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嘴里的“为你好”,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别再假惺惺伪装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5-22

文丨图图爸爸

前段时间去闺蜜家玩耍,当时她看到她家孩子一直在一旁玩手机就非常生气,直接跑过去将孩子的手机扔掉。

孩子见状也表现出怒的情绪,转过来问她妈妈:“你在干什么?”

闺蜜怒吼:“我是为你好,你看现在都什么时候了?要是每天还保持这样懒散的状态,到时候小升初,你看你能上个什么学校?还有,我说的话你怎么就听不进去呢?让你别一天到晚玩手机玩 游戏 ,你就是不听,以后有你好果子吃。”

看到这样的情况,我又想起当时在 《小欢喜》 里面所描述的情节:

剧里面的扮演者宋倩,为了让自己的女儿乔英子好好学习,展现出优秀的状态,不管是衣食住行,吃穿用度,还是交友都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孩子好像是一个机器一样,受了爸爸妈妈的制约。对于宋倩来说,她从来不觉得自己的行为有什么问题,会直接选择对孩子说: “我是为你好” ,你现在不这样,长大之后可要痛苦了。

好像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之中,总是会考虑“我是为你好”这5个字。

可是大家所说的为你好,真的让孩子变得更加优秀,更加快乐吗?你所说的真的是孩子想要的吗?或许孩子内心的想法并不像父母所想的这样。

妈妈: 我是为你好,最近这两天真的别看电视剧了,好好复习一下,期末考试要到了,要是这次考试再没到第一名,妈妈可要生气了。

孩子: 看电视只是我放松的一个方式,你以为我不想好好学习吗?

妈妈: 你这孩子怎么总是不听话呢?说了让你晚上早点回来,要是在外面遇到问题可怎么办?你别嫌我烦,我这是为你好。

孩子内心os :我今年已经成年了,我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很多父母总是无孔不入地插入孩子的生活,希望自己能够给孩子提供一定的指导。

在这个过程之中,父母也会以较为强硬的态度表示出来“我是为你好”,然后安排孩子的一切。

从小到大,孩子永远逃脱不了父母的牢笼。就比如老鹰把自己的孩子生下之后,会选择将他们从悬崖之上扔下去。

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想要去锻炼自己孩子展翅翱翔的能力。

只是对于现在一些父母来说,从来没有思考过让孩子自由地飞翔,而是想要把孩子所有的一切掌控于自己的手上。

希望这样能够让孩子变得更加安全、快乐、开心,殊不知却给孩子带来了无数的困扰。

就从《小欢喜》里面乔英子最后形成抑郁症,走向自杀的道路。我们就可以了解到,父母所说的为你好,或许并不能成为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之中,父母该如何去应对孩子?

吃饭的时候我们会明白,如果吃多了肚子会撑,所以切忌暴饮暴食。当然如果吃得太少,可能又会肚子饿,所以适度是较为重要的。

父母和孩子的相处其实也可以从饮食习惯入手,找出最为合适的状态。

试想一下,如果孩子明明已经吃饱了,爸爸妈妈对他说“你再多吃点,妈妈这是为你好,做了这么多饭菜”,孩子如果真的吃下去,不是会对他们的肠胃 健康 产生损害吗?

父母平时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如果过度地管控孩子的人生,就有可能影响到他们本身的成长,甚至会对心理和身体造成一定的危害。

适度或许才是最重要的,过度、少量,都会产生不适感

在心理学上有过这样一个寓言故事:主人家里有一头驴,每天基本上都会选择给驴弄很多的青草。

只是对于驴来说,它却觉得这些草没有任何的味道。有一天可能是主人公不小心将盐撒到了青草里面,发现驴吃得非常的开心。

后来主人公又多次给驴所吃的青草撒盐,没想到却发现驴的食欲欠佳。

大家看来这或许仅仅只是饮食与盐的关系,实际上从教育理论来看,我们就应该明白, 撒的盐应该适度,而教育孩子也要考虑适度 。如果我们过度地关注孩子的生活,只会让他们更加烦躁。

过度地管控孩子的生活,这些危害会越来越明显

如果父母以自己的想法去照顾孩子,只会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身上,而无法使孩子真正的快乐。

特别是在父母过度强调“为你好”的状况之下,孩子也有可能出现这些问题:

1)不再反抗父母、过度依赖

当孩子明白自己的所作所为并不能让父母回心转意之时,必然会选择依赖父母的状态。因为在这个过程之中,孩子就像是一个无所事事的人一样。

只需要听从父母的安排就可以,他们缺乏思维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因为所有的事情爸爸妈妈已经被安排好了。

只是这样行尸走肉的生活真的会让孩子开心吗?显然是不会的,孩子长时间如此自然而然心理也会出现一定的问题。

2)缺乏自理能力

“我是为你好”的理念之下,爸爸妈妈确实会帮助孩子做好所有的事情。但是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却没有学习的欲望,因为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处理好。

或许在婴幼儿阶段,父母的处理能给孩子带来一定的方便,但是慢慢地长大之后,他们进入到 社会 和其他人相处。

谁又能够帮他们去处理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呢?这时候所缺乏的自理能力会让孩子丧失更多的机会。

之前就有一部分父母表达出来让孩子专心致志地学习,不用洗衣做饭是为他们好。

可是在得知自己孩子不懂洗衣服,无法和舍友更好相处被退学时,却又流下悔恨的泪水,这其实就是孩子在长期“为你好”的状况之下所表现出来的状态,影响到了他们未来的生活。

3)孩子心理受挫

“我家孩子这么开心,他怎么会不舒服呢?天天帮他做好所有的事情,他只需要学习,自然而然也会十分幸福。”

在父母的想法之中,自己付出那么多,自然而然需要得到孩子的感谢。

可是对于孩子来说,或许并不会存在这样的情绪,最重要的是,有一部分孩子或许会刻意地去压制自己内心对于父母的反叛。

等到有一天突然醒悟,就会将自己之前的生活全盘推翻,表现出来叛逆的情况。

就像乔英子最后选择自杀的情绪一样,一个极度乖巧懂事的孩子最后却走上这样的道路,难道还不能证明孩子心理受挫的痛苦状态吗?

父母该如何正确给予孩子关爱,避免过度强调“我是为你好”?

①摆正自己的位置

在孩子三岁之前,他们确实需要父母的照顾,因为自己缺乏一定的自立能力。

但是在三岁之后,孩子会进行自我的选择,慢慢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能帮助他们逐渐地独立。在孩子10岁左右的时候,独立能力已经逐渐建立。

也就是说,在孩子10岁之前,父母或许可以以一种管理者的态度去教育自己的孩子。

但是在10岁之后,孩子也会有自我的判断,父母就应该以领导者的姿态去和孩子相处。

摆正自己的位置较为重要,避免将所有的事情给孩子安排好。

②把选择权给孩子

在“我是为你好”的过程之中,孩子确实会缺乏选择的能力。因为爸爸妈妈已经将所有的事情安排好,但这对于孩子的影响是较为明显的。

每一位家长也应该清楚,我们如果想让自己的孩子变得越来越优秀,就应该将选择权交给孩子,让他们在具有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思考能力之下进行决策。

长期如此,孩子也会独当一面,展现出来他们的本领,当然,在这个过程之中,父母也应该适当地给予孩子一定的帮助。

③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避免愿望强加

很多父母在进行“我是为你好”的思维安慰之时,总是会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孩子该走的弯路一条都不会少。

即使父母给孩子安排得再好,他们没有走过这条路,就不知道这其中的滋味。

父母千般阻碍,只会对他们的成长发育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我们也要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避免自己内心的愿望强加。

除此之外,有一部分父母或许会考虑自己之前,没有实现的愿望,让孩子来通过努力进步不断地实现,这也是错误的,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

每一位父母对于孩子都包含着比较明显的关爱,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自己的关爱是否对孩子造成一定的危害?

大部分父母所说的“我是为你好”其实已经影响到了孩子的生活,希望大家能够明白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以相互交流的姿态相处,避免给孩子做决定,让孩子具有自主能力具有选择权,才能让他们不断的成长。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