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干的干货 | 发散性思维训练时💥七个常见的发散方式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8

的确如此,在课堂实操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发散练习时,年纪越大的学生往往思路越“打不开”,就比如你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圈,问学生这是什么?大学生的回答很一致:“这是一个圆。”而小朋友则可能会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太阳”、“皮球”、“镜子”……可谓五花八门。

或许大学生的答案更加符合所画的图形,但是比起小孩子来说他们的答案是不是显得有些单调呆板呢?
其实,大学生并不是想不到小朋友的那些答案,只是 因为过往的经历和认知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力。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思维定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被思维定性困住,正如王阳明所说: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因此我们需要经常进行思维训练,训练思维的发散能力,不断打破思维里的墙,拓宽思维的边界。

在思维导图教学中,经常会用“联想开花”来训练学员的发散思维。 对一个事物产生相似、相近、相反的联想,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 ,但不同的人,对相同素材做发散练习的时候,能够想到的数量是不一样的,不过,想的多也不代表一定好,还要看学员思考的角度。比如用“铅笔的用途”进行发散练习的时候,有些人的回答是:画画,写英语,写数字、做作业、写作文、做标记、考试.....虽然写了很多,但思路并没有打开,所思考的只是铅笔“写”这个功能这一个角度。

那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发散思考的 “量”“质” 齐升呢?这就需要在进行 “联想” 思考的时候同时使用本能思考的另一个技术 “分类” ,下面我就发散思维练习中七个常见的发散方式和大家讲一讲!

材质发散,是指以某个物品的“材质”为发散点,设想它的多种用途。可以根据物品本来的材质做发散,也可以原来的材质进行更换来练习。

比如铅笔的用途:铅笔本身的材质一般有木头、笔芯(碳)、橡皮组成,所以这三种材质的功能亦是铅笔的功能,木头(烧、盖房子、做船、造纸....)、笔芯(润滑剂、金刚石、书写....)、橡皮(跑道、鞋底、凳子....);
更换铅笔材质:比如将铅笔的木头换成金子,就可以做纪念品....换成巧克力就是零食....可以打开你无尽的想象空间。

练习:请说出回形针的用途。

形态发散是指以事物的形态(通过五感,如眼睛看到的大小、形状、颜色;耳听到的声响;尝到的味道、嗅到的气味等)为发散点,设想出利用某种形态的各种可能性。

同样以铅笔为例:铅笔大到可以架桥、小到可以穿针、各种动物形状的笔、用不同颜色的笔排出某一幅画面、用笔敲架子鼓、....

练习:“砖块”,除了可以砌墙,在地上写字、画线等,练习跆拳道的人用来劈.....还可以想到什么?

组合发散,是指以某事物为发散点:做加法,把它与别的事物组合成新事物;做减法,减去原本已有的模块/材料。
同样拿铅笔为例:加刻度成了可以写字的尺子、再加一支可以当筷子、加上小音箱可以一边写字一边听音乐、加上手电筒就不怕停电了,加上电脑就可以电子笔....减去木头就成了碳棒、减去笔芯可以做吸管.....现在很多的产品功能过于繁复,有时候做一做减法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练习:说一说“自行车”与其它事物组合会变成什么?

方法发散是指以人们解决问题或制造物品的某种方法为发散点,设想利用该方法的各种可能性。

这次用钢笔来做例子:笔杆和笔盖的开合固定就是拧动笔盖和笔杆的齿环的方式固定和封闭,同样水瓶、药瓶、水管等等也是用这个方法。

练习:我们看到草坪上的喷水装置,不仅节约用水,喷洒均匀、定位准确,而且到达距离远。这种喷射的方法,你能想到的还能做哪些呢?

因果发散是围绕某个事物发展的原因和结果进行思考。比如,钢笔写不出字,可能是没有墨水了,可能是出水管堵了,也可能是纸不吸水....

练习:教室里的日光灯不亮了,可能是灯丝坏了,也可能是停电了,还可能是......

功能发散是指从某事物的功能出发,构想出该功能的各种可能性。比如,空的饮料瓶子可以装其他东西,过期的报纸可以练书法。我们通常所说的“变废为宝”就是从功能上进行发散思维之后的结果。

练习:十元钱的用途

环境发散就是在不同的人、不同的时空环境下所产生的想法。比如:同样是铅笔,画家可以画素描、学生可以写字、小狗则会把笔当成磨牙棒.....再比如:圆珠笔就是为了能够使得宇航员在太空失重的环境下也能正常写字发明出来的。

练习:杯子的用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