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卧底经济学2》(经济学家如何看待世界)有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2
     在得到上看到了对《魔鬼经济学》和《卧底经济学》的宣传,很感兴趣,便决定买来看一看,一探究竟。当时自己的手头有点紧张,只能买其中的一套,那怎么办?就想到了和别人合伙买的想法,之后换着看。这样这两套吸引人的经济学说都能看到了,而且只付一套书的钱。我是不是很聪明,这种行为能不能理解成是共享经济呢?

     由于对这套书的喜爱,所以看的比较快,一有空就拿出来看。同时对本书也有一定的感悟,自己的理解。

  这本书写的内容比较多,涉及到各个方面,比如:两性关系,恋爱和约会;学习工作和收入;养育孩子,财产分配和婚姻经营;美食,美酒和休闲娱乐;包罗万象的生活问题;情感中的经济学;家庭理财,职业规划和学校教育;家庭关系的经营与维系;价格与体验的辩证关系;五花八门的琐事。这些方面就是本书的全部内容了。

     这本书的写作方式很特别,一般的人看到上面本书的内容觉得作者会怎么写呢,大概都会以为是采用记叙文的方法,或者是说明文来讲一个故事,阐述一个道理。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你就完全说错了。这本书是作者在《金融时报》上开设的“亲爱的经济学家”专栏上,很多读者提问,作者回答的文章摘录下来的。整本书都是这种问答的方式。读者提出的各种问题有经济学的,有非经济学的问题,本书的作者一一作答。

       梦想与金钱我应该追逐哪一个?

     针对这个问题,我也有自己的观点。追逐金钱的同时也不应该忘记自己的梦想。为什么这么说呢?我在大学时,吃穿不愁,都是父母给的钱,所以不用考虑金钱上的问题。找老师聊天谈话的时候都是谈论自己的梦想的,从不考虑现实的问题。老师也总是说我,毕业后,你首先要考虑的是个人生存问题,怎样挣到钱养活自己,而不是一直考虑着你的梦想。也说我个人的想法不贴切实际,可我并不认同老师的说法,一直坚持自己的观点。直到我大学毕业后,才逐渐的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不能生活在理想当中。大学毕业了,在经济上不能再依靠父母了,身边的同学呢,也是迫于社会上的压力。一毕业背着铺盖就到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打工去了,家都没回。有的考上研究生的上学去了,有的准备着各种考试,考招教的,考公务员的,三支一扶的,有西部计划执教的,有当兵的。都在找工作,考虑自己的生存问题。想一想,老师当时说的还真是有道理。追逐梦想是应该建立在吃穿温饱上的,你说呢,亲爱的读者?

        包罗万象的问题:垃圾应不应该分类

       针对垃圾应不应该分类,这样的问题如果是放到日本来说,答案是肯定的。日本政府对垃圾分类管理的很严格,不仅要进行垃圾分类而且还得分的正确,分错了也是要遭到罚款的,所以现在的日本人都已经养成了很好的习惯了,这对他们来说做这件事效率是很高的。但对于其他的国家美国或中国,就不见得如此了。在中国,让人们自觉的对垃圾分类几乎就是不可能。是由众多的因素决定的,这其中要懂得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还要人们的觉悟水平很高,受教育程度也得很高。据我观察,城市的路边是设有垃圾分类的回收箱,即垃圾桶。可这样做,又能经常做到的又几个人呢?答案是几乎没有。原因之一是人们怕麻烦,二,不懂得怎么分类,知识缺乏。三,人们觉得没有必要。四,觉悟太低。可能还有别的原因。据一项调查,即使是人们分类过的垃圾,运送到垃圾处理厂是,工作人员还得对垃圾再次的分类,这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环节。之前人们对垃圾分类未必就分的正确,未必就合理。所以说这个调查结论是,不必鼓励人们对垃圾分类。而且没有必要,这只会造成时间,资源的浪费。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又与自己想的,看到的社会现象不一样呢?

      其实,这本书讲的内容很多,都是你身边生活中经常遇到或听说过的问题,我在这里肯定不能一一的论述,否则必须你写本书用的时间都长,写的文字也更多,所以不太现实,现在的条件,精力也不允许。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借来或买来读一读。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