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1||余华《黄昏里的男孩》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5
《黄昏里的男孩》一共收录了12个短篇故事。这些故事或多或少都带着些悲伤之感,一如余华其他长篇作品里的基调。而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书封面全黑,似乎也暗合了这样的沉重。

这十二个故事里的男人,有因不想整理家务而拜访朋友结果却可能因此结婚的,有因为觉得相伴的狗是自己害死的而不愿再回应自己名字的,有因为一个孩子偷了自家一个苹果而将孩子右手中指扭断的。他们在各自的身份里,演绎着一些看起来有点莫名其妙的故事。

每一个故事的标题,起得都很贴切。看完开头,结合着标题,大概就可以猜测结尾。但结尾的描写,却常常让人意犹未尽,让人感觉故事并未完结,仍在继续。

这里面最让我费解的,是《朋友》这篇结尾的描写,不知道关于前门、飞马、利群和西湖这几种香烟牌子的表述,是否只是想刻画一个时代的印记?还是另有用意?

《阑尾》是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故事。两个孩子,因为天真和虚荣,想让患阑尾炎的父亲自己给自己动手术,结果差点断送了父亲的性命。该怪孩子吗?还是该怪父亲?这篇文章放在20多年后的今天,大概可以被用来当做父母和孩子沟通的一则经典案例。

余华的比喻,简单精准,书里最喜欢的描写,是关于挤电车的。在《他们的儿子》一文里,余华这样描述电车停下,打开车门后的情景,“车门一打开,车上的人像是牙膏似的连成一条紧贴着挤了出来,然后下面的人圆圆一团地挤了进去。”

这段话放在今天用来描述挤地铁挤公交时的情况,也是相当贴切。明明是错乱挤在车里的人,却忽然排成了整齐的队伍等待下车,而本应排好队却散落地等待上车的人或者原先已经排好队伍等候上车的人,看到车来的瞬间总是容易乱成一团,争相往前挤,失了秩序。这其中的原因,大约是想上车的人总是更加急切,因此形成了更为强大的一股力量,把相对不那么急切的人挤成了“一条”,而自己则是“团团”的一股势力。

不过,要是更多人在挤地铁或者公交时想起王小波所说的个人尊严问题,是不是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景观了?

这12个故事,每一个都很精彩,但也有些不合常理。不过,生命本就多样,常理又如何能涵盖所有?什么又是常理呢?

在2019年的第一天阴差阳错看了这本书,也许是上天想要我学着用更开放的眼光去看待事情,理解他人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