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花鸢尾的生物学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1

天然草地上细茎鸢尾草丛的大小差异很大,小的草丛基部直径只有数厘米,大的草丛基部直径达55~66厘米,草丛中部是最老的植株,逐步向外扩大。一般大型草丛常常是靠边缘部分的植株密集,中间老株年久死亡形成空地,常侵入一些别的草种。
细茎鸢尾在华北高寒山区每年4月初萌发,5月下旬至6月上旬开花,6月中、下旬种子成熟,果后营养期时间很长,到9月初开始变黄,叶片上部逐渐干枯,至9月中旬仅下部14厘米左右仍是绿色,上部已全部干枯。细茎鸢尾草丛高度可达35厘米,生长速度较慢,在山西省亚高山草甸上,5月以前平均日增长0.21厘米,6月份生长速度最快,平均日增长0.24厘米,7月份生长转慢,日增长下降为0.17厘米,8月份生长几乎停止,日增长仅0.031厘米。细茎鸢尾的叶片基部具有分生组织,每次被利用之后,除了基部能萌生出新的叶片之外,被截去上半紫花鸢尾部分的老叶片仍能继续生长。从5月下旬羊群进入草地开始采食,年可利用3次。第一次5月下旬,草高平均6~8厘米。第二次6月下旬或7月初,再生草高可达12~17厘米,这时的再生草中有新生叶片,也有被采食叶片基部的增长部分。8月份第三次放牧于第二次的再生草,此时草高5~8厘米,再生草中仍包括有新生叶片和残留叶片的增长。8月以后生长十分缓慢,几乎没有新的叶片形成,只能靠残留的叶茬有少量增长。据对细茎鸢尾草丛的定位观测,5月30日第一次剪割,草高13厘米,单丛产风干草68.6克,至7月30日,第二次剪割,草高28厘米,单丛产风干草140克,其中包括新生叶片和被剪老叶片基部增长部分。同年9月15日测产,47天的时间内,基本没有再生,全草丛中只有两个新生叶片,高度只有3~4厘米,残留旧叶茬生长高度也只有3~4厘米。紫花鸢尾喜湿润寒冷气候,是山地草甸的主要组成草种之一。在新疆主要分布在天山北坡的西段和中段海拔1500~2300米之间,多生长在阴坡、林间空地及林缘,常与紫羊茅(Festuca rubra)、疏叶早熟禾(Poa relaxa)、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和苔草属(Carex sp.)植物等组成群落。在山西省的太行山、吕梁山、恒山、芦芽山、太岳山、五台山都有分布,出现在海拔2000~2500米的山顶台地、缓坡地、北向坡地及林缘处。常与裂叶蒿(Artemisia laciniata)、蓝花棘豆(Oxytropis manshurificinalis)、狼针草(Stipa baicalensis)、羊茅(Festuca ovina)、苔草属(Carex sp.)、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等组成群落。细茎鸢尾在草群中的作用相差很大,从伴生种到优势种,局部地段成为建群种,单种产量可占草群总产量的17.4%~38.0%。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