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虬文化的文化遗址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1

属于龙虬文化的遗址有:龙虬庄遗址、唐王墩遗址、周邶墩遗址、高邮商周古文化遗址 高邮龙虬庄遗址距今7000年至5000年前。位于江苏省高邮市龙虬镇,是江淮地区东部最大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是发现文化遗迹和出土文化遗物最多的一次。1993年,龙虬庄遗址的发现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1995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评为“江苏省大遗址”。高邮龙虬庄陶文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曙光”
龙虬文化誉为“江淮文明之花”。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龙虬文化内涵被认为是江淮地区东部同时期文化的典型。龙虬文化源远流长。江淮流域存在着一支文化面貌独特、文化系列完整的原始文化,填补了江淮东部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古文化遗址的空白。龙虬庄遗址真高2.4米,地势低洼,呈圆角长方形,四周环水,东西长240米,南北宽180米,总面积4.3万平方米。 龙虬庄遗址发现填补了江淮东部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古文化遗址的空白。
龙虬庄遗址于20世纪70年代被发现,经由南京博物院、扬州博物馆、高邮市博物馆派员组成的考古队于1993年至1995年4次大规模考古发掘,各类文化遗物2000余件、清理出男女合葬墓7座、墓葬402座、房屋遗址1处、居住遗址4处、灰坑34个,可确认为新石器时代遗址,属于一分布于大运河以东江淮地区的古文化类型。尤其令人瞩目的是发现了4000多粒7000-5000年之间的碳化稻米。将我国人工栽培水稻的历史提早到5500年前。同时,出土的陶片和鹿角上具有文字符号特征的刻划符号也是十分少见的(从江苏省高邮龙虬庄遗址出土的陶文比甲骨文年代久远上千年,该陶文很有可能是甲骨文的起源),刻文陶片陶文,在中国还是首次发现,其重要性也不言而喻。两行刻于内壁的文字符号,笔画纤细,技法娴熟 周邶墩遗址位于江苏省高邮市卸甲镇周邶墩村,距今近4000年,它是江淮东部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一处具有代表性的聚落遗址。出土陶器、石器、骨角器100余件,其中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和原始艺术品。最为重要的收获是,在遗址文化层中,发现了三种来源于不同地域和不同性质的文化遗存。
遗址其平面近似正方形,四周环水,面积约15000平方米。该遗址原为7至10米的台形土墩,上世纪70年代,一砖瓦厂在此取土,发现了埋葬于地下的釜、甑、石斧、石刀等人类早期生产生活用品。现遗址上部基本不存,记者凭目测,感觉这一大块土地比四周农田略微高出些而已。
其文化堆积自上而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陶器以夹沙和泥质灰陶、黑陶为主,纹饰以绳纹、篮纹、方格纹为主,文化面貌与王油坊类型的龙山文化相类似;第二阶段的陶器以泥质黑陶、灰陶为多,纹饰以凸棱纹、附加堆纹、弦纹为主,文化内涵与尹家城类型的岳石文化相类似;第三阶段的陶器以几何印纹、硬陶为主,常见纹饰有云雷纹、方格纹、回纹、水波纹等,文化特征与宁镇地面西周至春秋时期的青铜文化遗存相一致。
周邶墩遗址的发掘,对于了解江淮地区古文化面貌提供了一批丰富的资料,特别是新石器时代的早、中、晚期互相叠压的3种来源于不同地域和不同性质的文化遗存,对研究古代人类迁徙、文化传播、南北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邮市文博部门13日发布消息,该市文物部门发现一处商周时代的古文化遗存,面积之大、发现文物之多十分罕见。是继高邮市“国保”龙虬庄遗址和“省保”周邶墩遗址、唐王墩遗址发现后的又一次重要发现,现文物部门正在对该遗址进行进一步调查。
该遗址位于高邮市三垛镇左卿村左家一处虾塘中。据当地老人回忆,这里原是野外坟茔,附近砖瓦厂在此取土和后来挖虾塘时,都曾零星出土过墓葬,该遗址正是根据虾塘四周分布的大量陶片被发现的。考古人员介绍,遗址呈近似方形,北部为古老的港河,南部连接农村庄台,面积2万平方米左右,经判断为一处商周时期、堆积较为丰富的古文化遗存。
专家告诉记者,该遗址四周发现大量陶片,能够看出陶器器形的有鬲、罐、豆、鼎、盆等,另外还发现部分麋鹿、牛等动物骨角。陶器的陶质以几何印纹硬陶为主,另有少量的泥质红陶和灰陶。纹饰以云雷纹、方格纹为主,另外还有水波纹和弦纹,花纹细腻而精美,部分器物上还有捺窝。
专家介绍,发现的文物中,一件西周农具青铜铲十分珍贵,这也证明早在西周时期,高邮一带已经拥有高度的农业文明。据介绍,青铜铲是当地村民左元文在遗址旁制坯取土时发现的,铜铲口部扁平、微弧、柄部呈扁方銎,銎上有一小圆孔用以装钉子固柄,经过考证,这种形状的铲为江淮地区所特有。令人可惜的是,遗址大部分地方已被挖成虾塘,塘底仍可见明显的生活遗迹和居住红烧土层,但只剩下30~40厘米深,文化堆积破坏较为严重。文物部门称,左家遗址是继高邮市“国保”龙虬庄遗址和“省保”周邶墩遗址、唐王墩遗址发现后的又一次重要发现,现文物部门正在对该遗址进行进一步调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