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山屯古建筑群的屯堡集萃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1

王朝遗影秋阳暖暖地泡着古朴的本寨。庄稼已经收割,翻耕后的稻田弥散着泥土的清香。天空明彻,青山妩媚中透出安详。
村后一峰突兀,犹如古代少女高绾的发髻,当地人叫它“妹儿顶山”。这山与远处高峨峻峭的云鹫山相连,构成“云峰八寨”的天然屏障,有着雄关险隘的磅礴气势。大山阻隔了外界的喧嚣,有幸为我们保留了“屯堡”这份大明王朝“调北征南”的历史文化遗产。日暮西斜,云鹫山那一线黛色似乎执拗地显示着大明王朝的背影。
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驻守云南的元朝降臣梁王把匝瓦密举兵叛乱,云贵边陲局势动荡不安。朱元璋派傅友德为征南大将军,率30万大军征讨云南,这就是史称“太祖平滇”的战争。叛乱平息后,为了巩固西南边防,朱元璋令这支江淮亲军屯守在云贵两地,尤以“滇之喉、黔之腹”称誉的安顺居多。据《安顺府志》载,安顺一带“有八十二屯、一百七十四堡”,还有众多的哨、所,可见当年屯军规模之宏大。600年来,这些屯军及其后裔在黔中大地上繁衍生息,固守着祖先遗留下来的江淮汉族传统文化,形成了贵州独特而罕见的“屯堡文化”。
本寨的村口立着一块石碑,上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山屯本寨古建筑群,2001年8月8日立”。本寨的知名度远不及离它数十里的天龙屯堡古镇,那里已成旅游景区,门票20元。而本寨目前还没有形成浓厚的商业化气息和满街拥堵的人流。
本寨的建筑有着十分显著的明代军事堡垒遗迹和悠久的江淮古风。走进寨门,石板小巷逼仄曲折,两侧是石片高筑的围墙,一层层铺叠着,十分坚固。如果不熟悉这里的路径,真像走进了八卦迷宫。几座高耸的碉楼,巍然立在石片屋顶上,俯视远近,互为犄角之势。明碉暗堡,石径幽巷,森严壁垒,处处潜藏杀机。这样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在冷兵器时代几乎无懈可击。
村子里很难碰见人,石头古巷错综复杂,连洞开的院门都没有见到人影,偶尔钻出一条狗,向你摇着尾巴,眼光和善,毫无一点恶意。
屯堡四合院主体建筑一般称正房,居于纵轴线上,砌有一至三尺高的台基,左右两厢的台基稍降,倒座的台基更降,几乎与天井石院平齐。正房一般面阔三间,明间为堂屋,正壁设香案神龛供奉祖宗天地牌位。堂屋是一家人祭祀、聚餐和议事的重要场所。堂屋的边房由家中主要成员父母、祖父母居住,左右两厢则为子女、儿孙辈居住。因为要畜养耕牛———屯堡人往往在左右两厢与正屋交接的拐角处或朝门两侧辟一暗室作为牛槛。
屯堡民居建筑的构架为木结构穿斗式,悬山顶,内部间壁和前楹的门庭均用木板装修,后檐墙和山墙则以石块砌筑,屋顶用山间常见的薄石板铺盖,就地取材,既省工省钱,又能造成一种既厚重又轻灵的视觉效果,石板呈现菱形铺盖,有整齐而生动的韵律感,屋脊用小青瓦装饰,使白石板材的屋面轮廓清晰,不显得单调呆板。
本寨的这些古宅,不论地位高低抑或穷家大户,几乎家家都有雕饰精美的垂花门楼,图案多为琪花瑞草、吉兽祥鸟,那一派温柔的江淮情调,无不镌刻着怀乡的暖意和尚美的情趣。当年驻守在这里的明军和家属,面对着敌视的眼光和格格不入的少数民族风土人情,他们的心灵是孤独的,天长日久,谁不怀念江淮故地。回不了家,于是,在石头城堡里盖起了一座座江淮风味的庭院,盛满故乡的春江花月、彰显文治武功的辉煌。在那些古老的四合院里,乡音乡俗一代一代地传袭着。
杨家大院是很典雅的四合院,古香古色,每一个细节都很讲究。正房门额雕花枋板上刻着“孝弟根本”“言行枢机”8个字,门斗上刻着“鼎”“新”二字,连天井正中的方块石板都雕刻着“太极图”,甚至角落的水漏也精细地雕刻着青龙的花饰,足以读出当年庭院主人的良苦用心,诠释着耕读传家的江淮遗风。二楼木栏上挂着金灿灿的玉米和红彤彤的辣椒串,在古老的天井中是最温暖、最祥和的色调,也是一道很诱人的风景。那是屯堡人家衣食无虞的写照,家家户户都有。堂屋供奉着祖宗牌位,两侧贴着大红对联。对联的尺幅和书写,都显出江淮官宦的儒雅和气魄。供桌上一对大红烛,烛光的暖意,映照出世代的荣耀。如果不是门楼旁幽幽的十字箭孔,泛着战争的冷光,显示着当年环境的险恶,在这充满江淮情调的温馨庭院里,谁会想到这里是关山重重的贵州高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