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篇-由内而外、由外而内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1
关于今天的文章,自己原本想将自己所作的心理学笔记全部汇总,让后将其中的关联内容整合形成一个新的篇章,但是转念一想,为什么要去整合呢,就这样按照记录笔记的顺序写出自己的文章,说不准也会有其他的意外收获。

一、自我实现有预言

自恋是自我实现的必经阶段,它虽有不完善的方面,但却是我们实现自强所必须的土壤。一个人想变强,但身边的人不去支持,也不理解,在这个艰难的过程中,自恋的人必须进行蜕变,而蜕变就需要打碎自我,并进行重新组装,而重新组装的过程,就如盔甲骑手脱掉盔甲的过程,其是逐渐觉醒的过程。

一个人对他经常说的话负责,才会为他所说的话而付出努力,努力的前提是一个人内心对于自己的深度认可。想到此,自己有一点感悟,有些人嚣张,是因为他们有嚣张的实力,而且他们的嚣张是有明确目的的,即其为了追求好处,那么这个好处是什么呢?想一想,也可以理解,他们想要获得更大的成就,获得更大的突破,且因为嚣张可以让他们面临挑战,如果没有人敢于挑战,他们将获得更大的自信,这无疑为他们了打下了坚实的自我实现的基础。在武侠小说中,少年天才,是通过一步一步的挑战才逐渐成长的,通过挑战也让他们迅速获得了名声。此外,在挑战的过程中,他们唯一欠缺的可能就是经验,但是他们的自信和实力则是对经验最好的弥补。这也解释了,自恋是有其合理性的,因为自恋是提升自我实力的有效方式。

可以回想一下,如果你从来没有拿过第一却在一次考试中拿到了第一,你的心态是否会发生改变。这个改变是一定的,而且你想要保持住这个第一,也会为此付出更多的努力,当你所处环境的所有的人都不是你的对手时,你不会满足于现状,你会寻找下一个对手。

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分析了一个案例,一个女人总是在婚姻中遇到“家暴男”,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案例分析的结果为除了这个女人自身的不幸外,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这个女人的“自恋”,因为她相信所有的男人都不是好东西,所以在每一个矛盾中,她都想证明自己是对的,而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其不惜采取任何方法,包括对自己的丈夫洗脑,以及调动自己丈夫的愤怒情绪,以及冲击他丈夫的“自尊”。“你打我呀,你是个男人就打我呀,你不是个男人”这些言语,都是让其丈夫逐渐失去理智,并让情绪凸显,最终让情绪失控,进而产生了暴力行为。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她总会遇到“家暴男”的原因,因为她深谙启动家暴的行为模式。

所以人太自恋了也不好,毕竟我们并不是那么完美,也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针对任何事情都会做出理性的行为,且太自恋也容易成为幸福快乐的大敌。请注意是“太”,而不是一般的自恋。可以这样理解,这种“太”就是偏执,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就如案例中提到的女人一样,掌握了一套启动家暴的洗脑方法。所以,在一般的自恋中,并不会影响我们的幸福快乐,因为一个懂得自恋的人,更懂的如何培养双方的关系,如何让各自在各自的世界中感受自我。且追求“对”以及“强”没有任何错误,错误的是在追求自己认为的“对”以及“强”。例如真正的强除了自身实力外,还包括可以调动的资源,可以协调的关系,影响他人等等,而非自己本身实力无敌。综上,自恋没有问题,我们需要避免的是“太”。追求“对”和“强”也没有问题,我们需要避免懂的是错误的“对”和“强”。自我实现也没有问题,关键是你是否选择了适合自己的“自恋”模式。

践行认知:

1、如何避免“太自恋”,或者怎么衡量“太自恋”。

当你的自恋让你感觉到不舒服的时候,就是“太自恋”的表现,因为你的“自恋”已经让周围的环境与你形成了敌对。正确的“自恋”是自己变得强大,同时也不损害他人的利益,或者可以帮助他人的成长。就像努力上进的人,他没有损害任何人的利益,他只是在追求自己的成长。

2、如何避免错误的“对”和“强”。

调用“元认知”能力,错误的“对”和“强”是我们没有深入思考后的产物,或者所这样的“对”和“强”是立足于私欲的,而不是“良知”。而元认知可以让我们看到事物的根本,并且去纠正思维的漏洞,进而填补我们的思维漏洞。

二、预言是开始,完善三个我更是关键

三个我是指本我、自我、超我,其中本我简单来说就是欲望,也是直觉,在笑来老师的课程中,本我即是“黑马”也是我们习惯并内化的行为;自我是“骑手”,是理智,是控制和自律;超我是“白马”,是道德和情绪。这三者的关系是,骑手协调“白马和黑马”,才可以让白马、黑马在正确的道路上行驶,而且协调不是直接,而是通过白马去间接的协调,所以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冲动时,理智反而不会发挥作用,但是深吸一口气,让自己的情绪平复后,理智就会发挥作用。且基于此,我们也可以调整自己的直觉习惯,即先让我们的情绪改变,然后再去影响直觉行为。

而完善自我的本质也是在修炼三个我之间的平衡关系,具体来说,完善自我的关键是要找到适合你的回应,通过回应满足自我的存在。但是这种回应方式也要区分情况,即对自我脆弱的人,给予基本支持,就是让其黑马变得强壮;对自我尚可的人,支持和分析一起使用,黑马和白马之间的平衡;对自我完整的人,制造“匮乏性环境”逼出他更好的自己,黑马、白马、棋手之间的博弈。

当然,完善自我是以自我为主,但是也需要外在的环境,且外在环境需要与你的“自我”进行契合,通俗来讲,要找就找一个适合自己的,而非好的,因为适合自己的,才能满足你的自我存在。在自我的不同阶段需要结交不同的朋友,让朋友帮助你成长不仅仅在于他们的行为,还有他们的性格、情绪等感性因素,因为这可以帮助你更好的完善你的“自我”。

最后,任何真正重要的事情,都是要通过时间的累积和空间的转换,用积极投入才能换取积极的回应,这句话也是笑来老师提出“持续”给你带来改变的另一种解读方式。

三、可以不完善,那么,就选择以体验的方式而改变

被触动,就意味着一个理性的知识和你自身的体验结合在了一起,成为你自己的东西了。对这句话我的理解是,你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已经在你的心中形成了模型,凡是符合这个模型特征的理性知识,都会被知识模型所吸收,且每一次的吸收都会扩大模型的边界,这也可以解释成功的人为什么可以在大概率的情形下再次成功,因为他们的成功模型的边界已经被扩大了。此外,我们有一种选择性注意的心理机制,其自动过滤不符合我们模型特征的知识,所以,已经有的会让你更加富有,以前可以做到的,那么,现在也是可以的。

觉知我们的自我实现,需要我们去经历、去体验。而关于体验,我们要以一种积极主动的方法去寻找,甚至于创造。如果你在做一件事情时,达到了“忘我”的状态,那你在做另一件事情的时候,也是可以找到“忘我”状态的入口。而实现忘我的最佳方式为记录,记录,在忘我状态时你想着什么,你的动作是什么,你的心态是什么,进入这样的状态让你感受或者收获了什么。通过对上述细节的记录,我们即可以在自己的脑海中模拟一种环境,一种产生忘我状态的环境。

听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没有什么,就装做你已经有了,你就会获得拥有它的感觉”。这句话在特定的情形下,是有作用的,即你如果没有自信,可以想象自己自信的样子,通过自己外在表情的变化就可以让自己获得自信。毕竟,内在在特定的情形下必定会重现外在。

践行认知:

1、记录,然后将记录的细节按照拍电影的方式在脑中模拟以增强自己的体验,削弱潜意识的自卑。

2、在自己所处的领域做到前25%才有增强体验的必要。

3、好的道理和方法意味着更困难的实现方式,所以,不要凭借一腔热血去做一件事情,你需要的是以时间为横轴,近看花开花落。

四、不完善也不改变,那就让你的本能喷涌而出

活出本我,活出野性。因为本我和野性,才是生命。喜欢这句话,就如“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谁;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一样,刚出生我们是最真实的本我,我们是我们自己,经过成长,我们变得理性,变得成熟,变得为了迎合他人而改变自我,到了老年,我们看淡了世间的冷暖,所有的一切都变得淡然了,我们回归了我们自我,我们还是我们自己。

如果一个人一出生就是老年,然后越活越年轻,那么我们的生活就是最真实的本我和野性。

而本我和野性就是属于你的最大的不被规则所约束的“自由”。

五、进化之后,就运用罗森塔尔效应

当一篇文章中的某一句话能触动你的行为时,那这句话对你的价值则是巨大的,这时,应该赋予这句话一个价值,例如下面的金句,我给他们的价值定位为RMB100万元。

懒,看似是因为惰性,但其实是,不敢去尝试。

因为尝试意味着,“我”得去做选择,然后“我”被暴露了,如果有挫败,就意味着,“我”是没有能力的,这是消极悲观的思考方法。

关于“懒”还有自己的一点理解,懒是因为将一件事情进行了无意义的解读,包括所进行的行为以及结果,此外,懒因为自己打破了自己已经有的行为,并将其解读为0,进而产生了懒的结果。

大学期间,形成一个习惯,就是在每天的晚上坚持去上自习,自习结束后开始跑步。形成这个习惯且持续了3个月后,因为周末的一顿饭局将上述习惯打破了。打破上述行为模式的后果是,自己不再每天去上自习,跑步也停了下来。同时对自己已经持续了3个月的行为进行了全面否定,我在3个月的学习过程中,并没有获得太多的收获,身体素质也没有得到加强,所以对于这样无意义的行为,我为什么要继续坚持呢。上述的这些行为,因为他们的归0,所以我将其赋予了“无意义”,因为所做的事情事“无意义”,那么持续也就没有必要了,这就是我的“懒”所产生的原因。

在大学期间的我获得了一条价值为RMB500万元的应对“懒”的方式-“归零”。归零意味着我要重新给自己定一个目标,而且定目标所依据的前提是,超越自己上一次归零时所能达到的目标,而且既然我上一次可以做到,那么,现在我仍然可以达到上一次的目标。

而且“归零”让我大脑在放空的状态时,对自己的目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且因为有“归零”的心态,那么,你已经持续的行为在任何时候被打破,你仍然可以重新开始这种持续行为,这个方法符合500万的价值。

关于“拖延”,我获得的我认为最有价值的方法(RMB500万)是罗胖提到的,即做和这件事情有关的有益的拖延。我在面对有难度的工作时,首先就是去看一下和这个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微信文章,然后以看故事的心态去看几个案例,且将上述进行的“拖延”全部进行了汇总。在正式完成工作时,所有的拖延都成我了工作的“燃料”,用“如有神助”形容也不为过。

积极的自我预言来自我们自身,不太积极的自我预言,常常来自于别人对我们的预言。

自恋对上面这句话进行了很好的解释,自恋是我们自己的,所以我们往往高估我们的能力,同时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到这件事情,如果能力和目标进行匹配时,我们即可以实现我们的自我预言。还是因为自恋,我们会认为其他人不如我们,所以我们认为有些事情我们做不到其他人同样也做不到。且我们会在自己的潜意识中一遍一遍的强调这种对他人不太积极的预言。

根据生物学,我们每个人都是有磁场的,且磁场与磁场之间是可以相互影响的,所以我们对他人的不积极期待通过语言、行为、磁场的三重力的作用下,让他人在内心中确信其真的没有能力去完成这件事,这个他人也是我们自己。

如果你对一些人赋予强烈的期待,这份期待就会奏效-罗森塔尔效应。

在古代,一些伟人出生时,会出现异像,但是根据权威期待的力量,这种异像本身可能没有什么,但是正因为异像让他身边的人相信他是不简单的,在这样的环境中,他就会成长为真正的不简单,这就是权威期待所发挥的威力。

一些真理、至理虽然听起来很简单,但是真要懂的他们,需要我们从不同角度去了解它、触碰它。

我们是基于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道理、真理进行了解读,而作为独立的第三人又是基于自己的经验以及知识发表了对道理、真理的解读。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每个个体都是存在差别的,所以,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多种方式对知识进行理解,因为根据笑来老师提到的概念,多维竞争力亦是对一个问题的多个角度的理解。

我不想按照你的意愿来,在我自己的事情上,我想自己说了算。

这很难,尤其在中国的人情社会中,这一点更难做到。小时候,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做一个“听话”的人,上学的时候,老师也希望你成为一个懂事的 孩子。参加工作时,你的老板希望你服从公司的工作安排。在长期的环境中的影响,让我们我们学会了考虑他人的感受,学会了体谅他人,学会了不做自己的主人。这导致我们在很多中重要的事情时,犹豫不决,不知道该如何去选择,如何去做决策。接着就是否定自己,自己打击自己的信心。被打击后,就更没有能力和实力去做这些重要的事情。

所以才会有,我们表现的貌似很友善,但在态度上就会是消极、被动、封闭、甚至是沉睡的。违背自己的“心”去做的事情,怎会调动你的热情。

做一件事情,通过这件事情能够保证我们的成长,我们就会在做事的过程中获得成长,并通过这件事情产生新的热情,热情再触发新的耐力以及行为。换句话说,做我们喜欢的事情,我们可以实现“以战养战”,通过做事情而获得继续做事情的动力。而做违背我们本心的事情时,只能消耗我们储备的耐力,这样当然不能长久。笑来老师提到,不要去做让所有人满意的事情,因为这不可能,也不要为了取悦别人而不重视自己的感受,因为你是你自己的主人。

对于我们每个人,最原始、最重要的权威是父母。

我的父亲很少说表扬以及夸奖我的语言,但是总会以微笑来教育我,我理解,这是和善,是一种修养。所以,我从我父亲那里学会了忍让、与人为善。我的母亲则是在心底希望我变得强大,所以,对于我取得的成就,我会在内心中感受到她的喜悦。所以,我喜欢竞争,但不是那种分庭抗礼的竞争,而是以一个人为目标,再进行超越的自我竞争。截止到目前,我已经超越了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三个人,一个是我一直到现在还是好友的哥们儿,这是在学习以及能力上的双重超越。一个是人际关系方面的超越,他让我学会了人际关系可以让一个人获得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快乐。第三个,是我大学的室友,学习能力属于天才级别的,是那种平时不学习考试却能获得高分的选手。超越他我用了整整4年时间,而且我随时存在被他反超的可能,但这都无所谓,在大学毕业时,他和我说“你是我最佩服的一个人,因为你做到了我想做但没有做的事情,在整个法学系,你是我唯一佩服的一个人”,我何尝又不佩服他呢,这一切都是基于父亲给我的“和善”,母亲给我的“你可以成为很强”的双重期待。而这种期待,会让你收获友情,收获能力,收获超越同龄人的机会。

六、运用之前,先进入别人的现象场

每个重大体验,就是一个“现象”,而时空,就是现象的“场”,他们结合起来,就是一个人的现象场。

为什么要了解现象场,因为了解了现象场,才能进入他人的现象场。

如何了解呢?在特定的场景中,想象特定的细节,然后去感受。

每个人的体验深处都有自己不愿碰触的东西。这是我们每个人内心中永远不向他人开放的小岛。且现象场的本质就是一种共情的实践操作方式,且一旦熟练之后,我们就可以更好的感受他人的感受。

七、进入之后,留下花香

没有文化,没有知识,却不影响一份赤诚的热爱,一个真诚的喜欢,就是发自权威且最积极的期待。

发自内心的力量,会通过我们身体的各个方面进行表现,就如你看到一个喜欢的人,你的心跳会加快,脸会变红,说话结巴,行为开始不自然等等。喜欢以及发自内心的期待,也是这样的,它会让被喜欢、被积极期待的人获得一种滋养,一种希望他们变得更好的滋养,这种滋养就像一份美食在让我们的舌尖沉浸在香味中一样,久久不能散去,并影响着我们对“美味”的定义。

而在生命的最初,如果遇到一个满心喜欢你的人,则是最好的命运的馈赠。

小的时候,爷爷奶奶特别疼我,最好吃的都给我留着。每次到爷爷奶奶家就感觉像进入了一间充满阳光的房屋,身体到处是暖暖的。奶奶对我夸奖的语言不太多,但是奶奶的笑容,那种慈祥的笑容即使在回忆的时候也是暖暖的,因为她是真的疼我,真的喜欢我。我很幸运,在生命的最初收获了一份真诚的疼爱。这一点,我感受过,所以我认同。

而这种生命最初的环境会塑造一个人的内在核心,该内在核心包括自我稳定、自我边界、自我灵活、自我力量。其中自我稳定与自我力量,在生命最初是最容易被塑造的。自我稳定就是指一个人沉稳的心态,自我力量就是指一个人对事情的掌控力。这种力量都是你在潜意识层面获得的,而非意识。因为在意识上面给予他人的是一种刻意而为的行为,这意味着它并不是一个人的本意,所以这种所谓的积极期待是有杂质的。而潜意识给予他人的,才是一个人的真正的本意。

所有的虚假,都会被打破,所有的真实,终会耐得住时间的考验。

分享一下自己的故事:

毕业后选择从事律师这个行业,并在一家业务水平比较高的律所从事工作,那时带我的律师对我的教育方式就是打压,一项工作你完成的很好,他的评价是还行,但是相比他还差一点。如果完成的不好,那就是雷霆之怒,从你的思维到你的自身都是存在问题的。可想而知,我的内心在这样的环境中彻底的被压抑。工作了2年多,自己没有了大学时的冲劲,没有了质疑精神,且每天希望避免的就是少挨骂,多做事,在这样的环境中,自己就像一个奴隶。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2017年5月27日,我很难忘记的日期,那一天我选择了辞职。在辞职的那一刻,我想要的自己又回到了我的身体,我开始学习“得到”中的课程,开始拓展自己的业务,只要我能想到的事情,我就去尝试。因为我想要自由,所以我要打破他人对我的束缚,而要打破,则需要我自身的实力。所以,还是那句老话,只要自己没有倒下,我不会选择停止。因为我想影响他人,而不是被他人影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