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泽尊王的十三太子尊王行祠宫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9

广泽尊王得道升天之后,娶妻妙应仙妃,生了十三个儿子,号称 “十三太保”,以辅佐其庇乡佑民。

郭圣王与圣妃的十三个子嗣,称为:十三太子。

自古以来,王公太子总是要分封,于是十三太子就分封到各地,其中:大子顾祖,二子顾墓,三子顾半路。

大子顾祖,因郭圣王乃山头城人氏,故大太子封于祖地,即山头城(诗山)龙山宫;二子顾墓,因郭圣王父母葬于安溪金谷乡,故二太子分封于此;三子顾半路,分封于各地如下: 大太保龙保:北宋开宝戊元年间(西元九六八年)。

玉敕代天巡狩元帅府二代钦差,其职为带父工作,监督之职行,镇守在诗山龙山宫。

龙山宫座落於诗山公园内,通体宫殿式建筑,庄严华妙。

朱墙绿瓦,流丹滴翠;殿柱檐翼,起凤腾蛟;荷塘花圃,挹碧拥青。

每当虹销雨霁,夕阳西斜,馀晖辄映照脊顶,灵光万道,煌煌烨烨,宫阙为之披霞,亭阁因而梁丹,瑰丽而绚烂。

春及邀朋游园,登憩亭以访韵,步石径而寻幽;秋来携友谒庙,仰古榕之葱茏,品玉兰之酽香,逸致无穷,流连忘返。

安溪清溪金谷河内

二太保威保:北宋开宝壬申五年(西元九七二年)。

金阙顺天尊王,其职为管上界及下界之事,又守圣王之祖坟,镇守在清溪威镇庙。

威镇庙,始於五代末,已有千馀年的悠久历史,现存建筑为清代遗址,为安溪县首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庙宇原为两进、三间张、四合院式、歇山屋顶,庙内有奇妙的深井埕,埕没有出水口,暴雨檐水倾注其中,能自行消退。

大厅口有一对青龙石柱,石雕工艺造诣精深。

威镇庙是闽南山区著名的朝圣之地。

太王陵,俗称“圣王公墓”,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坐落於附近的山麓,整座陵墓规模庞大,结构古朴罕见,眺望前方,山峦重叠,计有十八重,层层堆叠,似雄狮,如山魔、若大象……景色天成,维妙维肖。

陵墓成两圹并列,各竖半月形碑石,分别朱书“太王”、“太妃”,中间立一石“圣旨”二字,须弥座祭台。

陵区前案山俗称“蜈蚣十八岸”,岸岸文武峰朝拜,风光旖旎,是蜚声鹤远的旅游胜地,每年有大批海内外善男信女前往观光游览、焚香朝拜。

诗山红星村(旧门)

三太保祖保:太平兴国丙子元年(西元九七六年)。

五当东方武士,其职为武将,神力强盛,专司驱邪,犯阴之事,镇守在巨门鰲峰宫。

诗山鹏峰村(双溪)

四太保星保:太平兴国己卯四年(西元九七九年)。

南北巡总指挥,其职为负责连络,大事皆由其连络、处理,镇守在溪头溪头宫。

诗山红星村(佃阪)

五太保显保:太平兴国癸未八年(西元九八三年)。

代天行医,其职为精於医术,常常行医,镇守在殿阪景福社。

码头大庭村(上福洋)

六太保贵保:北宋雍熙丁亥四年(西元九八七年)。

双忠尊王,其职为主持公道,处理民众之控诉,镇守在大延寿山宫。

码头宫占村(顶宫下)

七太保巽保:北宋淳化庚寅元年(西元九九○年)。

东天王,其职与六太保大致雷同,镇守在宫下澳头宫。

诗山声东村(溪东城)

八太保震保:北宋淳化甲午五年(西元九九四年)。

武燕王,其职为监督,在十三太保之间察巡,负责督导诸太保,镇守在溪东溪东宫。

码头仙都村

九太保兑保:北宋咸平戊戌元年(西元九九八年)。

五常军元帅,其职不明,镇守在山兜铭境宫。

诗山前山村(坑柄)

十太保离保:北宋咸平辛丑四年(西元一○○一年)。

察巡天下,其职为负责察巡天下,镇守在坑柄坑柄宫。

诗山吾峰村(罗埔)

十一太保坤保:北宋景德乙巳二年(西元一○○五年)。

金封秀士,其职为文士,专办文字之事,镇守在罗埔驻龙宫。

诗山吾峰村(古宅)

十二太保艮保:大中祥符己酉二年(西元一○○九年)。

童月王,其职为天下巡狩,到处云游察巡,镇守在古宅行祠宫。

诗山社二村(仙境)

十三太保坎保:大中祥符丙辰九年(西元一○一六年) 。

代天总代巡,其职为可以上天庭,到地狱,亦可管人间,配有尚方宝剑,可以先斩後奏,镇守在仙境永安宫。

太王陵,又称太王、太妃墓,俗称“圣王公墓”,系广泽尊王郭忠福之父郭亮、母林素娘的墓地,坐落于金谷镇河美村蜈蚣山麓。

始建於五代,今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太王陵右有杨公墓,墓碑上书“杨公”两字,是郭忠福为其看羊的杨长者陵墓。

太王陵墓成两圹并列,各竖半月形碑石,分别朱书“太王”、“太妃”,中间立一石“圣旨”两字,须弥座祭台。

整座陵墓规模庞大,结构古朴。

太王陵原有墓庵一座。

相传墙壁上诗画琳琅满目,其中有清代道光四年(一八二四年)副贡柯琮琪的诗句:「年年谒祖到清溪,携酒牵羊一路跻。

回忆古籐身化处,旧庵隐约夕阳西。

」描述了当时祭祀太王陵墓之情景。

墓庵原已圮,今又在太王陵右侧山坡建护陵庙一座。

民众相传,郭圣王成佛後,圣示要「回乡省墓」。

郡属士绅即发起恭迎圣王回祖籍地祭父母墓。

四方善信为答圣恩,也纷纷上陵墓朝拜。

清同治九年(一八七○年),帝敕赐「祭墓」。

於是,乡民议定圣王成佛之月为「祭墓月」,并以八月初一行「开墓门」礼。

每年农历八月祭墓,来自闽、浙、粤及南洋群岛的香客数以万计。

南安凤山寺信众於每年或三年一次,於农历八月下旬择一吉日,用辇轿恭奉广泽尊王神像直诣金谷省视父母墓陵,四方香客随行。

祭礼仪式隆重热烈,影响甚广。

又传,广泽尊王神像每逢谒陵日,眼中常有泪痕。

对此,《郭山庙志》载:「光绪七年辛巳,善信与祭封茔,只见王像眼中有泪痕,问诸父老,乃知每次祭茔皆有之,盖孝思所迫也。

民国十六年(一九二七年)以前,海外侨胞每三年就要组团回乡祭圣王公墓。

台湾同胞、马来西亚及新加坡等侨胞每年都组成谒祖团,恭迎圣王,朝祭太王陵。

太王陵,风光胜景,美不胜收。

墓前两山插拱,其状如钩,酷似蜈蚣前足。

远看前方,山峦叠错,层层十八重,「远近高低各不同」,那连绵起伏的山岭,有的平缓舒展,有的高耸入云,有的峻峭,有的雄伟,姿态万千。

其形状千奇百怪,似雄狮怒吼、香案祭天,母鸡孵蛋、雄鹰啄蛇……形态各异,无不神肖神似。

太王陵山脉从南安、永春蜿蜒而来,曲折迂回。

近看陵前墓後,山披著树,树裹著山。

被密密匝匝包装起来的山峦,有丰腴之富态,有骄艳之浪漫。

那浓浓淡淡的绿,把一座座山涂抹得生机勃勃。

游人到此,面对这千古以来形成的锦峰秀岭,无不为之惊叹。

古老的太王陵是闻名海内外的旅游胜地,也是研究华侨史的实物例证。

海外侨亲慷慨解囊,铺设旅游区水泥路,捐建景点,重修古迹。

随著景区建设的日趋完善,太王陵正以更加崭新的姿态,迎接越来越多的游人,使太王陵风貌尤胜於前,臻於鼎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