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地方债余额首次突破 40 万亿」,如何解读这一数据?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4-11
全国地方债余额突破40万亿大关,这背后意味着什么?

政府债务的增长似乎并未达到人们的预期。今年,中央政府尽管突破了3%的赤字率限制,增发了1万亿特殊国债,而地方债务扩张也相对有限,总计几万亿。然而,即使地方债务总额达到40万亿,我们仍需要从不同角度来解读这个数据。


首先,从明面数据看,2022年中央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仅为21.4%,远低于国际公认的警戒线。即便加上地方的29%明面债务,总杠杆率也仅为50.4%,距离60%的安全线还有一定空间。中国政府的债务负担,尤其是中央政府,因其信用高、利率低,即便采用新债还旧债的方式,债务增长速度相对较慢,因此明面债务问题并不构成核心威胁。


然而,真正的问题在于隐藏在地方债中的“平台债”。这些债务的特点是透明度极低,发债、使用和监管过程往往不公开。不同于发达国家,它们通常由中央政府担保,利率相对较低。而中国的地方政府除了明面债务,还有大量通过财政担保的平台债,这部分债务通常计入企业部门,但投资者看重的是地方政府的信用。据统计,这部分隐形债务规模可能接近60万亿,远超明面债务,使得政府真实的杠杆率超过100%,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超过了60%的警戒线。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平台债的高利率和监管不透明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地方财政的自主性可能导致债务迅速增长,城投项目的融资往往通过平台债进行,隐性债务大幅增加。这不仅可能导致未来财政收入难以覆盖利息,还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中央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在通过央行来填补这个窟窿,但这无疑增加了全民的税收负担。这样的举债模式,如果不加以改革,可能会形成恶性循环,对经济健康产生长期影响。


在过去的三年中,尽管政府部门债务增速有所提升,但与明面债务的平均增速相比,其增长速度并不算过快。实际上,政府债务的真正转变可能在于隐性债务的显性化,但这并非解决根本问题的良策。财政政策的重心应当放在债务的管理上,而非刺激经济的短期手段。全球范围内,中央财政赤字货币化被视为更为透明、成本更低的债务管理方式。如果未来非标城投风险无法避免,那么对于违约的处理也将成为一个重要议题。


总结来说,突破40万亿的地方债余额提醒我们,改革债务结构、提升透明度和监管是当务之急。在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中,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建立更为稳健的财政体系,才是长远之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