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复健缺资源 康复之路待改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0

根据一项「全国社区精神复健资源总体检」,结果「日间型服务」、「在地化发展」,以及「提供多元服务」等都不及格,因此,中华民国康复之友联盟特别呼吁,健保局应重视精障者社区复健,提升日间型机构健保补助额度,并规划可因应在地化特性之日间型复健服务补助政策,以弥补资源不足的窘况。

陈萱佳秘书长强调,对精神病患而言,最理想的治疗场所为病患最熟悉,且最少束缚的环境。(图片提供/中华民国康复之友联盟)

中华民国康复之友联盟秘书长陈萱佳指出,精神复健体系是精神医疗照护非常重要的一环,国内精神障碍者的照护,已由传统的「治疗疾病」转为整体医疗「回归社区」的方向。不过,精神障碍患者的复健机构严重不足,加上民众对于精神疾病认识不足,所产生的不友善行为,让原本应该逐渐回归社会的病友们,得不到需要的复健,而不断地进出医院接受治疗。

资料指出,精神卫生法于97年7月正式施行至今,依据精神卫生法中第4条第1项第6款规定,由各县市公卫护士提供社区精神康复者访视追踪服务,并依病情诊断区分为1到5级,将资料登录于卫生署。因此,至民国100年所管理的个案数总共有123,572人,其中领有精神障碍者手册共有113,461人,而迄今仍有2/3的精神障碍者需要回归社区,接受复健资源帮助。

目前社区精神复健机构又分为日间型与住宿型,其内涵主要是协助病情已经稳定,且有复健潜能的精神康复者独立生活回归社会。但迄今台湾地区仍有包括:新竹县、嘉义县、台东县、以及澎湖县等,尚未设置日间型社区精神复健机构;澎湖县、基隆市,以及金门县,没有住宿型的康复之家。

陈萱佳秘书长强调,对精神病患而言,最理想的治疗场所为病患最熟悉,且最少束缚的环境。精神康复者的康复之路,绝不能仅靠单一资源,唯有落实卫生、社政、劳政与民间组织等服务体系之连结及分工,以建构整合性、连续性之照护网络及转衔机制,才是当务之急。

此外,罹患精神疾病的病友即使治疗顺利,回归社会就业仍然可能面临几个现实的问题;诸如目前社会失业率增加、工作型态改变、职场环境可能的歧视等等,这些都需要大家一起来关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