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你一同天真 ——朱自强《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法》读书感想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3
说来惭愧,这大概是我自工作来为数不多的认真来读一本关于教学的专业理论书籍。刚工作时缺乏实践经验,那种情况下读书实在不能有醍醐灌顶般的思考,因此也无法真正运用到之后的教学工作中。而之后的“读书”,是被工作折磨得焦头烂额时急于寻找适用且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因此往往注重书中有无如何做的“方法论”,阅读基本为“水过地皮湿”,收效亦不大。

朱自强这本《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法》,厚厚一本,单是理论阐述就占了200多页,但或许是这次把读书当做一份“作业”来看的缘故,特别静的下心。心沉下来,大片大片的理论也能品出味儿。

我的教学工作已近四年,不管当初从事它的初衷是什么,都不妨碍自己必须一直认真地走下去。当然走的过程中遇到困难颇多,学生生涯中对语文的所有钟情都拯救不了我对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迷茫,然后在这种迷茫中,迷迷糊糊地前进着,去学习书上、别人的课堂上一些一点的闪光点,却似乎从未系统地想过,语文教学到底应该教什么?又应该怎样教?

因此,这本书不断给予我启示与指导。朱自强关于小学语文教育的“三观”,促使自己进行自然而然的整理与反思,跟随作者去分析、去质疑,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回顾自己这几年教学工作中的收获与教训。

关于我的教学,不得不承认,现实与理想相距甚远,猛回头突然发现,短短几年,自己也从当初雄心壮志地说着要给孩子精彩课堂与快乐童年的人,变成了不断要求成绩、评价中有时也口不择言的那种老师。这其中固然有当下整体教育大环境下应试教育的迫不得已,但坚持不了所谓的初心,肯定也有自己能力不足以应对的原因。

朱自强教授的书,恰能带我回归曾经希望带给孩子们的天真的课堂。唯有天真的课堂,才能收获生动的成长。

语文是什么?语文是知识,更是感受,是积累,更是建构。语文教学的任务是什么?是带孩子们走进文学的世界,引导他们去发现和感知。而文学的世界,在我看来,从来都是最值得去闯荡的。

不是记AABB,不是背近反义词,而是阅读,是文学——这样的语文,多好。

当然,引领文学阅读的主阵地依旧是课堂,方式依旧是教学,仍然并且更加需要教师掌握关于儿童文学教学的系统理论、扎实基本功与灵活的方法。

本书的另一半,便是关于儿童文学的18种教学法。有我们司空见惯的提问与朗读,也有耳目一新的原则与方法。司空见惯中创新方法理论,耳目一新始终扎根能力培养。于是从中选择几点感触颇深的,浅谈自己的收获与看法。

提问——教学中最常态的方法,这于我来说实在是大问题。提问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提什么,怎么提也实在是不能随便去决定的事,要有对文本的整体兼顾,又要有对细节的准确分析,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你在问什么,要向哪个方向去思考。我的提问语言随意性有点强,一个问题问出来,看学生一脸茫然,于是再换个自以为“换形式未换内容”的方式去提问,然后学生更加茫然……自以为问得很明确,其实学生可能根本不知道你到底要问什么,因此针对一个文本关键点提问时,一定要琢磨好最佳的表达语言。设计“应该问”的问题,确定好表达方式,也必须确定好如何解答,保证提问环节的完整,让提问真正起到它在语文课堂上的核心作用。

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提问”这种生动真实的教学资源,会提问的学生才真正会思考。当然,学生的提问从来都是五花八门,要不断在教学实践中强化自我的应急反应能力,争取给孩子们最“满意”的回答。同时尊重学生的质疑,肯定学生的思考,不断与孩子们一起创设更加生动的课堂。

改写教学法,可与比较教学法结合使用,原来作品的改写,不只是可以往好里改,还可以往坏里改。往“坏”里改“好”了,同样也是一种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再通过与原文作比较,在提高文本审美水平的同时,更能加深对原作的感受和理解。文中也提到薛法根的“组块教学”与蒋军晶的“群文阅读”,是比较阅读法(文章间比较)中能拓展学生阅读面,有聚合功能的好方法。

选择教学法,看似形式简单,学生只需在已准备出的为数不多的选项中做一个选择,但这个选择的过程,其实就是思考的过程,因为答案设置的多样性,学生在思考中会涉及文本内容、表现形式等多个方面。简单的形式下,其实是多方位的思考。

“差异不是错误,是语言线索的误用”,“错误是理解文章的一部分”——复述教学法中提到的这两点着实好。学生复述中的出错点同样是非常珍贵的教学资源,且出自学生自身的“差异”,更应是教学中应着重分析的关键点。处理好,才能理解好。

表演法应该是孩子们比较喜欢的形式。在之前的教学中,为调动课堂气氛,我也经常寻找课文中能够进行表演的文本,但如今回过头看,那些表演大多是浮于表面的活跃甚至闹腾,真正促进文本理解的基本没有。这其中大多的责任,还依旧在我自己。表演之前未让学生做好各方面的充分准备,未引导学生真正去研读“剧本”。当然,此方法以后还是要用,且要用好,用活,用扎实。

最后,想谈的方法是文中个人最喜欢的“天真的阅读”。纷繁多彩的儿童文学,像《洋葱头历险记》、《月光下的肚肚狼》、《夏洛的网》,文本对于真善美的表现实在胜过千万本教条理论书籍,所以引导孩子,也允许自己天真的能如孩子般的投入到阅读中去。若有能力去天真,实在是如今喧嚣琐碎的尘世中,难得的幸事。

读书时一直反思,以往自己教学中的那些难以“自控”的非理性批判与急于求成,是否曾打破孩童时代难得的天真灵动?但所幸,前路未曾走远,更所幸,明朝来日方长。

愿不忘一直以来对文字的初心,愿与孩子们一起在儿童文学的世界里,开阔前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