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小时候没听说有人抑郁症,现在却有那么多人得抑郁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9
1.因为我们小时候,网络没那么发达,所知道的事迹有限。

2.因为我们小时候不知道什么是抑郁症,也就不知道身边的人有没有得抑郁症。

3.因为我们小时候那个年代,欲望比较少,压力也没那么大。

4.因为我们小时候没有手机电脑玩,睡眠质量比较好。

5.因为我们那个年代,吃的东西比较安全,现代食品里含有较多刺激类的东西。

可能那时候把抑郁症直接视为精神病了。

我们小时候日子尽管过得苦,缺吃少穿、缺医少药。但是人的压力没那么大,精神生活还是挺充实的。

那时候各家的经济状况基本都差不多,决定一个家庭生活水平高低的主要因素就是孩子的多少。

凡是多子女家庭,日子都过得紧紧巴巴的;子女少的家庭就要好多了。

我们小时候,玩具基本上都是自己做的,但其乐趣并不亚于今天的孩子。

我们小时候,家长很少操心孩子的学习,孩子也没那么大压力,很少听说孩子因为学习压力而跳楼的。

我们小时候,父母也不担心自己的养老问题,好像那时的孩子都很孝顺父母。那时候孩子就是孩子,现在孩子就是祖宗。父母从备孕就开始发愁,然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愁一路,能不愁出抑郁症吗?

我记事的时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的父母在大山里的军工企业工作。我们厂有个人跳水库自杀了,那时候说他是神精病,他的症状和现在的抑郁症差不多。这个人没有结婚,工作时极少和别人说话;下班后,一个人在宿舍里呆着,很少出门;走路时也低着头走,从来不主动给别人打招呼。

有一次,他感冒了,去厂卫生室拿药。大夫给他量了体温,发烧了,大夫建议他休息。给他开了病假条。他休息了二天,不发烧了,去上班时,看到有几个人聚在一起说话,他其实也没有听到别人说的是什么,但是他认为别人是议论他感冒休班的事。他下班后,去给他开病假条的大夫家里,安慰大夫,说我确实发烧了,你给我开病假条没有错,大夫都把这件事忘了,他还一直给大夫解释,让大夫不要往心里去。就这样他反复去大夫家里好几次安慰大夫,后来大夫都有点烦了。可是,过了一段时间,找不着他了,没有上班,宿舍里也没有人,厂里给他外地的家人打电话也没有什么信息——他失踪了。厂里想尽各种办法找他,始终也没有找到。过了一段时间,他的尸体从水库里漂了上来,身上只穿了一条短裤,后来又找到了他的衣服,叠得很板正,放在石头后面。可以看的出,他死的时候心里很平静。

我觉得以前不是没有抑郁这种病。一是由于那时候工作及生活压力小,这种病不如现在多;二是那时候没有抑郁症这种病的概念。

抑郁症的增多,与 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阶段相关联。今天前后30年间,人们的三观发生较大变化,总体表现出:不快乐。长期的不快乐会导致抑郁症。

过去的人生活方式简单,人们的攀比心也没有那么重,得抑郁症的人不多。而现在人们的生活环境过于繁杂,人们的各种欲望也水涨船高,学习压力与生存竞争也越来越大,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心 健康 。

过去人们生活艰难,想法简单,人帮人人爱人。现在人们精神需要多,相互冷漠。

现在,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成本增加,贫富差距拉大等诸多因素,都会增加人们的心里压力。但随着住房条件的改善,人们都纷纷搬进楼房,却导致人与人交流的机会大幅度减少,心里压力无处释放,于是便容易导致抑郁!

小时候中国国家发展水平限制,抑郁症这个词还不为普通百姓所知。再者,温饱问题刚解决,极少人会关注到心理 健康 。

如题,你年龄小,本身也不关注这个问题,小朋友中更少人会得抑郁症。所以你以为没有人得抑郁症。实际上,成人的世界你不了解而已。

实际上,你想想,小时候身边有些人动不动zisha,喝nongyao等等的,你年龄小,只是看到村里少了一个人。大人们说的具体原因是生气,各种家庭矛盾。实际上,这其中就有很多人是抑郁症。只是那时候老百姓不懂,误以为各种奇葩原因。

我老家后面的邻居有一个大哥,三个孩子了还zisha身亡。在最后去世之前实际上已经他已经zisha多次未遂。其实他家庭还算圆满,也没见夫妻或者父母有什么矛盾,见了人也很有礼貌,看不出异常,但是人就是突然没了。我感觉他很可能抑郁症。

有可能随着现阶段 社会 发展变化,有些病出现概率会增加。有些病患病率确实增加了,但是更多的只是因为经济 社会 发展,医疗水平提升,大众知识水平提升后有更多的机会看到事情的本质真相了!简单说,疾病检出率提高了而已。

我们小时候,有生产队。集体劳动。没死杠子,没考核,没末位淘汰制。干活就行。

听说工厂职工评职称是按几级工。

那时候的人,说真的——憨厚!

国家不亏待咱,咱干良心活。“铁饭碗”端牢了。

教师也是如此。都是乡里乡亲的娃,老师真心看护。

我们上小学时,四年级数学也就是加减乘除运算。语文有听写、解词、造句、改病句、作文。

很轻松。

农民的娃,长大一般还是农民。

父母工作的娃,长大“接班”。不用“内卷”。

“干供销社”也是工作。

那时候是慢节奏,很稳定。

再加上熟人 社会 (太重要了)很容易有几个好友,说掏心窝子话。哪里还抑郁!

改革开放后,为盘活经济,对“效益”很重视。

我觉得“大鱼吃小鱼的现象比较可怕。

就比如开个餐馆什么的。有两三家,就很可能被挤垮一家。竞争失败的,只能干最底层比如搬砖之类的活。

不能干别的吗?

他参加竞争的项目,就是他的最拿手优势。被击垮,还想拿其他战胜别人?

商业,倾轧。工业,倾轧。

唯有事业单位还算稳定。

纯正的农民,收入是最底层。因为没“失业”之说,你见几个农民抑郁了?

如今的学生,是最苦的一类人。

时时有目标督促你。时时有更高的要求。

班里第一了,督促你年级第一、全校第一、全区……

暑假不到两个月。“补习”一个月。然后还有一堆“暑假作业”。

网上披露过几例学生抑郁跳楼。

有了工作的年轻人,要遭受 社会 “碾压”——你们这些“社畜”!中年人紧紧抓着自己的饭碗。一旦丢了,再找不到。

快退休了,善始善终吧。熬到退休。不料,出来个“延迟”……

如今,都强调“独立”“个性”。哪里会像红军、八路,既然一起革命,我们都是生死弟兄!

“一个目标”就能融合团队的现象,少了。能倾听你的,少啊。理解你的,少啊。

尤其是内向或有点自傲的人,往上攀,很难。躺平,不甘。

不抑郁才怪。

第一那时人人相同不必攀比没有高不可攀的欲望。那时男人少出轨女人没思想,每天吃饱穿暖足矣。孩子学业无压力,学得好上学学不好干活。

第二那时睡眠质量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上班下班挣钱养家。没有电脑手机,有电视也没那么多节目定点再见。

第三信息闭塞,抑郁症没有这词精神病也少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