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这3个关卡,你过了几关?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3

人生有高峰,也有低谷。

光鲜闪亮多是一时的,平凡才是人生的常态。人到一定时候自然会知道平凡的好,也会自然地接受平凡,无论他的过去怎样。

有一句话叫:“人生有三个关卡,一是懂得父母的平凡,二是接受自己的平凡,三是允许自己的孩子平凡。”

对大多数人来说,这3个人生关卡,是逃也逃不掉躲也躲不了的。

所谓成长,其实就是一个懂得为人父母的艰辛,发现并接纳父母很平凡的过程。

很小的时候,我们总觉得父母无所不能,任凭风吹雨打总能把自己护在背后,天塌下来都有他们扛。

长大成人之后,却又认为年富力强的自己,坐在写字楼里的自己,能力和才华要远远胜过年迈的父母。

其实,在公司格子间敲键盘的我们,跟当年在工厂里的父母有区别吗?每天刷微博刷抖音的我们,跟当年大树下磕瓜子聊天的父母有区别吗?看起来好像不同,其实本质上没有多大差别。

你觉得平庸的父亲,曾经也是个怀揣梦想的少年;你觉得唠叨的母亲,也曾是个对镜贴花的姑娘。虽然现在,我们也许站得高,看得更远, 社会 环境的日新月异能够让我们看到很多新兴事物。但这 一切只不过是我们踩着父母的肩膀见识了这个世界的繁华。


每个人,也许心里多多少少都埋怨过自己的父母,不理解自己父母。甚至曾无数次在心底发出疑问:

……

大抵, 无论是普通人还是名家高官,都对自己的父母有着一份复杂的感情 ,这份感情里, 有爱,有心疼,有埋怨,也有愧疚和亏欠

其实父母也是普通人,他们面对很多事情也会疏忽会出错。可能父母没有能力给我们想要的一切,但是他们把自己所有的一切,养育、照顾、包容、关心、爱……全都给了我们。

父母虽然平凡,爱我们却爱得不容易。 可能他们什么都给不了你,却也什么都给了你。

从小到大,我们被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你的梦想是什么?”——“大明星”“大企业家”“律师”“科学家”…… 我们给自己设想的未来,一个比一个精彩,一个比一个宏伟。 那时我们都认为自己是最特别、最出众的那一个,幻想着能够干出一番大事。

然而,越成长,我们与真实的生活就越贴近。在最后,几乎都应了王小波的那句话: “小时候,我离梦想很遥远,长大后,我发现离梦想的距离并没有变短,依然是那么遥远。”

尤其是现在网络上到处充斥的“精英模板”:别墅豪车、年入百万、一夜成名,而且这些精英们还在不断学习成长,拥有着无与伦比的自律。

于是,我们这些普通人就越发觉得自己失败,既过不上梦想中的生活,也无法安驻在当下的平凡里,全身心被焦虑裹挟。我们会羞愧于自己的平凡,甚至会想方设法地去掩饰自己的平凡,将自己伪装成一个比较光鲜的存在。

然而,这个 世界上90%的人都是普通人,9%的人有小成,1%的人能大成。 所以,一个人的人生,其实大概率是平凡的。对绝大多数人而言,都将平凡而普通地过完这一生。而我们自己,也是这大多数之一。

周国平先生曾说过一句话: “人生有三次成长,一是发现自己不再是世界中心的时候;二是发现再怎么努力,也无能为力的时候;三是接受自己的平凡,并去享受平凡的时候。”

所以,我们中的大多数人,迎接的将是平凡的一生。 承认平凡既不丢人,也无需自卑。

就像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种豆南山下,收获了一份难得的田园生活;诗人王维年少得志,在经历了官场浮沉之后,心态坦然,归隐山林,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未尝不是一种收获。

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告诉孩子“你是最棒的,最聪明的”,会对自己孩子抱有很多期望。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孩子只是万千人群中平凡普通的一员。即使他们知道这个事实,也不想接受,也会想方设法改造孩子。

然而事实呢, 在中国所有的孩子里,能考上清北的人比例估计也就在万分之二左右。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路要走。就如作家刘继荣所说的: “如果 健康 ,如果快乐,如果没有违背自己的心意,我们的孩子,又何妨做一个善良的普通人?” 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在平凡的生活中,活出精彩。

前一段时间, 北大教授丁延庆“现身说法”,吐槽女儿不如己,击中了不少家长的教育焦虑。

丁教授从小被誉为“神童”,6岁就能背新华字典,北大本硕毕业,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妻子也是北大毕业。按理说,父母都是高智商的学霸,孩子不是神童,起码也是大家眼里所谓的“别人家的孩子”。

丁教授却说,女儿在“学渣”的道路上越跑越远。他和其他家长一样,在教育孩子上经历了从痛心疾首,到怀疑人生,再到心如止水的变化。 最后,丁教授说:“这就是天道,没办法,你必须接受,不接受能怎么样?她就这样。”

英国生物学家高尔顿,曾经花大量时间研究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如果父母身高较高,或者比较矮,下一代也这样吗?

另一个问题是,如果父母是高成就,他们的孩子能维持这种高成就吗?

他得到的结论就是“均值回归”。 什么意思?

就是说假如父母身高非常高,那孩子大概率会出现向正常状态偏移,可能还会比正常人高一些,但是大概率不会像父母那样高,而且孙子辈会进一步向正常值偏移。

个人成就也是明显呈现这个趋势,假如父母是高成就,孩子高成就的概率是36%,孙子是9%,尽管比正常家庭出高成就孩子的概率高一些,但是也是呈现出回归常态的特征。

就像《道德经》里说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说的是自然规律。

所以,父母对孩子多了几分接纳,就能多几分对孩子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 当父母能够正确认识孩子了,孩子也会对自己有更加准确的定位,从而变得快乐而从容。

土耳其有句谚语:“上帝为每只笨鸟都准备了一根矮树枝”。 我们父母要做的,只是帮助孩子找到那根适合的树枝。不用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自我的期待强加到他们身上。 平凡、平安,就是父母对孩子最美好的祝愿。


结语

平凡的人生,大抵相似。如我,如你。平凡的相貌,平凡的资质,平凡的家庭,平凡的学历。没有光鲜亮丽的背景,也没有超出常人的能力,在平凡的日子里,做着平凡的事。

接受平凡,正是因为我们这些平凡人做了无数平凡事,洗衣做饭照顾老人孩子,守护家人,搬砖挣饭票…… 世界不是因为伟大而神奇,反而是因为平凡的人而精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