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起来,就真的不会想太多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8
飞奔的筷子

在我还处在排斥自己想太多的年纪时,有不少朋友喜欢说:你一定是太清闲了,让自己忙起来吧,忙起来就没时间想那么多。

但其实我并不清闲,那时候才大一大二的我正费心劳神地参加各种辩论,演讲活动,班委,学习,什么都要争第一,并且和“玻璃娃儿”一样身体柔弱的自己作斗争。绷直了神经,必须要求自己变得更“优秀”。

你看,明明当时那么忙,为什么还会有时间“想太多”?而且越是忙碌,各种想法越会见缝插针一样钻进大脑。关心的人都说亲爱的,你不要活得那么累,不要想太多。甚至到后来我都开始怀疑自己大脑的零部件不对。为什么别人都不想这么多,只有我会想这么多呢?

这句话后来我在年纪更小的朋友那里也听到过。为什么别人不会想太多,而我会那么累呢?

我不知道这是敏感气质的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还是所有人都会有的情况。我们在寻找自己的道路上,经历着怀疑,撕裂,痛苦,甚至在过来人叫做“无病呻吟”的状态。也许这个应该属于分裂期。这是一个我们特别在意他人看法的阶段,是一个寻找自己认识自己的阶段。也是一个痛苦的时期。

这时候,也许有的朋友选择停止这些没有“意义”的想太多,也有的朋友通过询问长辈和过来人,很快脱离了这个状态。我没有选择这样两条路。所以不能经历这两种状态的朋友所经历的心理旅程,因而不能轻易对他们的选择进行不恰当的主观评判。

我选择了和自己作斗争。在那些思考有的没的的问题,比如什么是真正的善良,什么是不善;人为什么会变成他们曾经讨厌的样子;我究竟要做什么,我到底要不要做这件事,我以后要做什么;我应该选择有意义的人生还是更加符合常态的人生;甚至有时候我会毫不费力地想像到人和人发生误解的时候的那个原因(并不是期待和他人发生误解,而是由另外一些问题延伸到这个问题),以至于胡诌出了人与人相处的“时间差”,“曲线直线”现象等。当然,那个时候由于我比较敏感的个人性格原因,我也特别容易纠结于怎么样和人说话才更礼貌亲切,或者对方没使用语气词是否表达了他的不满。

从自己的例子可以发现“想太多”的定义是不够明确的,是有好的方面和不好(我不太喜欢好和不好的评判,但要表达意思不得不用到这两个词)的方面。也是相对的。A问题我们会想但其他人不一定会想,所以在他人来看是想太多。那么这个对于不会对A问题想太多的朋友,他有可能会更加喜欢思考B问题,那么他在B问题上是不是也算“想太多”呢?

因此想要告诉那些有过被希望“不要想太多”的朋友,不要像当初的我一样把“想太多”妖魔化。当然如果没有,那是最好的啦。因为毕竟我靠着自己的“想太多”,更加清楚地看到了自己喜欢什么,适合什么,该走一条什么样的路。哪怕我有的选择,在旁人看来并不是最好的。但我知道它是我想要做的决定和承担的结果。

回到主题来“忙起来,就真的不会想太多吗?”

刚才我用自己的个案证明了不会。

接下来我想说,想太多从“某种层面上看有价值”。比如像我一样敏感的朋友,如果真的用忙起来给自己做挡箭牌,不去思考人生中一些看似无意义,却在无形之中决定着你未来的选择和你成为什么样的一个人的“假大空”的问题,也许是“浪费”了某种可以称作“想太多”的天赋呢!

想太多是一种天赋?我觉得是,就像不想太多每天轻松自在是一种天赋,性格外向合群,乐观开朗是一种天赋一样,不合群也是一种天赋,性格内向也是一种天赋。敏感细腻也是一种天赋。这一观点并不新奇了。因为每一项拥有都是天赋。关键在于自己怎么去挖掘利用。

因此,如果你是“想太多”的体质,那么即便是忙起来可以让人暂时忘记思考,但却不能让你彻底改变自己。这就好比做梦,做梦就可以暂时脱离现实,去梦中实现愿望一样。不通透的问题还是在那里。当然如果忙起来只是作为一个暂时的缓解,等你不忙了的时候,还愿意继续和自己独处去完成你想太多的使命,那自然是好的。但如果忙起来成为不用去思索人生不用和自己独处,不愿意去面对认识自己,寻找自己的理由的时候,私以为是不可提倡的了。

因为当原本敏感的你忙过了,哪怕忙出了很多成果,拥有了很多外界的肯定,也许你会开心快乐,但敏感想太多体质的你有可能,我是说有可能还是感觉自己像一个精神上的流浪者。

讲到这里,是不是说不应该忙起来了呢?当然也不是,忙起来当然好!它可以让我们充实,让我们去感受生活,让我们去进步,去实现自我价值。但是,忙起来却不是我们用来避开“想太多”,去认识自我价值的借口。

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分享给有过类似经历的你,也激励我自己。

晚安朋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