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通知书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9

1. 闽南师范汉语文言学录取通知书什么时候发

时间不一定的。

一般在七月和八月。录取通知书是在录取工作完成后分批次寄送的。

不仅跟批次,也跟地域远近有关系。一般会寄到毕业的高中去。

高中会通知去领通知书。各个省市区、各个批次的录取通知书的发放时间不一样,从7月15日前后到8月底一直在发放录取通知书。

第一批(提前批、一本)已经或就要开始录取,正常情况下应该从现在到7月25日前后就能发放录取通知书。第二批(二本)7月20日(有的省市区要到26日)前后开始录取,正常情况下应该在7月25日(有的省市区要到8月1日)前后就能发放录取通知书。

第三批(三本)7月26日(有的省市区要到8月1日后)前后开始录取,正常情况下应该7月在31日(有的省市区要到8月7日)前后就能发放录取通知书。高职高专(包括)专科要到8月初才能开始录取,正常情况下应该在8月6日就能陆续发放录取通知书,有的要到中下旬才能发放通知书。

通知书一般通过邮局的EMS特快专递邮递到你在填报志愿时预留的通讯地址。

2. 闽南师范汉语文言学录取通知书什么时候发

时间不一定的。一般在七月和八月。

录取通知书是在录取工作完成后分批次寄送的。

不仅跟批次,也跟地域远近有关系。一般会寄到毕业的高中去。高中会通知去领通知书。

各个省市区、各个批次的录取通知书的发放时间不一样,从7月15日前后到8月底一直在发放录取通知书。

第一批(提前批、一本)已经或就要开始录取,正常情况下应该从现在到7月25日前后就能发放录取通知书。

第二批(二本)7月20日(有的省市区要到26日)前后开始录取,正常情况下应该在7月25日(有的省市区要到8月1日)前后就能发放录取通知书。

第三批(三本)7月26日(有的省市区要到8月1日后)前后开始录取,正常情况下应该7月在31日(有的省市区要到8月7日)前后就能发放录取通知书。

高职高专(包括)专科要到8月初才能开始录取,正常情况下应该在8月6日就能陆续发放录取通知书,有的要到中下旬才能发放通知书。

通知书一般通过邮局的EMS特快专递邮递到你在填报志愿时预留的通讯地址。

3. 古代科举通知书是什么样子

其实古人对于能够金榜题名更加的看重,如果一个村出了一个状元,很快这个村就会被全国所熟知。

一般都会把中了科举的人写在告示上张贴出来,这样大家也就都能知道了。貌似那个时候还没有什么快递服务,不过也要看地区,如果是很近的地方那也会有人通知你的。

在中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考试历史中,曾产生了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科举正考分为“三关”,分别是乡试、会试、殿试,每个级别的考试只要被录取了,都会有人专门报喜。

清代“乡试”捷报明王世贞《觚不觚录》:“诸生中乡荐,与举子中会试者,郡县则必送捷报,以红绫为旗,金书立竿以扬之。”这里的“捷报”就是古人的录取通知书了,也称“报帖”“喜报”。

明沈一贯《状元图考》录取通知书最早的形式是“泥金帖子”,出现于唐代,大概在唐玄宗的开元、天宝年间流行。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泥金帖子》:“新进士才及第,以泥金书帖子附家书中,用报登科之喜,至文宗朝,遂寖削此仪也。”

这里的“泥金”是指用金粉或金属粉制成的金色涂料,通知书用此来书写,可见对其重视程度。泥金帖子附在家书中寄出,似乎并不是通过官方渠道递送的,因此被认为是非正式的“录取通知书”。

宋杨万里曾有诗云“淡墨榜头先快睹,泥金帖子不须封。”后来出现了“金花帖子”,才有了“正式版”科举录取通知书。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二:“国初,循唐制,进士登第者,主文以黄花笺,长五寸许,阔半之,书其姓名,花押其下,护以大帖,又书姓名於帖面,而谓之榜帖,当时称为金花帖子。”《中国考试大辞典》中榜帖解释为“唐宋时科举及第者的录取通知书。”

由此可见,把“金花帖子”作为录取通知书已被现代学术界认可。“黄花笺”是指洒金粉的笺帖,录取通知书在古代真是极其珍贵。

到了清代,就出现刻板印制的科举通知书了。看来早在古代,录取通知书就越来越注重形式和材质的创新,在设计上也是日日精进。

清代科举捷报印版古代录取通知书的写法古代录取通知书一般为隶书字体,正中央写着哪一年乡试或殿试第几名,此外还有某某县府的名称。古人收到后,把它张贴在厅堂最显眼的地方,主要是为了光宗耀祖,让来访的人一眼就能目睹到,如同现在的奖状一般。

当时的读书人靠科举考试出人头地,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录取通知书对他们来说是任何金银财宝也不换的至高荣誉。请看,北宋咸平元年孙仅的录取通知书:“先列主司四人衔,曰:翰林学士给事中杨,兵部郎中知制浩李,右司谏直史馆梁,秘书丞直史馆朱,皆押字。

次书四人甲子,年若干,某月某日生,祖讳某,父讳某,私忌某日。然后书状元孙仅,其所记与今正同。”

上述在《容斋续笔·科举恩数》中的记载,据说是唐宋金花帖子的通行写法。相比唐宋,明清时期的录取通知书就比较简单了。

《儒林外史》中范进的录取通知书是这样写的:“贵府老爷范讳进,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京报连登黄甲。”《神童诗》道出了人生四喜:“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所以,范进此时的兴奋程度不亚于中五百万的彩票了。

清捷报光绪二十年恩科状元张謇捷报中还写有“报录人”此外,古代录取通知书写好后要加盖“录取专用章”,这叫“过朱”。清朝的大金榜,还要由内阁学士捧至乾清宫钤盖“皇帝之宝”。

这就好比现代录取通知书上加盖“校长”公章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