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分家文言文翻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9

1. 文言文《兄弟分家》的阅读答案

文言文:京兆田真兄弟三人,共议分财。生资皆平均,唯堂前一株紫荆树,共议欲破三片。翌日就截之,其树即枯死,状如火然。真往见之,大愕,谓诸弟曰:“树本同株,闻将分斫,固憔悴,是人不如木也。”因悲不自胜,不复解树。树应声荣茂,兄弟相感,遂和睦如初。

译文

翻译:京城地区田真兄弟三人分家,别的财产都已分妥,剩下堂前的一株紫荆树。兄弟三人商量将荆树截为三段。第二天就去截断它,那树就枯死了,像是被火烧过的样子。田真对两个弟弟说:“树本来是同根,听说将要被砍后分解,所以枯焦,这(说明)人比不上树木。” 于是不能控制自己的悲伤,不再分树,树听到田真的话后立刻枝叶茂盛,田真兄弟大受感动,于是就像当初那样和睦。

2. 兄弟分家,文言文答案,跪求

文言文:京兆田真兄弟三人,共议分财。生资皆平均,唯堂前一株紫荆树,共议欲破三片。翌日就截之,其树即枯死,状如火然。真往见之,大愕,谓诸弟曰:“树本同株,闻将分斫,固憔悴,是人不如木也。”因悲不自胜,不复解树。树应声荣茂,兄弟相感,遂和睦如初。

译文

翻译:京城地区田真兄弟三人分家,别的财产都已分妥,剩下堂前的一株紫荆树。兄弟三人商量将荆树截为三段。第二天就去截断它,那树就枯死了,像是被火烧过的样子。田真对两个弟弟说:“树本来是同根,听说将要被砍后分解,所以枯焦,这(说明)人比不上树木。” 于是不能控制自己的悲伤,不再分树,树听到田真的话后立刻枝叶茂盛,田真兄弟大受感动,于是就像当初那样和睦。

3. 《兄弟争产》文言文翻译

从前,有个人看见大雁在飞翔,准备拉弓把它射下来,并说道:“一射下就煮来吃。”

弟弟表示反对,争着说:“栖息的雁煮着吃好,鸿雁还是烤着吃好。”

两人一直吵到社伯那儿,请他分辨是非。社伯说:“就煮一半,烤一半吧。”

兄弟俩都高兴地同意了。可再次去射雁时,那雁早就飞走了。

【注释】

1. 燔(fán):烤。

2.讼(sòng):裁决。

3.社伯:古代二十五家为一社。社伯是一社之长。

4.援:拉。

5宜:适合。

6索;寻找,寻求。

「道理」

不要一味无休止去争论做一件事的方法,而错过完成它的机会。

引申其意是完成一项事业,实现一个理想,就象猎雁而烹一样,不但有阶段性,而且还有时效性。不完成前一个阶段的任务,是无法进入下一个阶段的;不把握时机即使条件具备了,同样无法达到目的。

〈寓意〉

事情要分清本末主次和轻重缓急,否则一事无成。

4. 帮忙翻译一篇文言文

文章比较长就不翻译了 把题目回答了吧

1.解释:

惟:只有 诸:各个(兄弟) 憔悴:枯萎 胜:能够忍住 解:分解

2.翻译:

(1)树木同株:这树(本来就)是一起的

(2)是人不如木也:这就是人比不是树啊

3.成语“行将就木”中的“就”解释为:靠近接近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快要死的人了 (就是快要进棺材的人了)

百度一下看到别人翻译了

给你贴上了

【紫荆树】参见伦类部·亲眷“三荆”。唐杜甫《得舍弟消息》:“风吹紫荆树,色与暮庭春。”

【三荆】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京兆田真兄弟三人共议分财生赀,皆平均,惟堂前一株紫荆树,共议欲破三片。明日,就截之,其树即枯死、状如火然。真往见之,大惊,谓诸弟曰:‘树本同株,问将分斫,所以憔悴。是人不如木也。’因悲不自胜,不复解树,树应声荣茂。兄弟相感,合财宝,遂为孝门。真仕至太中大夫。”0喻指兄弟。晋陆机《豫章行》:“三荆欢同株、四鸟悲异林。”另参见植物部·木本“紫荆树”。

叶子较大,花为桃红色,开花季是秋天及冬天

译文

京兆田真兄弟三人,共议分财。生资皆平均,惟堂前一株紫荆树,共议欲破三片。明日就截之,其树即枯死,状如火然。真往见之,大惊,谓诸弟曰:“树木同株,闻将分斫,所以憔悴,是人不知木也。”因悲不自胜,不复解树。树应声荣茂,兄弟相感,遂为孝门。

之大概就是他的文言文了,其实我是在《四库全书》里看到了,你不问起,我也不记得这篇文章了。翻了好几篇才找出来,书我是看过了,不过我觉得自己真的好像那一句"好读书不求甚解一样”。如果是记得的话,我想也不去翻书了。希望这是你想要找的吧!

传说南朝时,田真与弟弟田庆、田广三人分家,别的财产都已分妥,剩下堂前的一株紫荆树不好处理。夜晚,兄弟三人商量将荆树截为三段,每人分一段。第二天,田真去截树时,发现树已经枯死,好像是被火烧过一样,十分震惊,就对两个弟弟说:“这树本是一条根,听说要把它截成三段就枯死了,人却不如树木,反而要分家。” 兄弟三人都非常悲伤,决定不再分树,荆树立刻复活了。他们大受感动,把已分开的财产又合起来,从此不提分家的事。 后以“紫荆”作为称美兄弟的典故

5. 描写兄弟之间的文言文

1、刘义庆《世说新语 伤逝》

原文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译文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重,子敬先去世了。王子猷问手下的人:“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他说话时完全不悲伤。就要坐轿子去看望丧事,一路上竟没有哭。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停放尸体的床铺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你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死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去世了。

2、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

《紫荆树》

京兆田真兄弟三人,共议分财,生赀皆平均,惟堂前一株紫荆树,共议欲破三片。明日就截之,其树即枯死,状如火然,真往见之,大惊,谓诸弟曰:“树木同株,闻将分斫,所以憔悴,是人不如木也。”因悲不自胜,不复解树。树应声荣茂,兄弟相感,遂为孝门。

译文

田真与弟弟田庆、田广三人商议分家,别的财产都已分妥,只剩下堂前的一株紫荆树没分。兄弟三人商量将荆树截为三段。第二天,当田真去截树时,发现树已经枯死,好像是被火烧过一样,十分震惊,就对两个弟弟说:“这树本是一条根,听说要把它截成三段,所以就枯死了,人却还不如树木。” 兄弟三人都非常悲伤,决定不再分树,荆树立刻复活了。他们大受感动,把已分开的财产又合起来,从此不提分家的事。 后以“紫荆”作为赞美兄弟之间团结的象征。

3、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译文

大地是万物的客舍,时间是古往今来的过客,生命短促,世事不定,如同一番梦境,得到的欢乐,能有多少呢!古人夜间执着蜡烛游玩,实在是有道理啊!况且春天用艳丽景色召唤我,大地把绚丽的文采赐予我,相聚在桃花飘香的花园中,畅叙兄弟间快乐的往事。弟弟们英俊优秀,个个都有谢惠连那样的才情,我们这些人吟诗,却很惭愧唯独没有谢灵运那样的才华。清雅的赏玩兴致正雅,高谈阔论又转向清言雅语。摆开筵席来坐赏名花,行酒如飞醉于月下,没有好诗,怎能抒发高雅的情怀?倘若有人作诗不成,就要按照当年石崇在金谷园宴客赋诗的先例,罚酒三杯。

4、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鸡鸣》:

“桃在露井上,李树在桃旁,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树木身相代,兄弟还相忘!”

原比喻兄弟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6. 谁知道刘君良兄弟情深的文言文翻译

刘君良,是唐朝瀛州饶阳县人。刘家几代人都遵循孝义同住在一起,兄弟之间虽已到了四代,但还如同亲兄弟一般;无论是一尺布,还是一斗米,每人都没有私心。

有一年闹饥荒,刘君良的妻子被私欲所诱惑,想劝刘君良分家。于是便偷偷把院落中树上鸟巢中的幼鸟,互换交叉放在别的鸟巢中,以此让 群鸟争斗。刘家人不知真相,都很奇怪。刘君良的妻子借此劝说:“现在天下大乱,在这争斗之年,连禽鸟都不能相容,何况人呢?”刘君良听信了她的话,便分了 家。

一月之后,刘君良方才识破自己妻子的诡计。立即把兄弟亲人们召集来,哭着向他们说明了事情的内情,并休掉了妻子。

从此以后,刘君良又同兄弟们一起居住了,情谊同原来一样。当时遇到盗贼作乱,乡里有数百家人都依傍刘家来修筑土城,人称“义成堡”,因为刘君良一家人重孝义、无私心的德行操守,连盗贼都十分钦佩,不敢去骚扰刘家。

有一次,深州别驾杨宏业到刘君良家中去,发现刘家有六个院子,却只有一个吃饭的地方;有子弟数十人,人人都很有礼节,杨宏业为此赞叹不已而离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