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的进化史(一)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7
人们常说:读书读书,然则,书只是用来读的吗?这几年听书市场的火爆,纠正了人们的观点,起码书还可以用来听!听书,成为人们轻松地汲取知识的一个途径,滋养着一代代人。

以下我谈到的“老辈儿”听书人、“新生代”听书人、“未来的”听书人,并不实指哪个年代的人,只不过用来区分人们面对的不同的听书时代。

去年9月11日,单田芳老师溘然离世,这是评书界的重大损失。

曾经的街头巷尾,一到中饭时间,到处飘扬着单老沙哑磁性的声音。和着香喷喷的饭菜,味蕾与声场共同作用,那样才能舒缓半日的疲劳。

不止单老。他确实属于评书界的“剑仙”,不过从听书者的眼光看,能与单大剑拆招过式的还是有几位的:刘兰芳老师,田连元老师,袁阔成老师等。但是做这行的,总数不是很多,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总共也就十几位吧。

老一辈儿的听书人,多年来听的就是他们的“书”。他们给喜欢听说的人留下了大量作品,即使一天听个十来八集的,可能也得听个十年吧。

但是这些艺术家大多六七十岁了。听着这些传统评书,享受着、把玩着,一直到老,可能是中年以上听书人的归宿吧。

他们属于老辈儿听书人,膜拜着传统评书的一代人。

他们大多四十岁以上,上不封顶。他们的职业五花八门,但是多数过着较为规律的生活。他们以前听书用“不可移动”的收音机,固定中午十二点或十二点半调频收听长篇评书,而现在揣着手机随时听,听完一集不过瘾,常常连着听个两三集。

他们潜意识里并不认为这是在“学习知识”,认为这纯属娱乐消遣。可事实上,他们从评书里面学到的知识太多太多,不止于历史知识,还有智慧和勇气,还有为人处世的诸多道理,还有一些生活常识,乃至习俗谚语。

听得多了,即使贩夫走卒也有了“文化”味儿,有时候评书里的“计谋”居然能派上用场,书里的人物甚至潜移默化为听书人性格的一部分。

老辈儿听书人是幸运的,那时候没有“知识付费”一说,只要爱听,尽管去听,免费的饕餮盛宴天天有。老辈儿听书人又是不幸的,他们敬仰说书大师们,却无法与大师们沟通交流,多数人难得见上一面。

说起来老辈儿听书人的幸运,还有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他不需要自己去鉴别,凡是在电台正式播出的,都是优秀的作品,个人不一定喜欢,但它肯定是良心之作。

评书表演艺术家的作品,永远不会随时间逝去,它保存在各种电子媒体中,成为“经典必听”,供源源不断的听书人欣赏。

传统评书,它是我们的国粹之一。

逝者如斯夫,光阴似箭。

从生产作品的角度观察,传统评书的产量已经被海量的有声新书大大地超越了。

从消费文化用品的角度审视,有声新书给人们开辟了一个听书的广阔空间。

有声新书和新生代听书人联袂出席,这里有我,极有可能也有你的身影。因为,当代的有声书世界打开了我们认识世界的一扇窗,窗外美景召唤着你我。

让我们稍事休息,带着欢愉的心情一同走进这个绚丽多彩的新听书时代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