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一箭双雕背后的故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4-19
受气候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中国北方一直是游牧民族的活跃地。540年突厥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史官的记载中,它仅仅用了20年的时间,就占领了整个漠北地区,控制着从大兴安岭到咸海之间广阔的土地,北周、北齐等政权纷纷向其纳贡、和亲。
581年隋朝建立后,被迫在北部边疆修筑长城,布置重兵,以防止突厥入侵。然而在583年突厥帝国如日中天时,庞大的帝国却轰然倒塌,分崩离析,突厥正式分裂为东、西突厥,并引发内战。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将突厥帝国毁灭的人竟然是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的岳父。
相比之下人们更为熟悉的是李世民的妻子长孙皇后,他的妻兄长孙无忌,对于他的这位岳父大人似乎没什么印象。其实这是因为他的这位岳父早在隋朝灭亡前就故去了,但这个人确是一位非常值得一提的人物它不仅搞垮了突厥,成语“一箭双雕”也源自于他。
李世民的岳父名叫长孙晟,字季晟,551年出生,河南洛阳人。长孙家族来源于北魏的拓拔鲜卑,一直是南北朝时期的名门望族,父子兄弟均担任显官要职。长孙晟“性通敏,略涉书记,善弹工射,矫捷过人”。当时北周的尚武,闲来无事的贵族子弟们经常在一起比试骑射,当时的那些人都不是长孙晟的对手。
568年18岁的长孙晟担任司卫上士。起初长孙晟在朝野中没什么名气,别人也不了解他的才能,唯有杨坚第一次见到他后,就深赞其异才,拉着长孙晟的手,对旁人说:“长孙郎武艺逸群,适与其言,又多奇略。后之名将,非此子邪?”
580年突厥可汗摄图(沙钵略可汗)向北周求婚,北周宣帝将宗室之女嫁给他。当时北周与突厥为彰显自身国力,便挑选一些骁勇之士充当使者。因此这次长孙晟作任命为副使,护送送千金公主至突厥可汗牙帐。北周曾先后派数十名使者前往,但突厥可汗摄图多轻视不礼,却唯独喜爱长孙晟,并经常与他游猎,以至于长孙晟留住其处长达一年之久。
一次两人出猎,见到两只雕争夺一块肉,摄图给了长孙晟两支箭,并说:“请射取之。”长孙晟弯弓搭箭,驰马而奔,见双雕相攫,于是瞄准目标,发一箭而贯射双雕。因此后世有了“一箭双雕”的成语。摄图因此更是对长孙晟刮目相看,让突厥的贵族子弟和他亲近结交,向他学习射箭。游牧民族子弟要向一个中原人学射箭,这真的不多见!
此时可汗的弟弟处罗侯,与兄长关系不好,于是暗中派人与长孙晟结盟。而长孙晟也趁着在突厥游猎之机,察看突厥山川形势及部众强弱。当长孙晟结束突厥之行时,对他有知遇之恩的杨坚即将坐上皇位,于是他便将突厥的情况详细地告诉了杨坚,杨坚闻后大喜,将他升为奉车都尉。
581年杨坚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后,突厥可汗摄图非常不满,“我周家亲也,今隋公自立而不能制,复何面目见可贺敦(突厥人对妻子称呼)乎?”遂借口为其妻北周千金公主的宗室复仇,进兵攻陷临渝镇,并约同各部落准备大举攻隋。隋文帝闻之大惊,急忙下令在北方修筑长城,派遣重兵防守。
“突厥通”长孙晟深知突厥各部首领各统强兵、分居四面,内怀猜忌、外示和同,他认为对付突厥难以力征,易可离间,便向隋文帝上书献策,“今宜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通使玷厥,说合阿波,则摄图回兵,自防右地。又引处罗,遣连奚,则摄图分众,还备左方。首尾猜嫌,腹心离阻,十数年后,承衅讨之,必可一举而空其国矣。”
隋文帝览奏大喜,召见长孙晟商议。长孙晟“口陈形势,手画山川,写其虚实”,隋文帝深为赞叹,全部采纳,派遣使者拉拢玷厥(达头可汗)。玷厥使者到隋后,令居于摄图使者之上,果然摄图与玷厥开始相互猜忌。同时授予长孙晟车骑将军,命他带着金钱,结好契丹、奚等部族,并在处罗侯处,广布心腹,诱其内附。
582年突厥可汗摄图率领各部40万骑兵自兰州攻入,一路上打败隋军,进至周盘(今甘肃庆阳境内)。摄图意欲南下,玷厥不从,率领所部撤退。长孙晟又让摄图的侄子染干告诉沙钵略:“铁勒等反,欲袭其牙。”摄图恐老营有失,于是撤兵出塞。此战若无长孙晟的谋划,立国尚浅的隋朝很可能会损失惨重。
583年隋文帝派窦荣定为帅,统帅3万人与突厥阿波部在凉州一带交战,阿波军屡战屡败。在军中任偏将的长孙晟趁机建议利用阿波与摄图的矛盾,再用反间计。于是当阿波使者到来时,长孙晟对他说:“今达头与隋连和,而摄图不能制。可汗何不依附天子,连结达头,相合为强,此万全之计。岂若丧兵负罪,归就摄图,受其戮辱邪?” 阿波可汗接受长孙晟的建议,留在塞上,派人随长孙晟入朝。
摄图得知阿波使者入朝后,非常愤怒,率军一举攻破阿波的老营,“尽获其众而杀其母”。走投无路的阿波投靠西边的玷厥,“乞师十余万,东击摄图”,至此突厥正式分裂为东突厥(摄图)、西突厥(玷厥)两部。双方不断交战,摄图屡败,于是被迫向隋朝入贡。他的妻子北周公主也申请改姓杨,认杨坚为父。
584年隋文帝派遣虞庆则、长孙晟出使摄图,“赐公主姓为杨氏,改封大义公主”。摄图奉诏时不肯下拜,长孙晟上前说道:“可贺敦为帝女,则可汗是大隋女婿,奈何无礼,不敬妇公乎?”听了这话,摄图笑着对手下说:“须拜妇公,我从之耳。”方肯下拜。从此北部边患基本消除,隋朝可以南下灭陈。
585年摄图病死,其子雍闾继任为可汗。592年流民杨钦逃到突厥,煽动雍闾以及大义公主反隋,于是突厥不再入贡。此后长孙晟出使突厥,公主言辞不逊,便发觉此事。回京后,长孙晟将此事俱奏。隋文帝再次派他出使突厥,向索要雍闾杨钦。雍闾谎称无有此人,长孙晟收买可汗手下,趁夜将其抓获,并带到雍闾面前质问。最终雍闾理屈,将公主杀死,遣使入贡。
此后在长孙晟的建议下,隋文帝拒绝了雍闾的请婚,而是与处罗侯之子染干和亲。并将在突厥内战中失败的染干封为启民可汗,予以妥善安置,成为隋朝的屏障。599年雍闾被杀,部众大乱,长孙晟建议让启民可汗派人招抚,引起了西突厥可汗的不满,双方爆发战争,长孙晟担任行军总管跟随杨广出兵。
两军对持,长孙晟建议“突厥饮泉,易可行毒。”于是命人在水泉中下毒,结果西突厥人畜伤亡惨重,并认为“天雨恶水,其亡我乎?”,纷纷逃窜,长孙晟率军追击,“斩首千馀级,俘百馀口,六畜数千头”杨广大喜,设宴庆祝,席间有一个突厥降将在列,他说突厥人非常害怕长孙晟,“闻其弓声,谓为霹雳,见其走马,称为闪电”。
601年长孙晟上疏“臣夜登城楼,望见碛北有赤气,长百余里,皆如雨足,下垂被地。谨验兵书,此名洒血,其下之国必且破亡。欲灭突厥,宜在今日。”于是隋文帝派遣杨素、长孙晟率兵,护送启民可汗北归。经过几场战争,突厥部众纷纷向启民可汗归降,身受重伤的玷厥率残部逃亡吐谷浑。顺便说一下,同年长孙晟的小女儿出生,她就是后来的长孙皇后
604年当长孙晟回到京城时,正赶上隋文帝病死。杨广秘不发丧,并任命长孙晟为内衙宿卫,知门禁事、左领军将军等职。此后长孙晟又奉命领兵参与平定汉王杨谅的叛乱,因功被封为武卫将军。
607年隋炀帝准备北巡塞外,陈兵耀武,怕启民可汗误会,就派遣长孙晟前去宣喻。启民可汗染干了解后,率领契丹、奚等十几个部族的酋长齐来迎接隋炀帝。长孙晟见到招待隋炀帝的牙帐内杂草丛生,想让启民可汗亲自剪除,借此向各部族宣示天子的威严。便指着帐内的草,言道:“此根大香”。启民可汗闻后说:“殊不香也。”
长孙晟说:“天子行幸所在,诸侯躬亲洒扫,耘除御路,以表至敬之心。今牙中芜秽,谓是留香草耳!”启民可汗这才明白,赶紧说:“奴罪过。奴之骨肉,皆天子赐也,得效筋力,岂敢有辞?”。于是拔出佩刀,亲自除草,其余各部族长见后,争相剪草。此外启民可汗还举国开御道,西起榆林,东达于蓟,长3000里,宽百步。隋炀帝听闻后,对长孙晟的大加赞赏,加封其为右骁卫将军。
609年这位让突厥视如雷霆的长孙晟病死,时年58岁。同年诚心归顺隋朝的启民可汗也离世,隋朝与突厥的关系开始变得非常微妙。615年8月,隋炀帝出塞北巡,于雁门为突厥始毕可汗所围,隋炀帝慨叹道:“向使长孙晟在,不令突厥至此”
长孙晟一生共有五子一女,分别为长孙无乃、长孙无傲、长孙无宪、长孙无忌、长孙无逸以及长孙皇后。特别是长孙无忌、长孙皇后,他们在隋末唐初的历史上影响颇深。而他们的父亲,曾经一箭射双雕、用计谋搞垮突厥的长孙晟,却淹没在隋朝短暂的历史尘埃当中。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长孙晟虽然一生从未指挥过大规模作战,但他凭借自己的出众的谋略,将偌大的突厥帝国为分化瓦解,这不正是战争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吗?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