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全文解释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6

1. 文言文全文解释

与朱元思书 作者:吴均

全文翻译:

风尘烟霭全部散尽,天空与山峰显露出同样清澄的颜色。让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任凭它或东或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水路,奇峭的山峰奇异的流水,天下独一无二。江水全都呈现出一片青苍之色,千丈深也能见到水底。游动的鱼和细细的卵石,都可以看得十分清楚。湍急的流水快于飞箭,汹涌的江浪势如奔马。两岸夹峙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耐寒常青的树木。山依恃地势争着向上,互相比高比远。争着向高处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千百座峰峦。泉水冲击着石块,发出泠泠的声响;好鸟彼此和鸣,织成嘤嘤的谐美旋律。蝉儿则无休止地鸣叫不停,猿猴则千百遍地啼叫不绝。在仕途上鹰一般冲天直上的人,望一眼这么美的峰峦就会平息热衷名利的心;整天忙于筹划治理世俗事务的人,看一看如此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遮蔽天日,即使白天也像黄昏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会漏下一些光斑。

你哪里看不懂的就追问哦,(*^__^*) 嘻嘻。

2. 文言文全文翻译

【译文】

秦始皇派王翦(战国名将,曾为秦始皇平赵、燕、蓟等地)率六十万大军伐楚,出征日始皇亲自到灞上送行。临行前,王翦请求始皇赏赐大批田宅。秦始皇说:“将军即将率大军出征,为什么还要担忧生活的贫穷呢?”王翦说:“臣身为大王的将军,立下汗马功劳,却始终无法封侯,所以趁大王委派臣重任时,请大王赏赐田宅,做为子孙日后生活的依凭。”

秦始皇听了不由放声大笑。王翦率军抵达关口后,又曾五次遣使者向始皇要求封赏。

有人劝王翦说:“将军要求封赏的举动,似乎有些过分了。”

王翦说:“你错了。大王疑心病重,用人不专,现在将秦国所有的兵力委交给我,我如果不用为子孙求日后生活保障为借口,多次向大王请赐田宅,难道要大王坐在宫中对我生疑吗?”

汉高祖三年,萧何镇守关中,汉王与项羽在京、索一带相持不下。这期间,汉王屡次派使者慰问镇守关中的宰相萧何。鲍生于是对萧何说:“在战场上备尝野战之苦的君主,会屡次派使者慰劳属臣,是因为君王对属臣心存疑虑。为今之计,丞相最好选派善战的子弟兵,亲自率领他们到前线和君主一起并肩作战,这么一来,君主才能消除心中疑虑,信任丞相。”

萧何采纳鲍生的建议,从此汉王对萧何非常满意。

汉高祖十一年,淮阴侯韩信在关中谋反,吕后用萧何的计谋诛灭韩信。高祖知道淮阴侯被杀,就派使臣任命萧何为相国,加封五千户邑民,另派士兵五百人和一名都尉为相国的护卫兵。群臣都向萧何道贺,唯独陈平(秦时为东陵侯,秦亡后降为平民)向萧何表示哀悼之意:“相国的灾祸就要从现在开始啦!皇上在外率军征战,而相国留守关中,没有建立任何战功,却赐相国封邑和护卫兵,这主要是因淮阴侯刚谋反被平,所以皇上也怀疑相国的忠心,派护卫兵保卫相国,并非宠爱相国,而是有怀疑相国之心。我建议相国恳辞封赏不受,并且把家中财产全部捐出,充作军费,这样才能消除皇上对相国的疑虑。”萧何采纳召平的建议,高祖果然大为高兴。

汉高祖十二年秋天,英布叛变,高祖御驾亲征,几次派使者回长安打探萧何的动静。萧何对使者说:“因为皇上御驾亲征,所以我在内鼓励人民捐献财物支援前方,和皇上上次讨伐陈豨(汉朝人,高祖时以郎中封阳夏侯,后自称代王,被诛)叛变时相同。”这时,有人对萧何说:“你灭门之日已经不远啦!你已经身为相国,功冠群臣,皇上没法再继续提升你的官职。自从相国入关中,这十多年来深得民心,皇上多次派使臣慰问相国,就是担心相国在关中谋反。相国如想保命,不妨低价搜购百姓的田地,并且不以现金支付而以债券取代,这样来贬低自己的声望。这样皇上才会安心。”萧何又采纳这个建议。

高祖在平定英布之乱凯旋而归,百姓沿途拦驾上奏,控告萧何廉价强买民田,高祖不由心中窃喜。

3. 古文《幽王击鼓》翻译

原文: 周宅①丰、镐②,近戎人.幽王与诸侯约:为高堡③于王路④,置鼓其上,远近相闻,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 戎寇尝⑤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人喧马嘶,褒姒⑥大说,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皆数至而无寇. 至于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骊山⑦之下,为天下笑. 译文: 周朝定都酆、镐,接近西戎人.(于是周王就)与诸侯约定:在官道上修建碉堡,在(碉堡)上边摆放战鼓,(鼓敲响的时候)远近都能听到,假如戎人来到(丰镐),击鼓互相告知,诸侯的兵马都来救天子. 戎寇曾经侵入,幽王击鼓(传递消息),诸侯的兵马都来了.人声和马的嘶鸣声鼎沸,褒姒非常高兴.幽王想让褒姒笑起来,于是多次击鼓,诸侯的兵马几次来到而没有见到戎寇. 到了后来,戎寇真的到了,幽王击了鼓,(可是)诸侯的兵马没有到来,幽王死在骊山之下,被天下人耻笑. 注释 1.周宅丰、镐:西周的都城在丰、镐一带(今陕西长安县内). 2.近戎人:接近西戎人.戎,西戎,西方的少数民族. 3.为高葆于王路:在大路上修建碉堡.为,修建;葆,同堡;王路,大路. 4.褒姒:周幽王的宠妃,后立为皇后. 5.即:如果 6.当:同尝,曾经. 7.骊山:今陕西临潼东. 8.幽王:西周末代君主,因身前昏庸,死后被谥为“幽”. 9.说:通“悦”,高兴. 10.宅:居住,这里是“定都”的意思. 11.约:约定 12.尝:曾经 启示:我们应该培养诚恳待人的良好品质.不要像幽王一样,戏弄别人最终没有好下场。

4. 《祖逖》文言文翻译

【原文】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译文】从前,范阳有一个叫祖逖的人,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 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外族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确实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祖逖这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 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招募士兵.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以上答复希望能够帮到你,满意请采纳。

5. 文言文解释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原文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译文

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有双亲,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罢了。"老师怜悯地说:“你这么可怜,那就去读书吧!”邴原说:“没钱交学费”老师说:“你如果立志读书,我愿意免费教你,不收学费。”邴原于是进了学堂学习,学习异常努力。才一个冬天,就读熟了《孝经》和《论语》。

6. 求文言文全文和解释

张纲少明经学,虽为公子,而厉布衣之节,举孝廉不就,司徒辟为侍御史。时顺帝委纵宦官,有识危心。纲常慨然叹曰:“秽恶满朝,不能奋身出命扫国家之难,虽生,吾不愿也。”汉安元年,选遣八使徇行风俗,皆耆儒知名,多历显位,唯纲年少,官次最微。余人受命之部,而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曰:“豺狼当路,安问狐狸!”帝虽知纲言直,终不忍用。时,广陵贼张婴等众数万人,杀刺史、二千石,寇乱扬、徐间,积十余年,朝廷不能讨。以纲为广陵太守。前遣郡守,率多求兵马,纲独请单车之职。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拜谒。纲延置上坐,问所疾苦。乃譬之曰:“前后二千石多肆贪暴,故致公等怀愤相聚。二千石信有罪矣,然为之者又非义也。今主上仁圣,欲以文德服叛,故遣太守,思以爵禄相荣,不愿以刑罚相加,今诚转祸为福之时也。若闻义不服,天子赫然震怒,大兵云合,岂不危乎?若不料强弱,非明也;充善取恶,非智也;去顺效逆,非忠也;身绝血嗣,非孝也;背正从邪,非直也;见义不为,非勇也;六者成败之几,利害所从,公其深计之。婴深感悟,明日,将所部万余人与妻子面缚归降。纲乃单车入婴垒,散遣部众,任从所之;子弟欲为吏者,皆引召之。人情悦服,南州晏然。天子嘉美,征欲擢用纲,而婴等上书乞留,乃许之。纲在郡一年,年四十六卒。百姓老幼相携,诣府赴哀者不可胜数。张婴等五百余人制服行丧,负土成坟。

(《后汉书·张纲传》)

张纲年轻时就通晓经学,虽然是官宦家庭的公子,却磨砺布衣的节操,被举荐孝廉,他却不赴命,后来被司徒任命为侍御史。当时顺帝纵容宦官,有识之士都恐惧担心。张纲慨然感叹:“污秽丑恶之人聚满了朝廷,如果不能挺身而出献出生命,为国家扫除灾难,即使活着,也是我所不愿意的。”汉安元年,朝廷选派八位使者巡视各地的风气民情,使者大多是年老而德高的儒者和知名人士,大多先后担任要职,只有张纲年纪轻,官位低。其他人都奉命到位,只有张纲却在洛阳都亭停车不行,说:“豺狼一般暴虐奸邪的人当政,怎么还要查问那些像狐狸一样奸佞狡猾的坏人!”皇帝虽然明白张纲说话直率,但最终还是不愿意重用他。当时,广陵的张婴等人率领数万人反叛,他们杀了刺史、太守,在扬州、徐州一带作乱已经有十多年,朝廷却一直不能讨伐征服他们。于是,派张纲担任广陵太守。先前派遣的郡守,大多向朝廷要求很多的兵马,唯独张纲却请求轻车简行赴命任职。到任以后,就率领差吏兵卒十多人,径直造访张婴营垒,安抚慰问,要求与头目会见,表明国家的恩惠。张婴起初非常吃惊,见到张纲的诚信后,才出来拜见。张纲请他坐在上座,询问疾苦。劝导他说:“前任太守大多肆虐贪婪残暴,所以致使你们各位心怀愤怒聚到了一起。太守确实有罪,然而你们这样做也是不义的。如今皇上仁慈圣明,要以文德劝服反叛之人,所以派我前来,想以爵禄使你们荣耀,不想用刑法惩罚你们,现今实在是转祸为福的好时机啊。如若听闻仁义却不顺服,一旦天子赫然震怒,派遣大军聚集于此,难道不危险吗?如果不能正确估量双方力量的强弱,就是不明智;冒充美善而趋从邪恶,就是不聪明;放弃顺服而效仿叛逆,就是不忠诚;自己断送了子孙的性命,就是不孝顺;违背正道而走向邪路,就是不正直;明白正义而没有作为,就是不勇敢;这六方面是关系到你们成败、利害的重要因素,希望你能够仔细考虑。”张婴被深深地感动并醒悟,第二天,率领部下万人和妻子儿女,双手反绑投降归顺。张纲就单车进入张婴营垒,遣散了张婴的部下,让他们去自己想去的地方;想要当差的,都召而来之。于是人们喜悦信服,南州一片安定。皇上给予了好评,想提拔张纲,而张婴等人上书乞求留任张纲,皇上应允了。张纲在郡守位上一年,四十六岁时逝世。百姓老幼相扶到张纲府邸吊唁的人多得无法计数。张婴等五百多人穿着丧服为他操办丧事,背负泥土为他垒筑坟墓。

7. 文言文解释

曹植十多岁时,就能识诵《诗》、《论》及辞赋等好几十万个文字,并且擅长写文章,曹操曾经看过他的文章,并问曹植:“你有没有请别人代笔?”曹植跪下来说:“说出自己的观点就是一种议论,把它记下来就可以成为一篇文章,你只管当面验证。我何必要去请人呢?”这时邺城的铜雀台(正好)刚建成,曹操把他的儿子们都领上铜雀台。(曹操)命令(他们)各自为(铜雀台)作赋。曹植站在那里提起笔来一会儿就写好(了)。赋写得不错。曹操对曹植感到非常惊喜。

( )中是为译出通顺而文言文中省略的部分。

8. 文言文全文翻译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年少时去南方,依附姐夫邓当。邓当是孙策手下的将领,多次参加讨伐少数民族政权山越的战斗。吕蒙十五六岁时,偷偷跟随邓当参加战斗,邓当回头发现以后大吃一惊,大声指责吕蒙,让他回去,吕蒙不肯。回去后,邓当向吕蒙的母亲告状,吕蒙的母亲很生气,要惩罚吕蒙,吕蒙说:“贫困的生活,低贱的地位难以让人忍受,如果侥幸立功,就可以得到富贵功名。况且不进入虎窝,哪能得到小虎崽?”母亲悲伤无奈地认同了吕蒙。过了几年,吕蒙所到的地方都立有战功,被授予偏将军的封号,和寻阳县令的职务。

鲁肃临时代理周瑜的事务时,路过吕蒙屯兵的地方。当时鲁肃还是轻视吕蒙的,有人劝说鲁肃道:“吕蒙将军的功名一天天显赫起来,不能拿以前的眼光看待他了,您应该去拜访他。”于是鲁肃就去拜访吕蒙。喝酒喝到尽兴的时候,吕蒙问鲁肃:“您接受(君主的)重托,和关羽的军队相邻,打算用什么方法,来应付没有预料到的事情?”鲁肃轻慢地说:“临时想想办法就行了。”吕蒙说:“现在东吴和西蜀虽然是联盟,但是关羽实际上是熊虎一样的人,(对我们有威胁),怎能不提早做好应对的打算呢?”于是(就这个问题)为鲁肃想了五种应对的方法。鲁肃(又佩服又感激)从坐席上跨过去,坐在吕蒙旁边,手抚摩着吕蒙的背(亲切地)说:“子明啊,我不知道你的才能策略竟然到了如此的境地!” 就去拜见吕蒙的母亲,结为好友而别。

当初,孙权对吕蒙和蒋钦说:“你们现在都当权管事了,应当通过学习来增加知识提高自己!”吕蒙说:“在军中常苦恼于事务很多,恐怕不允许再(有时间)来读书。“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有我事务多呢?我少年时读过《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有《易》没读过。到统领军国大事以来,又熟读《三史》(魏晋南北朝以《史记》、《汉书》、《东观汉纪》为《三史》)和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好处。像你们两个人,天分好,悟性高,学习必然会有收获,难道不去学习吗?应该赶快去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晚不睡,用来思考,却没有长进,不如去学习。’光武帝刘秀在带兵打仗的时候,手里从来没离过书,曹操也说自己到老了都很喜欢学习。你们为什么偏偏不自己勉励自己呢?”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意志坚定不知疲倦,他所看读过的书和发出的见解,大学者都比不上。

后来鲁肃代理周瑜的事务,(路过寻阳时)会见吕蒙,鲁肃和他议论(国家大事),常常还会辩论不过。鲁肃(亲切地)抚摩着他的背说说:“我以为兄弟你只有打仗的才能罢了,像你现在的这样,学识渊博,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和读书人分开三天,就要重新另眼看待,兄长现在的说法,称得上是穰侯魏焻这样的人物吗?兄长现在代理公瑾的职务,已经难以为继,何况还与关羽相邻。关羽这个人既年长又好学,《左传》这些经典差不多都能熟读成诵,梗直坦荡有英雄的气概,然而生性很是自负,爱欺侮别人。现在和他对阵,应当用单复的古代战术(不拘泥固定的法则,随战场敌情的变化而变换常法和变法。奇:用兵的变法,突击、侧击、隐蔽袭击、侧后迂回、示敌假象等。正:用兵的常法,牵制、明攻、正方出击、公开交战、示敌真实等。)来对付他。”秘密地为鲁肃陈说了三条计策,鲁肃敬佩地接受了,并且对外保密不宣扬。孙权常常感叹说:“人年龄大了(要通过读书)而有长进,像吕蒙、蒋钦这样,大概(没有几个人)能赶得上他们的。富贵荣耀地位显赫,还能够改变平时的志趣行为,(向好的方面发展)喜好学习,沉迷于书传经典而感到很快乐,轻视钱财崇尚道义,所作所为可圈可点,都是国家的栋梁之才,不也就可以了吗!”

9. 《甘罗》全文翻译

《甘罗列传》 《史记》第71卷载有《甘罗列传》.【原文】 甘罗者,甘茂孙也.茂既死后,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 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谓文信侯曰:“臣尝为秦昭王伐赵,赵怨臣,曰:‘得唐者与百里之地.’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 甘罗曰:“君侯何不快之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燕太子丹已入质矣,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请行之.”文信侯叱曰:“去!我身自请之而不肯,女焉能行之?”甘罗曰:“大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何遽叱乎?” 于是甘罗见张卿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卿曰:“武安君南挫强楚,北威燕、赵,战胜攻取,破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也.”甘罗曰:“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张卿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甘罗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与?”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张唐曰:“请因孺子行.”令装治行.行有日,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 文信侯乃入言之于始皇曰:“昔日茂之孙甘罗,年少耳,然名家之子孙,诸侯皆闻之.今者张唐欲称疾不肯行,甘罗说而行之.今愿先报赵,请许遣之.” 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 赵襄王郊迎甘罗.甘罗说赵王曰:“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曰:“闻之.”曰:“闻张唐相燕欤?”曰:“闻之.”“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燕、秦不相欺者,伐赵,危矣.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秦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 甘罗还报秦,乃封甘罗以为上卿,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 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注:节选自《史记》卷七十一《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 【译文】 甘罗是甘茂的孙子.甘茂死去的时候,甘罗才十二岁,奉事秦国丞相文信侯吕不韦. 秦始皇派刚成君蔡泽到燕国,三年后燕国国君喜派太子丹到秦国作人质.秦国准备派张唐去燕国任相,打算跟燕国一起进攻赵国来扩张河间一带的领地.张唐对文信侯说:“我曾经为昭王进攻过赵国,因此赵国怨恨我,曾称言说:‘能够逮住张唐的人,就赏给他百里方圆的土地.’现在去燕国必定要经过赵国,我不能前往.”文信侯听了怏怏不乐,可是没有什么办法勉强他去. 甘罗说:“君侯您为什么闷闷不乐得这么厉害?”文信侯说:“我让刚成君蔡泽奉事燕国三年,燕太子丹已经来秦国作人质了,我亲自请张卿去燕国任相,可是他不愿意去.”甘罗说:“请允许我说服他去燕国.”文信侯呵叱说:“快走开!我亲自请他去,他都不愿意,你怎么能让他去?”甘罗说:“项橐七岁就作了孔子的老师.如今,我已经满十二岁了,您还是让我试一试.何必这么急着呵叱我呢?”于是文信侯就同意了. 甘罗去拜见张卿说:“您的功劳与武安君白起相比,谁的功劳大?”张卿说:“武安君在南面挫败强大的楚国,在北面施威震慑燕、赵两国,战而能胜,攻而必克,夺城取邑,不计其数,我的功劳可比不上他.”甘罗又说:“应侯范睢在秦国任丞相时与现在的文信侯相比,谁的权力大?”张卿说:“应侯不如文信侯的权力大.”甘罗进而说:“您确实明了应侯不如文信侯的权力大吗?”张卿说:“确实明了这一点.”甘罗接着说:“应侯打算攻打赵国,武安君故意让他为难,结果武安君刚离开咸阳七里地就死在杜邮.如今文信侯亲自请您去燕国任相而您执意不肯,我不知您要死在什么地方了.”张唐说:“那就依着你这个童子的意见前往燕国吧.”于是让人整治行装,准备上路.行期已经确定,甘罗便对文信侯说:“借给我五辆马车,请允许我为张唐赴燕先到赵国打个招呼.” 文信侯就进宫把甘罗的请求报告给秦始皇说:“过去的甘茂有个孙子甘罗,年纪很轻,然而是著名门第的子孙,所以诸侯们都有所闻.最近,张唐想要推托有病不愿意去燕国,甘罗说服了他,使他毅然前往.现在甘罗愿意先到赵国把张唐的事通报一声,请答应派他去.” 秦始皇召见了甘罗,就派他去赵国. 赵襄王到郊外远迎甘罗.甘罗劝说赵王,问道:“大王听说燕太子丹到秦国作人质吗?”赵王回答说:“听说这件事了.”甘罗又问道:“听说张唐要到燕国任相吗?”赵王回答说:“听说了.”甘罗接着说:“燕太子丹到秦国来,说明燕国不欺骗秦国.张唐到燕国任相,表明秦国不欺骗燕国.燕、秦两国互不相欺,显然是要共同攻打赵国,赵国就危险了.燕、秦两国互不相欺,没有别的缘故,就是要攻打赵国来扩大自己在河间一带的领地.大王不如先送给我五座城邑来扩大秦国在河间的领地,我请求秦王送回燕太子,再帮助强大的赵国攻打弱小的燕国.” 赵王立即亲自划出五座城邑来扩大秦国在河间的领地.秦国送回燕太子,赵国有恃无恐便进攻燕国,结果得到上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