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变故后,后期以什么为主来抒发感情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5-01-05
清照,宋代的一位杰出的女子,自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其父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以文章受知于苏轼”,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其母也是文化修养极其深厚的女子。出生在这样的家庭,李清照可谓是先天条件,后天培养,皆占尽也。在良好的家庭氛围的熏陶下,李清照渐成长为一代才女。她十八岁时与赵明诚共结连理,赵明诚同样有着烜赫家世,曾任州郡长官,后来成为著名的金石学家,婚后二人生活美满幸福,他们的婚姻,可以称之为古代青年知识分子的模范婚姻。夫妻二人共同从事书画金石方面的收藏研究,情趣相当,谓为知己。可是花无百日红,不幸的是,国家变乱,家破人亡,背井离乡,赵明诚染病去世,终留清照一人。晚年的李清照境遇凄惨、孤苦无依、甚是可怜。这位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女作家,在词史上更是首屈一指。最能充分显示李清照才气的,当然还是那些风致隽美的词作。经过那一系列的变故,李清照的词情发生重大改变,由前期的“芳馨俊逸”渐转变为后期的“悲苦沉痛”。再读李清照的词,感觉这些绝不是用笔写出来的,而是从清照的心底流出来的。所区别的是,她的一生,有时流出来的是笑,有时流出来的是泪,有时流出来的是痛,有时流出来的是血。

一、蜜甜的忧愁

(一)、看此花不与群花比,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由于出生在一个衣食无忧,文学氛围浓厚的家庭,李清照的少女时代,可以说是过的娇纵无虑,自在纯真。

一首《点绛唇》为我们展示了李清照少女时期的生活图景。“雾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写出她不为礼节所束缚的活泼好奇的性格。尤其后三句将李清照少年时期的纯真开朗,如同没有锁进笼子里的小鸟一样的欢快活泼逐一展现,轻松自在更加凸显其任性率真的个性。

话说李清照还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女子,在《怨王孙》中,“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她不说是自己亲近自然,反说是自然与人亲近,把自己陶醉于山水之间的那种愉悦更加真切地表达出来。另有《渔家傲》,“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皆可见李清照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与热情挥洒的少女青春。

少女皆爱思春、惜春、伤春,李清照纵然娇纵无忧,却也不例外,但她不落俗套。她的《如梦令》截取生活中的一个寻常的画面,写的津津有味。“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样一段描写,透过闺中女词人和侍女对海棠花变化的不同感受,婉转曲折的表现了作者细腻而蕴藉的伤春情结。另外,少女惜时伤怀,抑制不住内心丝丝缕缕的“思春”情怀,还能从她的另外一首词《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中看出,其中“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棉,黄昏疏雨湿秋千。”由梅残柳老转入黄昏疏雨,透出朦胧淡约愁思,我猜想大概是作者所思之人未至,其中复杂的情愫若有若无,耐人玩味。

(二)、云鬓斜簪,与花斗艳,实为真性情

少女时代逝去,李清照嫁为人妇。无论历史现实,人人皆盼望自己有一段美满姻缘,开始一段新的幸福生活,可是能如意的却没有几个。在那个时代,李清照是幸运的,因为她嫁得了一个体面而又志同道合的夫君。在她初为新妇的时候,从她的词作中,我们便可领略到她的柔情。《减字木兰花》中,“怕郎猜到,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叫郎比比看”,一个沉浸在爱情的幸福与欢乐中的新妇,在丈夫面前是多么妩媚、娇憨、聪颖多情,自得自信。另有,在《丑奴儿》的平淡描写中,清照的真性情与坦率大胆坦露无遗。这些词句,无一不体现其婚后的愉快欢欣。

(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李清照21岁后,因赵明诚出仕,夫妻二人不得以分离。此后,李清照的词作多是因为丈夫离家在外,内心所郁积的离愁别恨。无疑的,相思成为她这一时期词作的主旋律。

最令我感动的便是她的《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初婚不久,丈夫便离家外出,当时正处在萧瑟枯萎的秋季,离人更加难以抵御相思愁绪的侵袭,李清照对丈夫的思念更是如星火燎原般的慢慢延展。“一种”、“两处”吐露了夫妇各居一方的相思之苦,感情真挚、深沉、热烈,极具感染力。在清照后期所作的《金石录后序》中,我们可以看到李清照和丈夫感情极好,又趣味相投,是夫妇,又是知音,即使是短暂的分别,也会出现思念甚深以至难以遏制。

曾记否,《凤凰台上忆吹箫》,“生不怕离怀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一个“瘦”字,便将词人内心的苦表露无遗;这个“瘦”、这段“愁”,不是酒醉如病,亦非“悲秋”所致,而是离怀别苦,随着丈夫离家日久,自己的离愁也与日俱增,故曰:“从今又添,一段新愁。”闺房形单影只,只有自己茕茕独立,李清照感到的除了相思之外,还有万分难耐的是孤独寂寞,“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三个句子刻画出女词人夜间的孤独,那种寒冷是从体外一直冷到心里的。黄昏时分,看到花,闻到花香,便想起了自己所怀念的人,于是有了“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每次读到这里,心都会疼一下,在这里,她虽然没有突出自己心里的悲痛,但却把她寂寞孤独的感受表达的含蓄委婉,深刻动人。

读来可知,李清照前期用空灵飞动的女性笔触写闺阁之情,为传统的婉约派抒情词吹进了清新的空气。而她的前期词大多围绕自己的家庭、爱情来写,总体来说是甜中有苦,苦中有甜,之所以如此,皆因为有爱做背景和支撑,虽有愁眉难展的时刻,却更有着无限的蜜意与深情。

二、茕独凄惶,抑郁终老

(一)、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金兵南下,故乡沦陷,南渡后的第二年,丈夫赵明诚病故。国破家亡后的李清照,瞬时间失去了所有幸福的理由与依靠。她孤身一人,在浙中奔走逃难,平时积聚的金石书画也丧失殆尽。经历了国破家亡后的巨大创痛,她的词作转为表现家破人亡、颠沛流离的不幸遭遇,对往事的追忆,故都的怀念,自己的身世之感,家国之恨,渐成为她后期词情的主旋律。

忘不了那个“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憔悴的身影,貌似心中若有所失,希望找到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心中的无限痛楚和抑郁之情,喷薄欲出。再到“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才道尽了词人内心刻骨铭心的伤痛。这些与她早年的生离之愁、暂时之愁,个人之愁有很大不同,这里所写的是死别之愁,永恒之愁,当个人遭遇与家国之痛交织在一起的时候,感情也随之更加深沉哀痛。这种恨,“最难将息”。

亦忘不了《武陵春》中,“日晚倦梳头”,这与《凤凰台上忆吹箫》中的一句“起来慵自梳头”词义相同,但那时是生离之苦,而此时词人避难浙江金华,已是死别之恨。“‘物是人非’是广泛的剧烈的带有根本性的重大的变化,无穷的事情,无尽的痛苦都在其中。——沈祖棻”

(二)、帘底饮恨,缘自家国尽失

那个苍老的身影还踱步在《永遇乐》中,“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此词系李清照晚年作于临安,时值宋金议和,出现一片太平景象。词人在元宵节写南渡之悲,“人在何处”暗指失去国土之感。可是社会上一般的人并无忧患意识,还是一样得寻欢作乐,而像她这种国破家亡之人,则只能帘底饮恨,这首词抒发了她深蕴的京华之忆,家园之愁以及盛衰之感。

(三)、生当作人杰,还看李易安

虽然李清照后期作品里的悲哀已经深入到骨髓里,像她诗里写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感情也自然转为缠绵凄苦,深沉感伤。但她本就是一个性格爽直、柔中带刚、不愿受现实生活束缚的人,所以,有时她想象的翅膀便飞进了另一个世界。一首《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便别具奇格,“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展现了她精神境界雄奇阔大的一面。在词中,她希望自己像屈子那样上下求索,做一番展翅万里的事业,展现女词人可与大丈夫相比的远大抱负,也流露出自己人生追求无着的渺茫之感以至于处在“路长嗟日暮”的困境。她幻想出一条能使精神有所寄托的道路,以求摆脱人间那前路茫茫、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境况。于是梦跨云雾,渡天河,归帝宫,乘万里风到仙山去。

她的豪放豁达还表现在她的诗作里,她徘徊,悲愤,无可依靠,对时局不满,对昏庸的朝政不满,便有了她的那一篇千古名作“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另有一首“木兰横戈好好,老矣不复志千里,但愿相将渡淮水”都能看出女词人悲慨背后的那份豪情与恢复之志。

李清照,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奇迹般的女性,由于时代原因,她早期作品里的温馨委婉之情一去不返,后期更添悲愤凄苦之作。她的文学成就第一次让封建时代的妇女在中国古代文坛里发出最璀璨的异彩,而她自己,不仅擅长词作,在诗,文,赋等方面也很有造诣,可以说是全能型的才女。不得不说,李清照本人及其才能为中国古代文坛做出了巨大贡献。

繁华落尽两重天,再回首,易安却已是红颜老去,青史永驻。
【原创 希望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