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梁祝”的资料

是要从音乐欣赏的角度来看的资料 别的不需要

第1个回答  2013-11-29
梁祝故事,是从康王逃难开始的。

宋钦宗末年,金兀术统兵南下,一路上烧、杀、抢、掠。渡过黄河,捉去钦徽二帝;越过长江,想并吞大宋江山。

康王赵构逃难到鄞县,金兵追到屁股跟,其慌忙躲到城西清道山。金兵围困搜索,康王吓得心“砰砰”跳,一屁股瘫倒在古墓旁。

就在这时,好好天气一会儿变得天昏地暗,狂风呼呼,泥沙滚滚,半路上杀出一支队伍,撑着“梁”字旗号,为首的是个文质彬彬的后生,士卒们个个青面獠牙、红眼绿头发、胡须丈七八。梁军与金兵厮杀成一团。金兵吓得汗毛倒竖,被打得血污狼籍,一败涂地。

从此,金兵害怕,只好议和。康王在杭州建立了南宋,坐了龙廷,做了皇帝。

康王做了皇帝,没有忘记救命的梁军,召画师画了幅梁军统领像,下旨四处打听寻找。差人找呀找,找了七七四十九天;寻呀寻,寻了八八六十四个府县,一点音讯也没有。

一日,差人找到鄞县,刚刚爬上清道山,只见前面出现一个文质彬彬的书生,他说:“你们甭找了,我是八百年前的鄮城县令,名叫梁山伯。”说完一闪就不见了。差人一眼就认出这人与画像丝毫不差,就是他们要寻找的梁军统帅。

差人复报康王,康王觉得奇怪,下旨查阅鄮城历任知县,查得结果:梁山伯,东晋时候会稽人,任鄮城县令,为官清正,考绩显著,十八岁病死,葬城西清道山,无妻室儿女。

康王知梁山伯是忠义之人,且保驾有功,就敕封其为忠义王,下旨一道,划土地一百石,拨黄金千两,重修山伯墓。

扩修坟墓,掘土奠基,挖到了一块古墓碑,上面写着:“钦封烈妇英台之基”。祝英台,是百年前上虞祝家庄人,从小聪明伶俐,才貌出众,马家少爷看上其,就仗势逼婚,英台勿肯,自尽而死,芳龄十八。

当时,有个聪明的民夫开玩笑说:“梁山伯、祝英台,一个才子,一个佳人,年龄相仿,都未曾嫁娶,如果皇帝老爷做个大媒,把祝英台嫁给梁山伯,真是天生的一对。”

民夫们说说笑笑,你一言,我一语,说开去了。这话传到当地县令耳里,这县令觉得有道理,就写了一个长长的奏章,上京呈交万岁爷。康王阅罢奏本,满心欢喜。马上下了一道圣旨:赐梁山伯与祝英台阴配为夫妻,择吉日合葬一块。

这事不久就传到杭州城里的一个大书院,这书院有三百六十名弟子。先生出了个题目,名叫“梁山伯与祝英台”,叫弟子们做文章。弟子们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每人都写了一篇文章,共有三百六十篇。这三百六十篇文章,篇篇勿同,以后流传到各地,就是现在各种不同的梁祝故事。虽然“梁祝”传说人们耳熟能详,但很少有人知道,“梁祝”故里究竟在哪儿,全国究竟有多少种“梁祝”版本。据中国民俗协会有关人员介绍,全国大约有10多个地方自称“梁祝”故里,在联合申报“世遗”的几处,关于“梁祝”,也是各说各的故事。  (1)鄞州版本:金代县令与明朝侠女结“阴亲”  在浙江宁波,相传梁山伯是金代鄞州县令,是个清官,由于得罪权贵,被人残害致死,百姓为他修了一座大墓。而祝英台则是明代上虞的侠女,劫富济贫,后来被权贵杀害。为了纪念他们,当地将两人合葬,算结了阴婚。鄞州现存梁祝合葬墓、梁祝故居。那里流传着一句老话,“若要夫妇同到老,梁山伯庙到一到”。  (2)上虞版本:祝家村是祝英台故乡  传说祝氏祖先原籍山西太原,南迁到此定居,原在上虞县城教书为业,子孙移居上虞各地。我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唱词就写上了“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一个祝英台,才貌双全……”据载,祝家村中原有一座规模较大的宅院,后因战争被毁,住宅面积约有500平方米,还有花园遗址。村边有一个湖叫“千金湖”,有两人合抱的金桂、银桂,还有云柏、石榴等古树。还有祠堂及石碑,记录着祝氏历史。  (3) 杭州版本:梁祝在万松书院同窗共读  越剧《梁祝》中,有一段“草桥结拜”唱词,说的是梁山伯与女扮男装的祝英台在赴省城杭州读书途中相遇,互认知己,便在“草桥”结拜“兄弟”,指的便是杭州东城望江门旁的草桥亭。而相传梁祝同窗共读之地,则是西湖上的万松书院,故而,百姓又将此地称为梁祝书院。它的前身为报恩寺,明弘治十一年改建为万松书院,崇祯年间书院被毁。清康熙后,改辟为敷文书院。  (4)宜兴版本:化蝶传说根深蒂固  宜兴最早记述梁祝故事的是《善权寺记》,始记于齐建元二年(公元480年),称祝英台旧宅在宜兴善权寺位置,梁祝自小一起读书,后又到齐鲁、东吴等地游学访友,逐渐产生感情。梁祝传说在宜兴均有记载,“化蝶”情节亦在宜兴形成,为国内学术界认可。宜兴现有“祝家庄”、“梁家庄”等地名、遗址,还有观音堂、荷花池、双井、九里亭等“十八相送”遗址。宜兴俗定农历三月廿八为“观蝶节”,用“梁山伯”“祝英台”为蝴蝶命名。  (5)汝南版本:梁祝同窗共读却未合葬  传说在晋代,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3年,未能看出其女儿身。梁山伯临死前,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台婚轿经过的路边,让自己看到祝英台出嫁,祝英台得悉,身穿孝服出嫁,经过梁山伯坟时,提出下轿拜祭,趁人不备撞死在柳树前。梁祝墓分开而建,各有坟头。现汝南有梁祝读书的“台子寺”,也叫“红罗山”,传说这里曾有“红罗书院”。红罗山上传说中梁祝担水的井还在,井旁还有一块碑,上写“梁祝井”。7月19日,驻马店汝南马乡镇正式更名为梁祝镇最早的梁祝文字资料是唐梁载言所撰的《十道四蕃志》。到了晚唐,张读所撰的《宣室志》作了文学性渲染,可见到其大致轮廓:“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友,方知其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 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逢裂陷,祝氏遂并葬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
自南宋以来,明州府志、鄞县志对梁祝轶事都作了记载。《乾道四明图经》是宁波现存最早的地方志,共12卷,卷一总叙明州,卷二说鄞县,是张津主持编纂。张津,字子向,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以右朝散大夫直秘阁知明州,他的四明“图经”说:“义妇冢,即梁山伯祝英台同葬之地也。在县西十里‘接待院’之后,有庙存焉。旧记谓二人少尝同学,比及三年,而梁山伯初不知英台为女也。其朴质如此。按《十道四蕃志》云‘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
  沿着“四明图经”的轨迹,宋王象之所撰《四明志》、罗浚所撰《四明志》,元袁桷所撰《四明志》,明黄润玉所撰《宁波府简要志》、张时彻所撰《宁波府志》、陆应阳所撰《宁波府志》,清康熙年间闻性道所撰《鄞县志》、雍正年间万经所撰《宁波府志》、乾隆年间钱大昕所撰《鄞县志》、咸丰年间周道遵所撰《鄞县志》、光绪年间徐时栋所撰《鄞县志》等,都对梁祝作了记载。
  明州事李茂诚所撰的《义忠王庙记》较有特色,写得很生动:“瞑目而殂,宁康癸酉八月十六日辰时也。郡人不日为之茔焉。又明年乙亥,暮春丙子,祝适马氏,乘流西来,波涛勃兴,舟航萦回莫进。骇问篙师。指曰:无他,乃山伯梁令之新冢,得非怪欤?英台遂临冢奠,哀恸地裂而埋葬焉。从者惊引其裙,风裂若云飞,至董溪西屿而坠之。”还值得一提的是明鄞县知县魏成忠的《义忠王庙碑志》,此碑至今仍保存完好。
  总之,在全国10处梁祝墓中,对梁祝故事作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记载是宁波的地方志,所以说宁波高桥梁祝墓是真迹,这是史实,这是历史的结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