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心理学》语言的发展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5
1. 了解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的趋势和主要发展阶段。

2. 知道学前儿童语音、词汇、语法的发展特点。

3. 了解学前儿童口语表达能力和内部言语的发展特点。

4. 了解学前儿童书面语言发展的特点。

即儿童的语音知觉发生发展在先,语音表达的发生发展在后。

语音知觉是指对语言中语音类别的识别和语音、语调的辨别。所谓对语音的识别,是指说出语音的名称;所谓对语音、语调的辨别,则是指能区别语音、语调的差异。

儿童发出语音的发展过程经历四个阶段:出现嗓音、出现啊咕声、出现喃喃语声及开始发出语音。儿童发音的错误大多数集中在辅音,难点则在于掌握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儿童学习语言是从理解词开始的。大约在6个月以后,婴儿已能“听懂” 一些词,1岁〜1岁半儿童能理解的词的数量猛增。但是,儿童一般在1岁左右才能说出少数几个词,而在1岁半以后,才“开口说话”。

在儿童掌握语言之前,有一个言语发生的准备阶段,又称为前言语阶段,吴天敏等(1979)的研究认为,出生后第一年是言语发生的准备期,其中又可以分为三个小阶段。

(1) 简单发音阶段(出生〜3个月)。

(2) 连续音节阶段(4〜8个月)。

(3) 学话萌芽阶段(9〜12个月)。

一岁至两三岁,是言语发生的时期。其中又可分为两个小阶段。

在这个阶段,儿童理解的语言大量增加。但是,说出的语词很少,甚至出现一个短暂的相对沉默期。这时,儿童只用手势和行动示意,不开口说话,甚至停止了独处时的自发发音活动。

儿童似乎突然开口,说话的积极性很髙,语词大量增加,语句的掌握也迅速发展。

两岁以后,特别是从3岁到入学前,是儿童基本掌握口语阶段。儿童在掌握语音、词汇、语法和口语表达能力方面都有迅速发展,为人学后学习书面语言打下了基础。

儿童发出语音和语音感受性的发展有不同的顺序。并不是容易听(从听觉辨别)的语音都容易发出。从语音感受性来看,语音差别越大,婴儿越容易掌握。但从发出语音的顺序看,则近似的音较易掌握。

语音的形成大致经历以下阶段。

儿童刚生下时,就会发出声音。为了得到足够的氧气,初生婴儿用力呼吸,于是气流冲向声门、声带和口腔,发出人生第一声哭喊。以后,这一类的哭声、叫喊声和在安静状态下发出的嗓音,在身体不舒适或舒适时都会出现。这种嗓音不是为了适应外界刺激的需要,而是由身体的状态如饿、渴等等所引起,是一般性发音反射。 随着大脑皮层活动的不断增强,婴儿的哭喊声越来越分化,并带上条件反射性质。不同动因的哭喊反射,在口、舌部位、音高、声音的断续上会有所不同。熟悉婴儿生活的人,能够根据其发声,判断其动因。

从2〜3个月开始,婴儿在吃饱睡足时,会发出“啊咕”等声音。这已不是嗓音,而是一定的声音,但元音和辅音还很少分化,这种声音只有在安静状态或满足时才出现,仍然是由机体内部的因素引起。据研究,聋儿在3〜4个月前,甚至6个月前,都会发出上述的声音反射。可见,这时期的发声,并不是后天习得的。

明显地出现元音和辅音,就有了比较分明的音节。这种语声,在聋儿发展过程中也会一度出现,但随即消失。说明在这阶段,听觉机能已积极参与到发音形成过程中。

这是真正发出语音的阶段。言语听觉分析器对发音起着监督的作用,使发音符合社会所需要的要求。真正发出语音是一种发音的随意运动,是经过学习得来的。大致在9〜10个月,婴儿开始学习一些词,能够把发出的语音和词所代表的对象结合起来。

语音发展以“做巢”的方式或称“树枝分叉”的方式进行。也就是说, 儿童并不是先学会差别较大的一对发音,然后向差别较小的音发展,而是由中等程度差别的音向两端发展。例如先发a和e之间的音,然后发a和e, 先发半软音,然后发硬音和软音。换句话说,成对的音是由中间音发展而成的。

一般认为,儿童掌握语音的顺序是:元音较辅音早出现。辅音中的口腔音和鼻音几乎同时出现,口腔音中清辅音和浊辅音几乎同时出现。擦音比塞音晚出现。最后出现的是翘舌音和颤音。

随着发音器官的成熟,发音机制开始稳定和完善,4岁的儿童能够掌握本民族或本地区语言的全部语音,并达到发音基本正确。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对3〜6岁儿童语音的发展进行了研究,总结出我国3〜6岁儿童语音发展的特点如下。

3〜6岁儿童发音的正确率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髙,错误率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下降。3〜4岁为语音发展的飞跃期。 刘兆吉等曾以《汉语拼音方案》中规定的声母、韵母测査3〜6岁儿童语音的正确率,所得结论证明了语音发展的以上特点。

大多数3岁以上的儿童对声母的发音不感到困难,部分3岁儿童不容易发清辅音。

制约儿童发音水平的因素,除了发音器官的成熟程度外,还有社会环境的影响。

总之,3〜6岁的年龄是词汇数量增加十分迅速的时期。关于词汇量的发展有许多研究,但由于研究方法各不相同,儿童的生活和教育条件也有差异,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一般来说,3〜6岁儿童的词汇量是呈直线上升的趋势,其中3〜4岁时词汇量的年增长率最高。

词汇量只能笼统地从数量方面说明学前儿童词汇的水平,词类范围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儿童词汇的质量。

学前儿童词类的研究表明,儿童先掌握的是实词,其中最早和大量掌握的是名词,其次是动词,再次是形容词。

学前儿童对自己所掌握的词,使用的次数并不相同。代动名

同一个词,儿童对其含义的理解水平是不同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