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笔记整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3
一、人格的含义

人格是指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独特行为或内在行为倾向性,这种独特性反映了个体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行为模式。

1、人格的形成离不开个体的遗传素质。

2、人格的最终行成还会受到后天环境的职业。

3、个体独特的人格不仅仅体现在外在的行为模式上,也体现在内在的心理倾向性上,比如内在的价值观等,也是人格的重要构成要素。

4、个体人格对于其后天的环境有着适应性的功能。

二、人格的特点

1、人格的整体性:指人格虽然由多种要素组成,但是各要素之间并非孤立无关的,而是相互整合,协调一致的。人格的整体性是人格的基本特征。

2、人格的独特性:指每个人的人格特征总是有别于其他人,而表现出仅属于他本人的特色和模式。

3、人格的稳定性:指个体的人格一旦形成,会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和较广泛的情景中保持一致性。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是说人格一旦形成之后再也不会发生改变。

首先,人格的稳定性主要是针对个体的核心人格特征和行为模式而言的,一些次要的特征的稳定性可能并不明显。其次,稳定性的人格特征和模式在遭遇重大生活事件的时候也是有重新塑造,重新定型的可能性的,否则我们的人格的适应性功能就会丧失掉。

4、人格的社会性:指人格的养成,是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发生的,具有很强的社会制约性的特点。人格的社会性使得个体的人格表现受到社会情景的制约,表现出一定的复杂性。

三、人格的构成要素

1、个性倾向性:心理和行为活动的动力系统方面的稳定的差异,简单来说就是每个人出现某种心理和行为的原因,可能是不一样的。

2、人格特征:心理和行为活动的特征系统方面的稳定的差异,简单来说就是心理或行为模式、特点、风格、方式上可能也是不一样的。

人体特征包括个体的气质特征、性格特征和能力特征。个性倾向性系统和人格特征系统彼此关联。把他们的整合协调起来的系统,我们称之为自我调控系统,完整的人格就由这三个系统共同构成。

3、自我调控: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是指我们的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

四、自我意识:作为人格的调控系统,对于个体的人格起着统领整合的作用。

1、自我意识的含义:简单的说,自我意识就是自己对自己的意识。心理学将自我意识定义为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身存在状态的察觉和调控。

2、自我意识的结构:自我意识包含三个相互关联的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

①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在认知上的体现,它要回答的是“我是个怎样的人”、“我以后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有哪些优势,又有哪些缺点”等问题;

自我认识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觉知和自我评价,是以自己为认识对象进行各种认识活动并对自己的现况获得认识结果;

自我觉知是指对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感知和察觉。自我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对自己感知到的自我现状进行判断和评价。

②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绪和情感上的体现。它回答的是“”我喜欢自己吗”、我对自己满意吗”等问题。

自我体验是将自己作为情绪和情感活动的对象而产生的对自己的情感,自我体验是伴随着自我认知而发生的。

③自我控制是指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规划、调整和控制,是自我意识在行动上的体现。它回答的问题是“我要控制自己不发火吗”、“我对自己的承诺的按时起床能做的到吗”等;自我控制包括自我监督、自我激励、自我教育等多种形式。

3、自我意识的内容:我们的自我意识中包含着关于自己的丰富的内容,从服饰相貌、言谈举止到我们的内在感受都包含在内。

①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

②现实自我、理想自我和投射自我。

四、自我意识的调控机制自我概念和自尊

自我意识对人格系统的调控机制是通过自我概念和自尊来实现的。自我概念是一个动态的心理结构是由自我图式对自己的有关记忆信息,进行加工之后形成的关于自己的概括化的信念模式。自我概念是自我认识的核心系统。自尊是在自我概念的基础上获得的自我体验,是个体对自己是否满意的主观情绪感受。

五、自我意识的功能

1、保持个体人格的内在一致性

2、为个体的行为选择和经验解释提供依据

3、促进自我监控和自我教育

六、小结:人格是指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以后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独特行为和内在行为倾向性,这种独特性反映了个体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行为模式。

人格具有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和社会性等特征。人格系统由个性倾向性系统、人格特征系统和人格的调控系统构成。自我意识是人格的调控系统,它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种成分,通过自我概念和自尊的动力性,将人格系统统合为一个稳定的整体。

一、个性倾向性的概述

1、个性倾向性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相对稳定的意识倾向,是个体选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基本动力系统,它决定着人对客观事物的稳定的态度和行为的方向。

①个性倾向性具有动力性

②个性倾向性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个性倾向性与行为的持续时间和活动效率关系密切。

2、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等内容。

二、需要

1、需要是个性倾向性的基础。需要一直在不断地发展。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产生的生理上和心理上的不平衡状态,是个体对内部和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是个体心理和行为的根本动力源泉。需要建立在个体对自身状态与达到生理和社会平衡的条件之间相距的觉知。

2、需要的种类

①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②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3、需要的结构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种基本需要之间的关系是下一级的需要比上一级的需要更具有优先满足的力量,上一级的需要必须在下一级的需要得到相对满足之后才能够产生。

三、动机

1、动机是指直接推动一个人的行为的内部动力,需要加对象就会产生动静。

2、动机的作用:激活功能、定向功能、维持和调节功能。

3、动机与行为效率:动机与行为选择、动机与行为后果、动机与行为效率。

四、动机理论

1、强化理论:认为强化是建立或改变行为的关键。

2、自我效能理论:人类的行为不仅受到外部强化的影响,也受到通过个体的认知因素而形成的对结果和自身能力的预期的影响。

3、期望-价值理论:个体从事某种行为的动机强度有两种力量决定:期望和价值。期望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完成该任务的概率的主观估计,对于个体越是觉得容易的任务,取期望值越高;越是困难的任务,其期望值越低。

价值是指个体对所从事的行为如果成功能够为自己带来多大利益的主观估计,一件事情能为自己带来的利益也是被个体认为重要、不可替代,那么这件事情的价值就越高;如果这件事情带来的利益被个体认为是不大的,那么它的价值就低。

4、成就动机理论:个体的成就动机由追求成功的动机和逃避失败的动机两种成分共同构成。前者表现为对成功的向往和追求,激发趋向目标的行为,后者表现为对意料中失败结果的逃避。

五、小结

个性倾向性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相对稳定的意识倾向,是个体选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基本动力系统,它决定着人对客观事物的稳定的态度和行为的方向。

个体的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信念等。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产生的生理上或心理上的不平衡状态,是个体对内部和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是个体心理和行为的根本动力源泉。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五种需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可以构成一个逐级生成发展的金字塔结构。动机是需要在诱因的激发下生成的直接推动行为的内部动力。动机与行为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其与行为效率之间的关系受到任务难度的影响,主要的动机理论有强化论,自我效能感理论、期望价值理论和成就动机理论,这些理论从不同的方面解释了影响动机水平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一、气质

1、气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包括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敏捷性、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特点。

2、气质理论:体液说、体型说和高级神经系统活动说。

①体液说是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最早总结提出的,并有古罗马医生盖伦发展成气质的体液说。体液论认为个体的气质差异主要由他体内的体验类型比例决定。人的身体里有四种体液,分别是来自心脏的血液、来自脑的粘液、来自肝脏的黄胆汁、来自胃的黑胆汁。不同的人体内这四种体液的混合比例不同,就表现出不同的气质类型特征。分别是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

②体型说是来自德国精神病学家克瑞奇米尔的临床观察。他发现人的气质与体型有关,肥胖型的人感情丰富善交际、乐观,容易患躁狂抑郁症;瘦长型的人内向沉默,易患精神分裂症;强壮型的人比较固执认真,较易患癫痫症。

③高级神经系统活动学说又没人的大脑皮质的神经过程有三个基本特征强度、灵活性和平衡性。根据这三种基本特征的组合方式,可以发现四种基本的气质类型以及相对应的行为风格方面的特征: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抑制型。

3、气质类型:现代心理学对气质类型的研究表明,个体的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的强度、灵活性和平衡性三种类型特征在气质的行为层面上分别表现为:强度特征主要表现为感受性和耐受性;灵活性特征主要表现在反应敏捷性、可塑性和情绪兴奋性上;平衡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心理和行为的指向性。

①胆汁质。强-不平衡型,感受性低-耐受性高-反应敏捷性高-可塑性强-情绪兴奋性高-高外向性。其行为的主要特征是急躁、热情、兴奋性高、攻击性强、情绪外露。典型人物如《水浒传》里的黑旋风李逵等。

②多血质。强-平衡-灵活型,感受性低-耐受性高-反应敏捷性高-可塑性强-情绪兴奋性高-较高外向性,其行为特征是活泼好动、灵活、善交际、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典型人物如《红楼梦》里的王熙凤等。

③粘液质。强-平衡-不灵活性,感受性低-耐受性高-反应敏捷性低-可塑性弱-情绪兴奋低-较内向。其行为特征是稳重、安静、迟缓、节制、不善交际。典型人物如《水浒传》里的林冲等。

④抑郁质。弱型,感受性高-耐受性低-反应敏捷性低-可塑性弱-情绪兴奋性高-内向。其行为特征是孤僻、退缩、敏感、情绪体验深刻持久、多愁善感,典型人物如《红楼梦》里的林黛玉等。

二、性格

1、性格是指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已知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倾向的总和。

2、性格与气质的关系:性格与气质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气质是性格形成的基础之一,影响性格的发展和形成;气质使性格染上了特殊的风采;性格对气质有统领和改造的作用。

3、性格特征分析:性格的态度特征指一个人对现实生活各个方面的稳定的态度倾向;性格的理智特征指个人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倾向和风格;性格的情绪特征指个体在情绪情感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倾向和风格;性格的意志特征是个体在意志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倾向和风格。性格的各个方面是互相关联的,表现出一定的内在一致性。

4、性格的类型分析

①T型人格。这是一种以单一标准来划分人格类型的分析方法,T型人格是一种好冒险、爱刺激的人格特征。

②认知风格类型:冲动型和沉思型、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同时加工型和系列加工型。

③斯普兰格和霍兰德的性格类型:理论型、经济型、审美型、社会型、权力型和宗教型。

④荣格的性格类型:荣格根据个体的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将性格分为内倾和外倾两种类型。外倾的人将心理活动投射于外在刺激,热情开朗爱交际,独立、自主、行动快捷也比较冲动;内倾的人更热衷于对内在感受的体验和分析、自我体验和自我剖析,容易疑虑重重,比较谨慎敏感,不善交际。

⑤A型性格和B型性格:A型性格是指那种争强好胜,苟求结果的性格。这种人时间紧迫感很强,总是想同时将几件事情都做好,因此很容易让自己时时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中。B型性格则是指那种悠然自得,从容不迫、不争不斗、宽容忍耐的性格。

5、性格的特质分析

①、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②卡特尔16种人格特质理论(略略略~~~)

③大五人格理论:情绪稳定性、外向性、开放性、随和性、谨慎性。

三、小结:

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包括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敏捷性、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特点。它是个体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的类型特点在行为动力风格上的反应,气质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很高的稳定性,典型的气质类型是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性格是个体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倾向和与之相适应的稳定的行为方式的综合。性格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分成不同的类型。如内向型-外向型;冲动型-沉思型;同时加工型-系列加工型;场依存型-场独立型;a型-b型-c型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