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第一将军县是哪个地方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5-25
中国最牛的地方--“中国第一将军县”红安
红安原名黄安,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大别山南麓,南临武汉,北接河南,版图面积1796平方公里,总人口65万人。
她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是鄂豫皖苏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这块红色神奇的土地上,曾走出了—位一大党代表、两位国家主席、三支红军主力部队、四位政治局常委、五位国务院副总理、六位大军区司令员、七位省委书记、八位上将、九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韩先楚、秦基伟、陈锡联等200多位共和国将军,是举世闻名的“将军县”。土地革命战争初期到解放战争时期,黄安参加红军的工农群众约6.5万人。
在中国工农红军中,每三人中就有一人是红安人,每四名英烈中就有一人属红安籍。黄安在大革命前有48万人,到1949年解放时只剩下34万人,14万人为革命献出了生命。解放后,登记在册有名姓的黄安烈士有22552名。为了纪念这片曾被革命先烈鲜血浸染的红色土地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中的辉煌历程,1952年国务院决定正颂弯裂式将黄安更名为红安。共和国以“红”命名褒奖的县,“红安”在全国是惟一的。
红安人民在血与火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要革命,不要钱、不要家、不要命;图奉献,不图名、不图利”的“一要三不要,一图两不图”的红安精神。
黄麻一声惊雷,红安遍地将军。黄麻起义,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齐名80年前的那声惊雷,让红安载入了中国史册。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在武汉召开“八七”会议,决定武装起义。同年8月1日,爆发了南昌起义,不久又在两湖各地发动秋收起义。在这一背景下,湖北黄安(今红安)、麻城两县爆发了黄麻起义。
1927年11月13日,黄安农民自卫军、当地义勇队千余人,在中共黄麻区特委领导下,攻打黄安。次日凌晨4时,起义武装攻入城内,全歼县警备队,活捉县长等官吏。18日,黄安县农民政府成立。黄、麻两县农民自卫军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全军300余人。黄麻起义的胜利震动了当局。当年12月5日,国民党调集1个师的兵力袭击黄安。鄂东军突围后,转移到黄陂木兰山区开展游击战野闭争。黄麻起义建立了政权,实施了土地革命,是一次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政权建设三者紧密结合并取得成功的伟大尝试。
黄麻起义在黄安直接导致了以下三支红军队伍的创建和改编:七里坪创建的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3万人;檀树岗创建的红二十五军,军长吴焕先,7000人;七里坪红二十八军改编的新四军第四支队,司令员高敬亭,3000人。
“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
红四方面军一直是当时红军三大主力之一,并且从人数上来说,始终占据首位。在长征途中,1935年6月红一与红四方面军第一次会师的时候,红四方面军有8万多人,而红一方面军不足两万人。而红四方面军的策源地黄安,从1927年黄麻起义到1949年建国的26年中,人口减少了14万。据红安史料记载,这14万人都是战死疆场或者被敌人屠杀,经红安县民政局查清并且登记在册的烈士有22552人。1995年4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吴邦国在视察红安的时候动情地说,我一到红安就肃然起敬,这里出了200多位将军,为中国革命牺牲了14万人,真是了不起。
将军百战穿金甲,每一次战役和它的指挥员都被演绎成传奇色彩,在民间广泛传播,富产将军的红安尤其如此。至今“一条大河波浪宽”所唱的上甘岭战役,被美国新闻界称为“朝鲜战场上的凡尔登”,誉为经典防御战,其间担负坚守任务的是志愿军第十五军,军长就是秦基伟;《沙家浜》中的新四军指挥员郭建光,其原型就是红安籍将军刘飞;而前一段时间热播电视剧《亮剑》中的李云龙,原型就是红安籍将军王近山,电影《夜袭》其主角就是红安籍将军陈锡联......
红安的将军大多数没有参加过黄麻起义,但几乎无一例外地因为此次起义而参加红军队伍,是黄麻起义结的果子。党史资料说这次起义是继“八一”起义和秋收起义之后,长江以北最大最成功的一次农民革命起义。同前二者不同的是,这次起义没有军队参加,都是农民武装和群众。当年黄安县国民党党部在“清乡委员会”的布告中说:“十龄幼女,口喊自由。三尺之童,目无长上。黄安素称礼义之邦,一变而为禽兽之所。”足见其“赤化”到了“深入人心”的地步。而这个鼓动和思想之功,启蒙人就是红安籍的董必武。李先念在1988年的一次视察座谈中说:“董老是湖北革命的一面旗帜,我们都是他的徒子徒孙。”
红安籍将军人数位居全国之首的根据
众所周知,红安县是全国乃至全世界闻名的“将军县”。将军人数之多位居全国之首。被称为中国第一将军县。这个“之首”的概念是指的两个数字:一是指在1955年第一次我军实行军衔制时,正式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的红安人达61名之多,这在全军正式授衔的将军中红安籍将军位居全国之首。二是指在战争年代担任过正军级以上职务和建国后担任各省、市、自治区正省级及国家机关正部级以上领导职务的红安籍干部达162名之多,如果他们都参与授衔的话,都应授予少将以上军衔,加上61名正式授衔的将军共计223名。此数也位居全国之首。徐向前元帅为有关红安将军的一篇报告文学题写的“两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的标题,就是指后一个数字概念,即:223名将军级别的红安籍人。由此说明红安有两个百多名“将军”并非虚构。
那么,一个小小的红安县,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将军和将军级别的人呢?对此,我经过反复研究和与北大、武大、华师等大学的历史学家探讨之后,认为主要有以下四条原因:
一是大革命时期红安境内诞生的红军部队多。据资料记载,从黄麻起义胜利之后到1938年,先后有五支红军部队在原红安县内诞生、重建和改编。第一支是1927年11月在黄麻起义胜利之后在红安县城建立的中国工农革命鄂东军,全军共300余人。第二支是1930年4月在原属红安县紫云区箭厂河(现属河南新县)组成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全军共5000余人。第三支是1931年11月7日在七里坪诞生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全军共约3万余人。第四支是1932年11月30日在紫云区檀树岗重新组建的红二十五军,全军约7000余人。第五支是1938年2月由红二十八军在七里坪改编的新四军第四支队,全军共约4000人。如此之多的红军部队当年在红安县内诞生、重建和改编,不仅是全国之最,而且为众多的红安人参加这些部队创造了前提条件。
二是当时红安县参加红军部队的人数多、基数大。在上述五支红军部队诞生和重建的初期,每三个红军战士中就有一个红安人。由此说明红安参军的人数多、当红军的基数大。基数大就引出两种结果:一是在战斗中红安籍战士牺牲多,在上述部队里每牺牲的四名烈士中,就有一名红安籍英烈。二是经过锻炼成长的红安籍红军指挥员也比较多。这也是后来红安籍将军多的根本原因。
三是在大革命时期红安人民群众的政治素质好。“政治素质”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内容和内涵。当年所要求的政治素质主要是:阶级出身好,对革命有认识,能吃苦耐大劳,作战积极勇敢,不怕牺牲,敢于冲锋陷阵,通过实践显示出一定的组织指挥才能等。红安人民恰恰具备了这种优势:一是80—90%的红安群众出身于劳动阶级;二是从1922年至192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