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悲剧》第二部第五章第三节:大浪淘沙(1)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4-13

历史的激荡:大浪淘沙中的革命困境(1)


1905年冬,莫斯科的阿尔巴特街见证了一场工人阶级的觉醒。李沃夫亲王,这位立宪民主党新成员,尽管对政治改革抱有实用主义态度,但对政党政治的复杂性深感疑惑。立宪民主党以贵族和专业人士为主,主张渐进改革,而十月党则倡导温和改良,对普选制持反对立场。李沃夫在温和与激进之间摇摆,最终对诏书的承诺持保留态度,陷入了选择的困境。


维特组建的政府试图平衡各方利益,赋予自由派如希波夫农业部长、古契科夫贸易部长等职位。然而,政府的组建并非一帆风顺,自由派拒绝与右翼的杜尔诺沃合作,担忧改革的承诺无法兑现。6月6日的请愿事件加剧了国家的两极分化,街头暴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深刻冲突。极右翼如俄罗斯君主党和议会党呼吁回归专制,而俄罗斯人民同盟的成立,作为法西斯主义的雏形,目标直指动员群众反对激进力量,尤其是犹太人,引发了大规模的暴力行动,犹太人成为暴力事件的直接受害者。


沙皇尼古拉二世的支持使得反犹情绪加剧,大屠杀事件如敖德萨800犹太人惨案,暴露出政权的残酷。鲍曼的遇害成为革命的转折点,布尔什维克借此加强了民众的团结。回国后的列宁强调起义的必要性,彼得堡苏维埃积极响应,孟什维克也倾向于采取更为激进的行动。尽管起义的前景黯淡,但革命的激情和反抗情绪如火如荼。


列宁清醒地认识到政变的失败并非终点,关键在于如何扩大影响力并动摇政权。12月3日,彼得堡苏维埃领导人的被捕激发了莫斯科社会民主工党的行动,罢工和武器分发拉开了起义的序幕。尽管起义者准备不足,但战斗意志强烈。然而,策略的失误使起义军在12月12日控制多个区域后,陷入街头战争。若能有效组织,起义本有可能成功,但工人阶级更倾向于防守而非主动进攻。


随着塞梅诺夫斯基团的残酷镇压,起义形势急转直下,大量平民伤亡。镇压过后,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创,维特的权威逐渐削弱。1906年至1909年间,数千人遭监禁或处决,恐怖活动愈演愈烈。沙皇政权对农民的残酷镇压,焚烧村庄,流放无数,高尔基等政治人物的命运也在这场大浪淘沙中摇摆不定。


这段历史的篇章,揭示了权力斗争、阶级矛盾与激进变革交织的复杂图景,每一个转折点都影响着俄国历史的走向。从立宪民主党到十月党,从自由派的挣扎到布尔什维克的崛起,每一个角色都在大浪淘沙中寻找自己的定位,而历史的车轮正无情地向前推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