的历史环境有关——盛唐国力强盛,当然向外发散;而宋朝的军事实力不行,经常被周边的少数民族欺负,于是只好宅在家里。

而秋千,作为一项户内运动,自然开始受到词人们的关注。而且当时程朱理学兴起,礼教的约束变大,社会风气不再像唐朝那么开放。妇女们大多数时候都只能呆在家。于是秋千和美女,开始越来越多地联系了起来。

下面挑几首我比较喜欢的和秋千有关的宋词。

前面说过,宋朝的女子已不能随便出门。年轻女子,当然更要深藏于闺阁之中。李清照这首词中的这个少女(可能就是年轻时的她自己),不能出门,只好在家荡秋千玩。看到客人来了,她赶紧从秋千上跳了下来,因为荡秋千时裙裾飞扬,不太雅观,“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写尽了少女荡完秋千后青春的气息。

后面写少女看到客人后,又害羞又好奇的神情,不细分析了。总之,这首词写少女荡完秋千后、看到客人时的神情,活色生香,满分。

既然美女荡秋千的情景是如此美,男人们当然都想看到。但是人家在自己家里面荡,男人却无法一饱眼福。最多只能隔着墙,听听里面女子荡秋千时的笑声。这种心情,被苏轼刻画得淋漓尽致:

这首词中的男子,站在墙外听墙里佳人荡秋千的笑声。一直到佳人已不再荡秋千了,声音都听不到了,这男子还不走,而且还心生埋怨!可见佳人荡秋千的魅力。这首词,当然也是满分。

但是,美人秋千并不总是这么可爱的意象,有时候,两者组合在一起,会显得很凄惨。比如欧阳修的这首词:

这首词中的美人的丈夫可以整日到外面去乱搞胡混,但她却只能被深锁家中。她当然没有荡秋千的心情了,于是“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注意这里出现的秋千的意象,隐隐透露出女子对自由的渴望。这首词,必须还是满分。

好了,不再谈古诗词了。到了现代,荡秋千当然是早已过时的运动,但众多艺术家也并非不能体会“美人秋千”这个意象的美。

比如,在老版的《三国演义》电视剧中,为了刻画貂蝉的美丽,导演就专门安排了貂蝉荡秋千的镜头,而旁边的吕布看着,被迷得神魂颠倒(笔者记忆中的印象,未查证)。

那么,为什么秋千和美人组合在一起,这个意象就会这么美呢?

我觉得,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荡秋千这个活动能表现出美人体态的轻盈。这个很好理解,因为如果美人太胖的话,秋千可能会断;

其次,荡秋千能反映出女子的青春和活泼。而飞扬的裙裾和摆动的绳索都带着种优美的韵律;

最后,我不得不提的是,不管是女子荡秋千的姿态,还是秋千的摆动这个状态,都含有一定程度的性意味。这里我就不多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了。

总之,“美人秋千”就是这样的一种意象:它表现出女子的美丽、青春、活泼、对自由的渴望,还有萌动的春情。

(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