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生活之三——研究生生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0
        记得没有上大学之前,就设想过以后自己会读研究生,拥有研究生学历的,后来的人生历程真的就按照自己以前内心的萌芽走。可见人的内心指引着人生的方向。 回顾自己的研究生生活,发现是围绕着课程、论文、实习、与导师的沟通相处展开的,这几个要素构成了我研究生阶段的心路历程。

第一阶段:研一——上课

        研究生三年,每一年算是一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侧重点都不同。研一的重点是上课,打基础。至今还记得那时背着书包穿过长长的校道走路去第一教学大楼、信息学院院楼、经济管理学院院楼、公共管理学院院楼上课。由于校园比较大,每次都要提前很多时间出门,以防迟到。记得我当时选修了经济管理学院的《管理研究方法论》和公共管理学院的《公共管理的理论与方法》,这两门课都是属于方法论的课程,对于之前是一个理科生的我,上这两门课,让我对社会研究方法有了更加多的了解,开阔了思维。另外,每周参加一次研讨会,研讨会有师兄、师姐、师妹参加,大家就某一个主题进行研讨,发表观点、看法。研一的课程设置、研讨会更加多针对的是打基础,几乎每一门课程都要做PPT、撰写课程论文。我的PPT制作能力在那时才有了更加多的提升,尽管目前的PPT水平还是比较差的。撰写课程论文可以说是一种练手,让我们初步接触选取某一个主题进行细化研究写作的过程。那时的我都会很认真地对待每一次的课程论文,即使为之大费脑筋。研一的有些课程还是挺难的,比如《高级运筹学》,记得那时我是以一种匍匐的姿态应对过去的,这是我应对困难常用的一种方式,不是怀着雄心壮志,而是以一种弱电流的状态,感觉慢慢地带着微弱的气息爬着过去。对于《系统论》这门课程,我也不喜欢上,我不喜欢去学习那些评价方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计算矩阵数值等。但是没有办法,这两门课都是必修课,我必须要上。人总要去面对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情的。

第二阶段:研二——写论文

        研一结束后的暑假,算是迈入第二阶段了。我开始策划硕士论文的方向和题目,从题目的选取、文献综述的撰写、研究方法、研究设计、调查问卷的设计和发放、调查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小论文的撰写、大论文的撰写,导师都全程指导。在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体验着做研究的过程。我是那种严格按照计划步骤一步步走的学生,每到一步我就主动去找导师,那时的我力争能够争取导师更多的注意力,以让导师花更加多的时间和精力指导我,因为我想在学术研究上有更加大的突破。这些工作贯穿了我的研二和研三,其中研二是最集中的。那时的压力也是蛮大的,因为学校对研究生有发表北大核心期刊论文的要求,不然就不能毕业。我和舍友们都担心发不出去论文,就毕不了业。对于硕士毕业论文的选题,我选择了采取实证研究方法,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毕竟从没有做过实证方面的研究,那时担心自己在获取问卷数据这一关会遇到困难,因为自己并不是一个外向或者过多与人打交道的人,会担心能力有限获取不了足够的数据,或者获取回来的数据因为信度、效度达不到要求,而无法使用。那就要面临重新设计调查问卷、重新发放问卷收集数据,这代表大量的工作要重做,很有可能时间上来不及。正因为有这样的担心,所以在做每一步都很谨慎,避免出错和返工。后来事实证明,做学术研究就需要这样的一种严谨的态度。

        关于研二的学习,可以说研二是最集中精力去做研究的,因为不用上课。那时还花时间帮导师做一个项目的结题报告,做那个项目的结题报告也是一番折腾的过程,整理材料、撰写报告、打印、装订、送审、报销、跑学校行政楼,又跑校外的评审机构,还多次返工。依旧定期参加研讨会,在研讨会上,和导师、师姐、师妹一起研讨论文,研读《活法》、《金字塔原理》。导师让我们研读《金字塔原理》是为了在撰写论文时如何做到更加有逻辑地思考、表达,可惜的是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真正领悟、应用《金字塔原理》中的精髓。

        研二还有一件事情值得记录的,那就是多次投稿被拒的经历,辛辛苦苦撰写出来的小论文,投向一个又一个期刊,经过两个月等来的是被拒稿的消息,看到自己距离发出论文的距离,那种心情折磨人。回想自己的体重,发现研二时候的体重是最重的,大概那时把心思都花在写论文上,没有意识到要去运动,又面临着要发表论文的压力,就导致体重一度上涨了。其实一直觉得自己不是那种聪明的学生,自己比较缺乏创新性,感觉不太适合做学术研究,如果真的需要有研究成果,真的需要花很多很多的时间。但是内心又想往做学术研究方面发展。

        虽然研一以后,不需要再上课了,时间很自由。但是我还是严格按照星期一到星期五老老实实待在学校写论文、学习,周末会自己一个人出去逛逛广州的景点或者逛逛街,并且在宿舍看一部电影。现在回想过来,觉得自己当时可以更加努力的,但是当时自己就以这样的方式度过了研二。

第三个阶段:研三——写论文与实习

        研二还没有结束,我就在网上投简历找实习,很庆幸的是我通过了面试,于是整个研三就在一边工作一遍撰写硕士论文中度过,研三相比研二,没有那么多自由时间了,但是过得更加充实。工作中接触的内容反过来给我撰写论文带来思路或者说让我对自己的研究方向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研三时,我依旧会定期主动找导师,让导师帮忙查看大论文,提出修改指导意见,然后根据导师的修改。那时每个星期至少上3天班,有时候上4天或者5天,剩下的时间就在学校写论文。

       研三是毕业季,可以说是一个动荡的时光。一迈入研三,身边的同学就开始奔赴各招聘会或者在网上投简历、面试,或者备考公务员,不停地听到有同学面试被拒或者拿到offer的事情,同学彼此之间交流招聘单位怎么样,计划找哪里、什么样的工作,大家都在为自己的前程忙活着。那时的我忙着实习,不用上班的时间忙着写论文,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关注,以至于没有去参加过任何一场招聘会。那时的我目标很明确——我要做的是跟自己专业对口以及喜欢的工作,其它的都暂时不考虑。

与导师的沟通相处

        每一个阶段都有与导师在生活上的接触,即导师会在指导完每一次论文思路之后,会真切地询问学生生活上、感情上的情况,并提出建议,他强调的是先做人后做事,记得导师对我们进行过很多人生哲理上的指导。例如: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人是社会性的,与其他人、地球是一体的。当你拼命地追求自身的成功时,很痛苦,障碍很多,很多人会成为你的绊脚石;当你的心里面有别人时,人际关系会好,好运会来;当你能为世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东西时,给别人关爱越多的时候,周遭的一切都会好起来,也会找到另一半 。

        他很关心他的每一个学生的身体状况,那种关切的问法,让我感觉到他的诚心诚意。在研究、指导论文写作之余,导师兴趣广泛,他去学中医,参加义工,比如原始点。

         然而我对导师的感情是纠结、矛盾的。整个读研究生期间,我对他是有意见的,觉得他不把精力好好花在做学术研究上,而是花了那么多时间去做一些其它事情,对他抱有叛逆、不满的情绪。因为我读研究生的一个很深层次的想法是好好地跟着一个热衷于做学术研究的导师踏实地增进自己做学术研究的能力的。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之所以对一个人有情绪,是因为在乎他,因为他跟你之间有连接,对他有一种复杂的感情。这种感情到今天已经成为一种恩师之情。研究生生涯就在与导师的相处碰撞中逐步成长,老师会允许学生去犯错,包容了我的情绪,他的包容、谅解人等心态等都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我。 有时候我在想他对我的影响比父亲对我的影响还大,父亲只是生养了我,并没有对我进行人生方向、选择、意义、价值观上的教导,而导师就像我的另外一个“父亲”,他对我的思想、为人处世上的指导远多于父亲,对我的关切、关怀,我能够感受得到 。或许我是一个别人对我一点关爱,我就会很感激的人。至今为止,我仍感激在生命的旅程中遇到这样一位恩师。

        在研究生毕业两年多后的一次聚餐上,导师跟我们说出了一句:“带研究生比较辛苦”。那时,我才知道原来导师花了很多心血来培育我们的。

读研究生的目的

        导师有一次在给他的学生指导完论文之后,提到读研究生的目的,我当时一边听,一边用纸笔记录了下来,也许记录有遗漏的地方。读研究生有三个目的,分别是浅层、中层、高层,它们是逐级重要的。

         第一,在专业领域独立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研究的很小的领域,谈起自己的毕业论文至少能讲30分钟,成为专家。——浅层

         第二,待人处事能力有一个总的提升,研究生阶段学习对象要更加广,向真理、同学、领域专家、教授学习,学习其对待科研的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这其实是人文素养方面的。例如:XXX教授,做人谦卑、做事认真、待人处事灵活,以人品与感化、理解与他有矛盾的老师。你看不惯别人,别人看不惯你,100%都是你自己的问题。所有痛苦的来源都是想要改变别人。自己要做得足够谦卑、忍让即可。你是大人,别人是小孩。人与人都会有矛盾,把矛盾放在自己身上,问题就很好解决。——中层

         第三,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怎么看待世界,与世界合二为一,处理好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宇宙的关系。——高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