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切除术简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7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手术名称 4 阑尾切除术的别名 5 分类 6 ICD编码 7 概述 8 阑尾切除术的适应证 9 禁忌症 10 术前准备 11 麻醉 12 手术步骤
      12.1 1. *** 12.2 2.切口 12.3 3.寻找阑尾 12.4 4.处理系膜 12.5 5.保护阑尾及盲肠 12.6 6.荷包缝合 12.7 7.结扎阑尾根部 12.8 8.切断阑尾 12.9 9.阑尾残端处理 12.10 10.包埋阑尾残端 12.11 11.覆盖系膜 12.12 12.逆行切除法 12.13 13.关腹
    13 术中注意事项 14 术后处理 15 常见术后并发症及处理
      15.1 1.腹膜炎及腹腔脓肿 15.2 2.切口感染 15.3 3.腹腔内出血 15.4 4.腹腔残余脓肿 15.5 5.肠梗阻 15.6 5.肠瘘 15.7 7.腹壁瘘管或窦道

1 拼音

lán wěi qiē chú shù

2 英文参考

appendectomy

3 手术名称

阑尾切除术

4 阑尾切除术的别名

appendicectomy

5 分类

普通外科/结肠手术/阑尾手术

小儿外科/阑尾切除术

6 ICD编码

47.0901

47.0903

7 概述

阑尾切除术用于急性阑尾炎的治疗。在一般情况下手术操作较容易,但有时也很困难,如异位阑尾。因此,绝不能认为阑尾炎是“小病”,阑尾切除术是“小手术”。必须予以重视,以提高治疗效果,避免或减少术后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发生。

急性阑尾炎是外科很常见的一种疾病。阑尾切除术是最为普通、常行的手术之一,但有时很困难,因此,对每一例手术均须认真对待。急性阑尾炎是小儿最常见的急腹症。由于小儿阑尾壁薄,穿孔率高;腹腔对感染的局限能力差,一旦穿孔常造成弥漫性腹膜炎;同时小儿又多因诊断延误而未能早期治疗,所以临床所见小儿阑尾炎病情较重。因此,小儿阑尾炎一旦确诊,应立即手术治疗(图12.9.101,12.9.10

距今大约500年前,人类首次记载了近似阑尾炎病程的医学文献。到1875年Groves在加拿大成功完成了首例阑尾切除术。1886年病理学家Fitz明确提出,盲肠周围炎是由阑尾炎引起。他创造了“阑尾炎”这个术语,并预示阑尾炎的最终治疗是剖腹手术。在这之后的百余年中,阑尾切除术日趋完善,被公认为是治疗阑尾炎最可靠、最有效的方法。

20世纪30年代由于抗生素的应用,也使一部分阑尾炎通过抗生素治疗得以好转。但由于阑尾炎症的残留,仍有复发的现象。故对于复发性阑尾炎最好的治疗方法仍是阑尾切除术(图12.9.11)。

2)。

阑尾为一腹膜内器官,长约5~7cm,少数不足2cm或长达20cm,直径约0.5~0.8cm。

阑尾为一盲管,其根部位于盲肠末端内后3条结肠带汇合之处,与盲肠相通。尖端游离,可伸向任何方向。常见的部位有回肠前位或后位、盲肠下位、盲肠后位、盲肠外侧位等(图1.7.1.101)。所以,在阑尾手术时,应先找到盲肠,顺结肠带向下寻找,在3条结肠带的汇合处,即能找到阑尾根部。阑尾系膜中有阑尾动脉和静脉。阑尾动脉起于回结肠动脉,为一终末支,一旦血循环受阻,极易发生阑尾坏疽;阑尾静脉通过回结肠静脉到肠系膜上静脉入门静脉。因此,在阑尾化脓时,有可能导致门静脉炎或肝脓肿。

8 适应证

急性阑尾炎诊断成立,即应手术治疗。

1.化脓性或坏疽性阑尾炎。

2.阑尾炎穿孔伴弥漫性腹膜炎。

3.复发性阑尾炎。

4.慢性阑尾炎。

5.蛔虫性阑尾炎。

6.老年、小儿、妊娠期阑尾炎。

7.阑尾脓肿。

8.多数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9.阑尾周围脓肿非手术治疗无效者。

9 禁忌症

急性阑尾炎病儿发病48h以上,右下腹触到肿块,考虑阑尾脓肿形成时,暂不手术,积极抗感染治疗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10 术前准备

1.对病情较重的病人,特别是老年、小儿阑尾炎病人,应补充液体,纠正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病儿一般状况好,可立即手术。当病儿全身中毒状况重,脱水明显时,应予数小时的准备,包括静脉输液,抗菌药物应用,高热降温等,这样能使麻醉和手术更加安全。

2.有腹胀的行胃肠减压。

3.感染较重的病人,术前常规使用抗生素。

4.对妊娠期阑尾炎适当使用镇静剂和黄体酮等安胎药物。

5.阑尾炎并发穿孔者,术前不能 *** 。

11 麻醉

以腰麻或硬脊膜外麻醉为佳,也可采用局部浸润麻醉。若行局麻,为获得较好效果,应注意以下三点:①将腹壁肌层内的肋下神经、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进行阻滞;②切开腹膜前、后应将切口两旁的腹膜浸润;③进入腹腔后,封闭阑尾系膜。如阑尾系膜过短并有高度炎症水肿,不便封闭时,可行回盲部系膜封闭以增强麻醉效果。小儿病虽应用全身麻醉。麻醉后,外科医师再做一次腹部触诊,如右下腹已有限局包块,可暂停手术。

12 手术步骤

12.1 1. ***

仰卧位。

12.2 2.切口

需视病情而选择,常用的切口有:

⑴右下腹斜切口(mc burney):右下腹斜切口,即麦克伯尼(Mc Burney’s)切口。经脐孔与右髂前上棘连线外中1/3交点(麦克伯尼点)做与该连线垂直的皮肤切口(图12.9.12,12.9.13A)。此切口肌肉交叉,愈合较牢固,不易形成切口疝;且距阑尾较近,便于寻找。切口一般长5~7cm。对诊断有把握的病人多采用此切口。

有人主张做横行皮肤切口有利愈合,其做法是经过麦克伯尼点做横切口,切口的2/3在该点外侧,切口避开髂前上棘。以上两种切口宁稍偏高,有利于阑尾的显露及操作。皮肤、皮下组织切开后,按腹外斜肌方向切开腹外斜肌腱膜(图12.9.13B),用血管钳交替分开腹内斜肌及腹横肌纤维,显露腹膜(图12.9.13C)。用血管钳交替夹提并切开腹膜,避免误伤肠管。腹膜切口方向斜行、横行均可。

⑵右下腹经腹直肌切口:此切口便于延长扩大切口和显露阑尾。年龄较大,诊断不肯定,或估计粘连较重不易操作时,常用此切口。但一旦感染后易形成切口疝。

⑶妊娠期的切口:因阑尾在妊娠期随子宫逐渐增大而向上外侧偏移,故切口也需相应向上外偏移。

12.3 3.寻找阑尾

切开腹膜后,若有渗出物或脓液溢出时,需立即吸除,并留取渗液送细菌培养。用拉钩将切口向两侧牵开,寻找阑尾,首先要找到盲肠。盲肠的色泽较小肠的灰白,前面有结肠带,两侧有脂肪垂。寻到盲肠后,用手指垫纱布捏住肠壁,将盲肠提出,顺结肠带可找到阑尾[图1 ⑴]。有时需将其前方的小肠或大网膜推开,方能找到盲肠和阑尾。

图1 ⑴提出盲肠和阑尾

若阑尾周围无粘连,可用手指将阑尾尖端拨至切口处。不论炎性改变轻重,均不能用止血钳或组织钳钳夹阑尾本身,以防感染扩散;可用特制阑尾钳钳住,或用止血钳夹住阑尾尖端的系膜提出。此时病员由于系膜的牵引,常感上腹不适、恶心、呕吐,可在阑尾系膜上用1%普鲁卡因封闭。

12.4 4.处理系膜

切除阑尾的操作应尽量在腹壁外进行;如有困难而需在腹腔内施行时,则应用纱布垫妥善保护好腹壁各层,以防污染。切除阑尾前,需将阑尾系膜及其中的阑尾动脉结扎并切除。如系膜较薄,炎症不重,解剖关系清晰时,可用止血钳在系膜根部阑尾动脉旁无血管处穿一孔,拉过两根4号丝线[图1 ⑵],在上下相距0.5cm左右处各扎一道后切断系膜[图1 ⑶]。近端再结扎或缝扎一道[图1 ⑷]。也可直接并排夹两把止血钳后切断,然后再作结扎加缝扎。

图1 ⑵结扎阑尾系膜

图1 ⑶切断系膜

图1 ⑷近端加缝扎

若阑尾系膜的急性炎症较重,呈明显缩短或水肿者,宜采用分次钳夹、切断法以弯止血钳逐步钳夹切断阑尾系膜直达阑尾的根部,然后用4号丝线贯穿缝合结扎系膜。约半数病人的阑尾根部系膜一条来自盲肠后动脉的阑尾副动脉,应注意予以结扎。

12.5 5.保护阑尾及盲肠

用一块小的干纱布包缠阑尾,并用阑尾钳或组织钳夹牢,再用盐水纱布围在阑尾根部的盲肠周围,防止术中污染。

12.6 6.荷包缝合

提起阑尾,围绕阑尾根部在距阑尾根部0.5~0.8cm处的盲肠壁上(根部粗者距离应较大),作一荷包缝合,暂不收紧。注意每针均应深及肌层,但勿穿入肠腔内[图1 ⑸]。

图1 ⑸保护阑尾和盲肠后,作浆肌层荷包缝合

12.7 7.结扎阑尾根部

用一把直止血钳在距阑尾根部0.5cm处压榨一下(用后弃去此污染的直钳),防止结扎时缝线滑脱。随即用4号丝线在压痕处结扎,用止血钳靠阑尾夹住结扎线,贴钳剪去线头。再用直止血钳在结扎线远端0.4cm处夹紧阑尾[图1 ⑹]。

图1 ⑹结扎阑尾根部

12.8 8.切断阑尾

在刀刃上涂纯石炭酸后,刀刃向上,紧贴阑尾根部夹紧的直止血钳下面,切断阑尾,将刀及阑尾一并弃去[图1 ⑺]。

图1 ⑺切断阑尾

12.9 9.阑尾残端处理

用3把尖端夹有小棉球的直止血钳将棉球分别蘸上纯石炭酸(或5%碘酊)、75%酒精和生理盐水,依次在阑尾残端粘膜面涂擦,然后弃去保护盲肠的盐水纱布[图1 ⑻]。

图1 ⑻残端消毒处理

12.10 10.包埋阑尾残端

助手用左手持无齿镊提起荷包缝线线头对侧的盲肠壁,右手持夹住线结的止血钳,将阑尾残端推进盲肠腔内,同时术者上提并收紧荷包缝线,使残端埋入荷包口,结扎后剪断线头[图1 ⑼]。

图1 ⑼包埋残端

有人主张不包埋残株,仅用丝线结扎阑尾根部即可,用此法时最好用缝针稍缝一点阑尾浆膜再结扎阑尾以免滑脱,此针缝合勿穿过阑尾腔。在阑尾周围盲肠壁明显水肿质脆时,不宜勉强做荷包埋没残株,只做单纯结扎更为安全。如拟用周围组织覆盖阑尾残端,可用阑尾系膜残缘或附近肠脂垂,切勿牵拉大网膜与残端固定。

12.11 11.覆盖系膜

加固缝合:用10号丝线,在荷包缝线外周0.3cm处,再作浆肌层8字缝合,并将阑尾系膜残端或脂肪垂结肠固定,使局部表面光滑,防止术后粘连[图1 ⑽]。

图1 ⑽覆盖系膜

12.12 12.逆行切除法

用于盲肠后位阑尾或阑尾尖端开始不能显露时,可按前述方法先结扎切断阑尾根部(图12.9.15A),残株包埋后(图12.9.15B),血管钳夹持阑尾远断端,逐次切断结扎阑尾系膜直至切除阑尾(图12.9.15C)。

12.13 13.关腹

关腹前应以卵圆钳夹一块小纱布团,伸入腹腔,在盲肠周围检查有无渗液、脓液,有无结扎点出血,如有应加以处理,再缝合腹壁各层[图1 ⑾]。

⑾检查后关闭腹腔

图1 阑尾切除术

急性阑尾炎穿孔并发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感染及污染较重的,有渗液或脓液时;阑尾残留处理不满意,有可能发生残端裂开时;腹膜后软组织在操作中被污染时;阑尾周围脓肿切开后,均须引流腹腔。最常用的香烟引流,置于右侧髂窝或盆腔内,在切口外侧另戳小切口引出。术后2~3日拔除。

切口污染较重的,腹膜外间隙应置香烟引流或胶管引流,腹壁各层只作疏松缝合,以利引流。

13 术中注意事项

1.切口长度成人以5cm~7cm为合适。显露必须充分才能妥善切除阑尾,故切口不宜过小。切口过小强行牵拉反致损伤更多的肌肉和深层组织,或因显露不佳,造成手术困难。当然,也不应盲目过大。

2.寻找阑尾遇有困难时,应注意与有大网膜相连的横结肠和系膜较长、脂肪垂基底较狭小的乙状结肠相区别。然后,沿盲肠端的结肠带向其汇合处寻找,即可找到阑尾。如仍未找到,可用手探摸盲肠后面,阑尾是否埋于腹膜后。当阑尾有急性炎症与周围粘连,不易寻找时,可取出拉钩,用右手示指及中指伸入腹腔,沿右侧壁向盲肠方向寻找。找到后逐渐分离粘连,提出阑尾[图2]。有时阑尾过短,或有时穿孔坏疽后在中间折断,均应注意全部取出,不要遗漏。

图2 分离粘连,提出阑尾

凡遇到意外困难,如紧密炎性粘连,不要勉强切除阑尾,可改用引流及有效的非手术疗法。因为粘连的存在,就足以防止扩散感染。

3.当阑尾位于盲肠后,位置固定不易切除时,可切开盲肠外下方的后腹膜[图3 ⑴],再用纱布包住盲肠向上翻转,露出阑尾后,作逆行阑尾切除术。另若阑尾较长伴管端粘连固定,不宜按常规勉强提出末端,改为逆行切除阑尾。先用变止血钳在靠近阑尾根部处穿过其系膜,带过两根40号丝线,双重结扎阑尾根部[图3 ⑵]。在结扎远端1cm处夹一把弯止血钳,用刀在止血钳与结扎线之间切断。阑尾残端消毒处理后,根据具体情况行荷包缝合包埋或褥式缝合包埋。再用弯止血钳向阑尾尖端方向分段钳夹、切断阑尾系膜[图3 ⑶]最后切除阑尾,一一结扎近端阑尾系膜。

⑴切开盲肠外后腹膜

⑵结扎阑尾根部

⑶分段钳夹、切断阑尾系膜

图3 盲肠后阑尾逆行切除术

4.如遇阑尾与大网膜粘连时,应将粘连的大网膜炎性组织一并切除;如与肠管粘连,应仔细分离,切勿盲目硬撕;若与髂动、静脉,输尿管,子宫等重要器官粘连时,更应注意仔细操作,以防血管破裂或脏器穿孔。

5.阑尾切除线应距根部结扎线0.5cm,残端不宜过长或过短。过长可能形成残腔脓肿;过短可因盲肠内张力牵引,使结扎线松脱,漏出粪液,造成腹腔内感染。也有人主张残端不结扎,只作荷包缝合加8字缝合,以免残端肢肿,又无结扎松脱的危险。

6.阑尾残端用石炭酸消毒时,勿涂到浆膜,以免灼伤浆膜,增加术后粘连。

7.阑尾根部结扎线不宜扎得过松或过紧,过松容易滑脱,过紧则可将阑尾扎断,此两种情况均可引起遗留阑尾动脉支出血。

8.荷包缝合与阑尾根部距离不宜过远或过近;过近不易埋入残端,过远可形成较大死腔,易发生残端感染或脓肿。

9.阑尾根部穿孔时,常引起盲肠肠壁炎性改变,明显水肿,不易将阑尾残端埋入荷包缝合线内。可在残端两侧盲肠壁上作间断褥式缝合3~5针,一一结扎,将残端埋入,必要时再将阑尾系膜覆盖加固。

10.对阑尾蛔虫症,应在阑尾切开前 *** 阑尾壁,使蛔虫退出阑尾。如不成功,应在切开阑尾后将蛔虫推入盲肠内,再扎紧结扎线,处理残端。一般忌将蛔虫经阑尾断端取出,如免污染腹腔;更不应将蛔虫与阑尾一并结扎。

11.如阑尾位于盲肠后,腹膜外,而且术前已经明确,即可于分开腹横肌之后,小心保护腹膜囊,勿予切开,而完整地将其向内侧推开,从外侧达到腹膜后间隙阑尾所在部位,并切除阑尾。此法对已穿孔的腹膜外阑尾炎更加重要,可使腹腔免受污染。腹膜外间隙要彻底引流。如切开腹膜后才发现阑尾位于腹膜外并已穿孔,此时仍可把腹膜缝合,然后按所述方法处理。

12.术中如发现阑尾病变与体征不符时,应仔细检查盲肠、回肠、输卵管、卵巢、回肠系膜淋巴结及腹腔液体,必要时扩大切口,以求确诊后正确处理。

14 术后处理

单纯性阑尾炎,手术经过顺利,术后饮食及活动不必特殊限制,术后当日即可坐起,次日可进食,5~6日后即可拆线。鼓励病儿早期活动,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急性阑尾炎并有腹膜炎病情较重者,麻醉恢复后取半卧位,继续抗感染治疗,肠蠕动恢复后进流食。观察切口及引流情况,及时更换敷料,腹腔引流一般在术后3~5d内逐步拔出。

15 常见术后并发症及处理

15.1 1.腹膜炎及腹腔脓肿

术后体温不降,腹部压痛,反跳痛不减轻,即应考虑有腹膜炎的存在。除继续胃肠减压,输液,纠正水和电解质平衡失调外,应给大剂量抗生素及中药。

如术后5~6日感染症状仍未控制,即可能发生腹腔内脓肿,最常见于盆腔、右髂窝、膈下及肠间,一旦确诊,应即引流。

15.2 2.切口感染

术后3~4日体温升高,切口胀痛,可能发生切口感染或化脓,检查如腹壁红肿,压痛明显时,即应拆除1~2针缝线,扩开切口,去除线结,充分引流。个别体弱病人术后可能发生切口裂开,应重新缝合并加减张缝合。长期不愈的窦道,应手术切除。

15.3 3.腹腔内出血

术后1~2日内,病人突然出现苍白,脉快,呼吸急促,出冷汗,个别病人大量便血,血红蛋白下降,并有腹胀,应认为有腹腔内出血。试验穿刺证实腹内有出血后,应再次手术,清除积血,寻找出血点,缝扎处理。

15.4 4.腹腔残余脓肿

多表现体温不降,盆腔脓肿常有直肠 *** 症状,肠间隙或膈下感染则可有相应部位症状体征。应积极抗感染治疗,非手术治疗无效,感染中毒加重,在明确脓肿部位后应及时引流。

15.5 5.肠梗阻

多为麻痹性肠梗阻,除作胃肠减压,输液外,还可用中草药治疗,经上述积极处理较久不愈者,可能系机械性肠梗阻,必要时需再次手术。

15.6 5.肠瘘

多为在原切口处发生的外瘘,来自盲肠,阑尾残端,常在术后2周左右自行愈合,仅少数病例需行肠瘘闭合术。

15.7 7.腹壁瘘管或窦道

较为常见,发生的原因常见者有:①回盲部病变,如局限性肠炎,结核、肿瘤、阿米巴性肉芽肿等致阑尾残端愈合不良;②阑尾未完全切除,仍有部分留于腹腔内;③切口感染,引流不畅,或切口内有线结。慢性瘘管或窦道形成后,需将管道及其周围的疤痕组织一并切除,清除线结等异物。若管道通腹腔,应事先行瘘管x线造影了解管道走径,作好术前准备。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