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绝不能变成小高考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1-13
从2008年至今,随着一些省份相继开始的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应运而生,自此,推行十几年的“高中会考”制度正式告别历史舞台。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被赋予不同的解释和定位。有人称其为“高中会考”的“升级版”,有人将其比作美国SAT考试的中国版,还有人因其“高校选拔人才的重要依据之一”的功能定位而称其为“小高考”。

  向“翻版会考”说“不”,也向“小高考”说“不”。“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路,才刚刚开始。

  从“高中会考”到“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发展过程蕴涵了丰富的内容:有“高中会考”渐为“鸡肋”的无奈,有教育部探索打破“一考定终身”,将高中综合表现纳入高校录取环节的决心,更有借鉴国际经验,提升我国教育质量测量整体水平的努力。

  但是,如何避免成为“会考”翻版,同时避免成为“小高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还有很多需要探索之处。

  1.几多尴尬——“会考”渐渐沦为“鸡肋”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身上有着“高中会考”的印记,避免走“会考”的老路,需要从“会考”制度实行之初说起。

  20世纪90年代,原国家教委推出了一项普通高中考试的重大改革——毕业会考制度。

  之所以推出这样的制度,是因为当时一系列令人忧虑的现象:许多学校为追求高考升学率, 改变教学计划,增减课时,高考不考科目和内容不教也不学,造成文不学理、理不学文的严重偏科现象。理、化、生实验课不按教学大纲开课或根本不做实验,劳动技术课形同虚设。每年大量考不上大学的考生带着失败者的心态走上了社会,这些学生基础差,知识结构残缺,心理不健全,缺乏适应社会基本能力。

  面对这样的事实,原国家教委认为普通高中必须进行总体改革,要从转变教育观念开始,提出“要建立一套能够体现教育方针的、科学的考核高中毕业生资格的办法。”于是,高中会考制度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推出了。

  遗憾的是,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尽管会考制度取得了一系列成效,但还是由于“无关”高考及其他一些原因,渐渐沦为“鸡肋”考试,并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那么,如何避免“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重复“会考”的尴尬?从制度上又应进行怎样的革新呢?
记者调查得知,尽管各地区学业水平考试才刚刚开始探索,但是,还是能明显看出较之“会考”的多方面提升:在宗旨上,“会考”是旨在保障落实教学计划,防止学生偏科。而“学业水平考试”是建立全面多元的综合评价制度;在性质上,“会考”是国家承认的省级普通高中毕业考试,“学业水平考试”则提升为考试;在内容上,“会考”是考核必修课内容,而“学业水平考试”既考核必修课内容又考核选修课内容;在成绩运用上,“会考”与高考选拔考试具有不同性质,不与高考挂钩。而“学业水平考试”是可信可用,逐步纳入高校招生选拔体系,其结果要在高校录取过程中有效使用。

  有专家指出,“教育部在新课改形势下适时推出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不仅是建立高中综合评价体系的需要,也实现了高中毕业会考制度的平稳过渡。”

  2.几多艰难——避免走“会考”老路

  尽管从制度设计上,“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与“会考”有着明显的不同,但是,在部分省份的实行过程中,还是遇到了同“会考”所面临的相仿的尴尬。

  江西省自2010年1月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业水平考试。赣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研究”课题组近期从南昌、赣州、九江等6个市随机抽取12所学校进行抽样调查,结果并不乐观。

  调查发现,超过半数的师生对现行学业水平考试的认同度不高,有师生认为:“高中只需要高考,学考应当取消”,考试压力也使得部分师生对学业水平考试产生反感和排斥,一些人指责学业水平考试“劳民伤财”,把其看作是一种额外的负担。

  在“对学业水平考试进一步改革的意向”的调查中,近半数的师生对“考试的组织、管理工作”的改革诉求烈。个别地方对考试监管不严,使得考试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舞弊现象,影响了学业水平考试的权威性、公平性,很多师生对此意见很大。

  调查同时显示,师生对“考试科目设置”的改革呼声也比较高。不少地区学业水平考试的统考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含听力测试)、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共11科。一些师生认为这样会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和考试压力,倾向于把高考科目之外的科目列入学业水平考试,旨在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与考试压力。

  以上提及的种种问题,与会考面临的问题十分相仿。如何避免同“会考”一样的尴尬,赣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陈爱忠老师分析,对“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错误认识制约了学业水平考试的顺利实施,同时,加强考试的组织、管理工作,遏制舞弊现象,提高学业水平考试的诚信度,是当前学业水平考试工作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