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对地名进行整改,你觉得有必要吗?

厦门要对“大、洋、怪、重”四类地名进行整治,比如加州商业广场、东方巴黎广场等地名都要改。你觉得这有必要吗?

第1个回答  2019-07-18

厦门这么做,全国其他地方也在这么做,我认为很有必要。现在的地名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假大洋,似乎不取个洋名或高大尚名字都不能吸引人。二是取的名字不规范,是外人感到一头雾水,找起来也不方便。因此,有必要整改地名。

第2个回答  2019-07-18
据悉,今年3月以来,根据《福建省民政厅、福建省公安厅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福建省进一步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厦门市民政局等八部门联合对厦门“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开展了清理整治工作。

此次公布的清理整治名单涵盖了城镇居民点、建筑物名称、区片、住宅区、道路、公交站牌,其中住宅区有16个,占了大半。加州商业广场、皇达大厦、东方巴黎广场等厦门市民熟悉的地名也被列入不规范名单。例如,使用了十余年的“加州商业广场”被指属于“洋”地名,已经规范为莲前东路123号,拟进行整改;而同样颇有年头的皇达大厦、帝豪大厦等,被指具有封建帝王文化色彩;东方巴黎小区和东方瑞士小区,以及富山花园之罗马假日等一批居住区,则被指出疑似外国地名,显得“怪”。

此外,还有中央湾区、央玺、中央天城、金山国际山庄等住宅区被指出使用“国际”“世界”“中央”等词语,过“大”,近几年新建的居住楼盘保利叁仟栋、IOI园博湾等,则因为建筑物名称使用了量词“栋”,使用了“湾”等而被点名。

目前,在经过有关部门、各区汇总,并征求厦门市公安局、市规划委、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市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市政园林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意见后,这份不规范地名清理整治清单正面向市民进行公示。在整改完成后,这些地名的实体招牌、标识标志以及网络地图会进行相应的调整。

很多人都知道厦门因白鹭聚集而被称“鹭岛”,其实它还有一个很美的别名,叫“嘉禾屿”。相传,远古时厦门岛上产禾“一茎数穗”,被视为吉兆而得名。明初,朝廷在岛上筑城寨,取名“厦门”,寓意祖国大厦之门。之后,郑成功又把厦门称为“思明洲”,意即“思念明朝”。

厦门的地名、路名经历时代的变迁,背后有许多的故事。翻开厦门地图,不少地名或老或新,或俗或雅,或长或短,读起来颇让人回味。

何丙仲说,地名种类繁多,意义各异,但无论是“自下而上”约定俗成的俗名,还是“自上而下”被赋予的各种“符号”意义,无论是以地貌特征分、以姓氏分还以方位分的,它们都不仅有地理意义上的标识指向作用,还有着更深层次的人文内涵。

莲花北、莲西、映碧里、玉荷路、盈翠里、莲岳路……厦门市嘉莲街道有许多社区、道路名与“莲”有关,让人仿佛置身于莲花世界里,意境很美。

这些,皆因“莲坂”派生得名。莲坂起源于古地名,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据《莲溪本纪》和《莲坂叶氏家谱》记载,南宋绍兴年间,莲溪堂祖先叶十三郎由漳州叶浦社举家迁入厦门岛刘坂(今莲坂)一带,当时叶氏居住地刘坂有小溪长满莲花,叶氏家庙因此得名“莲溪堂”。此后,附近道路和区域的命名也都与莲有关。“地名是文脉,是历史的载体,后人大多会沿用当地已经流传开的地名,当地的人们一听就知道是哪里,即"名从主人"。莲花片区以"莲"来派生地名的方式一路延续了下来。”何丙仲说,至于有人说太注重艺术性反倒不易辨识,则是另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了。

“从命名原则上讲,通常不产生新的地名专名。”厦门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副调研员梁瑞秋曾表示,地名命名首先要注重实用性,让大家好找好记,同时也要体现当地的历史,采用原汁原味的当地地名命名道路,既实用又继承保护了历史。厦门2018年公布的96条新地名(包括道路63条、居民点33个),就大多是沿用当地地名或以当地地名派生地名命名的。

比如,当时新增的塘边东路和塘边西路,就是当地地名塘边派生的,因在塘边村的东部和西部而得名。而塘边的得名,是因为原塘边社地域宽广,地势北高南低,南部呈东西向的长条关刀状,自东向西有龙渊塘、窟仔底等7个池塘。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些池塘仍在,但上世纪80年代后,因城市发展需要,池塘已被先后填平。

“地名使用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是有根的,也叫文脉,是延续故乡记忆的最好媒介。”梁瑞秋说,在厦门这个发展迅速的城市,随着城市发展建设的需要,很多村庄逐步消失了,要留住乡愁,使用村庄名命名地名,是最好的保护方式之一。

传播文化价值

厦门的地名也有一些诞生于特殊年代,或者被赋予特定的“符号”意义,比如厦门第一条新马路取名为“开元路”,还有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的“中山路”等。

在诸多地名中,也曾出现了一些“全洋”地名。在五缘湾片区,佐世保路、惠灵顿路等“洋文”名字道路来自于改革开放后和厦门建立联系的外国友城,传递了厦门国际化的包容态度。但在厦门,也有部分事实上和外国没有什么关系的突兀洋地名出现,对于这种现象,何丙仲直言“感觉很不好,有种"文化殖民"的感觉”。在他看来,地名作为老百姓最经常接触的文化符号,应当更多从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厚重沉淀中汲取灵感,以此来唤醒国人内心的传统文化情愫。

“在确定地名上,应该更加坚定文化自信,首先就是要把一些怪、洋地名规范调整过来。”在何丙仲看来,地名设置应该尽量做到文雅有内涵,对此他建议,政府部门也可以征集一批具有较深厚文化功底的社会人士,参与到城市地名设置当中,集思广益,多进行推敲、考量,共同传播正能量。

记住城市的“乡愁”

有新路名出现,就有旧路名消失。

究竟有多少旧路名“悄悄地走了”?2007年地名普查的结果显示,厦门自明清以来有1150个地名消失,占目前6700多个各类地名的1/6。

造成地名消失的原因,主要还是历代区划调整和城市开发建设等人为因素。新旧更迭中,传统在消失,而有些新城区使用的新地名“贪大、媚洋、求怪”,公众的认同感普遍较低,一些地方的地理和历史脉络都会因此中断或消失,曾经的故事只能默默地躺在故纸堆中。

规范地名,在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基础上,还要让大家从具有符号意义的地名中“记得住乡愁”。此外,地名保护虽迫在眉睫,却也不能急功近利,需要对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地理、历史、风俗、经济和城市发展方向等因素综合考虑,构建起既保留地域特色和文化遗产又兼顾城市建设的地名保护体系。

总之,规范地名问题,需要城市管理者们更有文化自信,避免浮躁和媚俗,也需要完善现有的法规、制度
第3个回答  2021-06-08

我觉得没有必要吧,因为之前的名字已经具有象征性意义了,很多人都把之前的地名牢记在心中,也许已经成为了一个历史。一个地名也算是一个时代性的象征如果突然改掉,会让人有种找不到家的感觉,而且之前的名字肯定也是跟历史相关的。突然换掉,就像是和历史断了联系,感觉还是不换的好。

第4个回答  2019-07-18
有必要,这样已整改,厦门的地名就会清爽很多,毕竟厦门市中国旅游城市,所以那些带有外国地方名称的地名改掉,更有利于宣扬民族精神。怪名字,重名改掉后,会吸引更多游客。对城市发展有利。
第5个回答  2019-07-18
我觉得是有必要的,整改地区名称的行动要看具体情况,如果是因为某种政治原因的影响而去迎合社会风气而给某些地区换名字,这种情况我觉得就毫无必要,而像厦门这样为整治“大洋怪重”的地名而行动,当然就应该支持。有些奇怪的地名根本就是莫名其妙,什么中央巴黎广场之类的名称,简直让人啼笑皆非,厦门又不是香港,香港因为独特的历史,因此有很多西方化的地名,但是这个是历史原因形成的,已经成了香港的一部分,改变既让人民觉得不习惯,也没有必要,不如作为那一段历史的部分继续让人铭记。而厦门取这样的地名就实在不合适了,为了追求“国际化”,反而弄巧成拙变成了笑话,还是早点整改好一些,免得影响城市形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