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是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4
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梳理和读后感

素养

想要理解“核心素养”是什么,首先需要搞清楚“素养”的涵义。不同的学者对此有不同界定。

第一章开篇,作者就素养的理解,用一句话进行了简要阐释。作者认为:素养指的是沉淀在人身上的对人的发展、生活、学习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更进一步,作者就素养的来源、构成、特性进行了更系统的梳理。

从图中可以看出,素养就来源而言,是遗传、环境、教育和自我教育等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而其中教育发挥着主导作用。就构成来说,素养包括一个人的精神长相、性格气质、行为习惯、思维方式。也就是说,素养的形成,是外在因素作用于一个人从而引起内在发生改变,继而改变其思维、认知,行为的过程。而从素养的特性可以看出,它不是单一的,也没有广泛接受的界定和划一的理论,它是广泛的、综合的、包容的,稳定的。从个人角度来说,它是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决定一个人的人生高度和深度,决定一个人的生活品质和品质。也就是说,素养融于一个人的生命,是内在生命价值的体现。从这个层面来说,我们国家倡导的“立德树人”也是从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通过教育的主导作用,影响每一个人,从而形成其素养。

关于“素养”一词,作者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梳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素养,不仅仅是思维层面的认知活动,也是一个人的心理、认知、行为等多个层面的综合体现。作者的梳理帮助我们搭建了一个框架,从不同的视角,以不同的层面理解素养,加深了对“素养”的理解,清晰了概念,也为以后的教学行动指明了方向。

以前不太明白为什么提倡“立德树人”、”思政课程建设“,而通过阅读这本书,了解了中小学的课程改革方向,目前进入了核心素养时代,这是与大学课程的立德树人、思政建设等一以贯之的。我认为其宗旨都是为了更好的培养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品性。我们不能以急功近利的心态来进行教学,这样虽然一个人会走得快,却未必走得远。对于教育教学来说,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精神世界有厚度、有温度、有高度,那么其未来的发展未必走得快,却一定会走得远。

事实证明也的确如此。很多新闻报道也显示了这一点。下面是我通过百度搜索出来的一些新闻报道,从截图中可以看出,一些孩子虽然走得快,有的考上了名校,有的成为了博士生,但是因为种种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压力,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考上名校,成为博士,不就是走向人生巅峰吗?为什么已经获得了成功,还会选择结束生命呢?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

屈原说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寻求真理的道路长而艰辛,需要通过不断的探索努力,不遗余力的追求,方才可能寻得真理。我认为这句话用于一个人素养的形成同样适用。因此可以看出,素养对一个人长远的发展是何其重要。

作者在第12页开头对其进行了精炼的概括:素养渗透于人的整个心灵,涵盖了人的全部精神世界。它的形成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从教育教学角度来看,素养这个词包含的内容非常多,如果能够实践于教育教学呢?这就需要我们通过与实际教学相结合,从数量和质量方面,取其精华,淬炼其关键,根据学生发展的特点,找出素养之核心所在。

核心素养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把核心素养界定为“学生应该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余文森教授根据其界定,对其中的品格与能力进行了详细阐释。

如图所示,品格是一个人做人的根基,是幸福人生(道德人生)的基石;能力是一个人做事的根基,是成功人生(智慧人生)的基石。品格是人作为主体最富有人性的一种本质力量,具有内在生发性。而能力是人作为主体最引以为傲的一种本质力量,内蕴着人的创造性、能动性与内发性。

能力是人的智力因素,而品格是人的非智力因素。这意味着我们的教学已经从知识本位转而关注人的发展。以人为本,以德树人。教育不仅仅是传道受业解惑,只是传授知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因为我们的时代已经迈入了信息时代。无穷无尽的信息洪流,急剧加速的社会流动,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大量涌现的新兴职业,变幻莫测的虚拟世界,这些新事物为一个人的选择和自由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条件。同时又会被淹没在信息的洪流中,饱受信息过载、信息焦虑和信息疲劳的折磨;虚拟世界又可能使个人身份迷失、自我概念模糊;社会和职业的快速变化对个人的适应能力也提出了挑战。一个人如何在日益多元而快速变迁的信息时代、全球化时代和知识社会中自主行动,就成为了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新课题。在这样的发展环境下,教育也需要适应时代需求,因此核心素养的概念应运而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