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极具研究价值,为何至今却无人挖掘,是技术还是另有隐情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6

据史料记载,秦始皇陵规模浩大(整个陵区占地约为五十六平方公里)、建造精巧, 而且内部藏着大量的文物和奇珍异宝,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早在1974年,秦始皇陵遗址就已经确定了, 这里面究竟有什么?后人好奇为何至今却无人挖掘?

1974年3月29日,陕西省临潼县西杨村正处于干旱时期。 经过几次打井失败,只得去村中“禁地”试试,而这所谓的“禁地”是当地人口耳相传的“乱葬岗”。

老一辈的说,这个地方常有“阴兵”出没 ,其实他们也不知道到底埋没埋过死人,总之大家从小就知道那是个可怕的地方。

可面对眼前生死问题,大家也顾不得那么多了,这一挖,还真的出事了! 当过兵的杨志发带着三位当地村民一同打井,挖到六米左右时,杨志发居然挖到了“人头”。

这可把大家都吓坏了连忙爬上井,杨志发毕竟当过兵, 冷静下来后发现这并不是真的“人头”,而是一座石人像的头部。

在这之后,当地村民在那片区域接连挖出陶制人身体部件。

经考古专家钻研和发掘发现了离地面五十米下的一座俑坑 ,震惊世界的秦始皇兵马俑,就在这样的机缘巧合之下被发现了。

而秦始皇兵马俑的发现奠定了秦始皇陵被发现的基础,通过秦始皇兵马俑周围的勘察, 考古学家准确确定了秦始皇陵的位置。

秦始皇陵和兵马俑坑有多震撼? 1987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目录》,秦始皇陵兵马俑被誉为“20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

据史料记载,有很多人都尝试过盗秦始皇陵, 那么秦始皇陵到底有没有真的被盗呢?

《史记高祖本纪》中就记载了项羽盗窃并且焚烧秦始皇陵 ,而且还是有依据的,经过现代技术的探测证实,秦始皇陵确实被焚烧过。

而在《水经注》也记载过,项羽以30万士兵带三十万士兵挖掘秦始皇陵 ,盗走大量随葬宝物,运了三十日还没运完。

考古学家通过对K0007陪葬坑、二号兵马俑坑、K0006陪葬坑和陵园北侧一号陪葬坑相关遗址分析, 它们都存在被盗墓的迹象,而且年代与项羽入关的时间相近。

但是关于“挖掘皇帝冢”的说法并不准确。据现代技术对秦始皇陵的勘察,秦始皇陵地宫四周均有四米厚的宫墙,宫墙用砖包砌起来, 通往地宫的唯一一条路并没有破坏的迹象,而掘冢可能只是收取了一些陪葬坑的财物。

后来又有“放牛娃火烧秦始皇陵”、“汉末赤眉军”、“十六国石虎”、“唐朝黄巢”、“土匪军阀进入地宫”等一众说法。

但是经过现代技术勘察发现秦始皇陵封土保存较为完好 ,而在封土的边沿、地宫的外侧发现两个私人所为的小型盗洞,并不是大规模挖掘。

加上秦始皇陵地宫的规模大而深,封土又很厚,所以私人盗掘想要 到达 地宫放棺椁的玄关是非常困难的。 也就是说,墓室没有被盗掘。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秦王嬴政扫荡、统一战乱的中原六国。 秦始皇13岁时继位登基,也正是那个时候,秦始皇陵就开始建造。

皇陵分三个阶段总共历时长达39年。

第一阶段是秦始皇一统全国之前的二十六年 ,这个时间点占据了整个秦始皇修建的三分之二,秦始皇一统天下后用九年时间对秦始皇陵进行了拓展,用三年时间收尾和覆土。

最后秦始皇死后, 埋葬进去修复皇陵用了一年,至此秦始皇陵全部修筑完成。

据史料记载,修建秦始皇陵所投入的人力是世界之最

李白的诗中说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也有提及“作者七十万人,积年方成”。

我们可以知道秦始皇陵的修筑人力达七十多万,是修筑埃及金字塔人数的八倍。 考古界称它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皇帝陵墓之一。

秦始皇陵“依山环水”,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 ,不论是以当时实用的角度还是现代的风水观念来看,都是陵墓最好的选择。

而皇陵面积也是非常庞大的 ,皇陵高76米,东西长345米,南北宽350米,占地120750平方米,像我们前面说的私人盗贼,基本上没有个几百年不可能 探索 完。

那么,考古学家组织为何不挖掘陵墓呢?

在陵墓遗址被公开后,国家文物局就有规定: 明确要求不主动挖掘陵墓。 这是必须坚定不移执行的政策。

陕西省政府也很重视,通过多次开会对秦始皇陵的立法保护工作进行研究 ,至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定下文会提到。

秦始皇陵现已知的兵马俑就极具研究价值,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是非常罕见的。 而且对于深入研究秦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和艺术等众多领域,都提供了许多珍贵实物。

秦始皇陵的建造更是错综复杂,内部非常的奢华,以铜铸顶,明珠做日月星辰 ,许多科研人员都对其充满兴趣,而对于地下豪宫里面的奇珍异宝令人无限向往。

要知道,根据现在探查出来的资料显示, 秦始皇地宫的面积至少有78个故宫那么大

在整个中国 历史 上都没有哪一个皇帝能有如此大手笔,那么为何无人开发?

据史料记载, 秦始皇为了防盗曾命人在宫中安装了数量庞大的暗弩 ,并且都是自动发射,一旦有人入侵,机关自动触发。

对于古代来说这是个很不错的防盗武器,随着如今技术的成熟, 这个问题是完全可以解决的。

秦始皇陵防盗手段不止如此, 在无法预料的情况下,陵墓内随时可能会遇见大面积的流沙。

流沙一般填在墓道、墓穴周围多的时候达数百吨,即使淹不死盗贼, 就算掏开也是一项巨大工程。

秦始皇陵中还有伏火,伏火威力就很大了,它们大多是沼气、磷等, 在遇到空气后就会自主燃烧,盗墓的人只得被活活烧死。

危险最大且无法解决的问题就是水银了。

“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根据司马迁的说法, 秦始皇为了凸显自己统一六国的功绩,特意用流动的贵金属来演示江河 ,预示着大秦帝国的版图,而水银仿制江河流动相刚好。

其次,有说法认为这与中国古代对水银的认知有关 ,战国晚期阴阳五行术盛行,方士一直追求用水银炼制长生不丹药。

甚至有的说法认为如果将尸体浸泡在水银中,就可以防止腐烂。

而秦始皇一直迷恋研究长生不死术众所周知,生前这个愿望没能实现, 死后很有可能用水银来防腐尸体。

根据考古学家勘测,对水银进行了初步的预计, 水银深度高达35米!至少存在100吨左右水银。

水银俗称汞,是一种慢性剧毒,仅是吸入就对人体有伤害,更别说不小心的触碰,或者食用。 因此挖掘秦始皇陵可能会导致水银大面积 泄漏 ,危害民生安全,后果无法设想。

这只是已有的说法, 秦始皇陵里面到底暗藏多少玄机我们无法预估,因此考古学家也不敢轻易冒险。

在兵马俑被发现后,我国就在当地建立了一个大规模的博物馆, 我们现在去参观便可以看到土灰色的兵马俑。

但其实兵马俑是彩色的,而且还是浓烈鲜艳的撞色派。

由于历经几千年,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超过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兵马俑彩绘都已经脱落, 剩余的部分彩色兵马俑在出土的时候栩栩如生,但接触空气之后几乎是瞬间氧化。

只有少部分颜料留存, 考古学家经过化验后发现,这其中竟然存在“硅酸铜钡”物质。 这种物质在自然界中的含量非常少,别说两千年前,就是现在的技术也很难利用这种特殊物质。

除此之外,兵马俑出土的宝剑几乎都没有生锈。

要知道防生锈技术1954年才被德国人发明出来, 就是他们的技术也只能保持六十年 。由此可见秦始皇陵中有多少未解之谜。

可惜的是,当时技术还不够成熟,考古学家只能眼睁睁看着出土的兵马俑变成灰白色,实在是心疼不已, 这也是为什么兵马俑挖掘到一部分后就停止了的原因。

想必大家都听说过明十三陵,万历的定陵与陵墓之首的长陵构造相似, 为防止挖掘长陵风险太大,因此定陵便被拿来练手。

上个世纪在郭沫若的请示下,大家对定陵进行了挖掘。 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准备,地宫口被打开,发现了字画、金银珠宝,玉帛,甚至万历皇帝的金冠等众多宝贵文物,收获颇丰。

还没高兴太久,由于对文物的保护还不达标, 直接导致定陵中陪葬衣物氧化,许多精美的龙袍绸缎被毁坏。

更令人惋惜的是在时代背景下, 定陵博物馆中万历皇帝和他两个后妃的棺椁被人们焚烧

因此,在当时,许多文物都遭到破坏无法复原, 这次挖掘陵墓给整个考古界带来巨大打击,损失惨重。

因此,在这些惨痛的教训之下, 便规定在没有足够的技术支持,我们是不会主动挖掘帝陵的。

秦始皇陵也正是这个道理,虽然我国现如今 科技 发展势不可挡,但对于封埋在地下几千年的陵墓, 想让它重见天日,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勘测。

有专家曾做过这样一个预估,如果我们现在对陵墓进行挖掘的话,将整个陵墓开发出来, 保守估计恐怕需要四百年的时间,甚至可能更长。

这其中需要多少人力我们可以想象,几乎是难以完成的工程。

地形因素影响也很大,秦始皇陵在骊山旁边,整个陵墓呈漏斗状。

如果要对皇陵进行挖掘就不可忽略塌方 ,整个皇陵如若发生大规模塌方损失将无法估计,骊山的塌方对当地群众也会带来非常大的影响。

就放在现代来说,现代技术都可能难以支撑建筑千年不倒 ,更何况是两千年前的秦始皇陵,所以才会一直没有对其进行挖掘。

秦始皇陵代表着一个时代 。其实在以前,我国的史料记载保存性不强,又或者经过一代代人的加工准确性并不高。

而秦始皇陵的挖掘将意味着, 我们可以直接近距离地触碰华夏文明的第一个封建王朝。

我们对秦朝的部分史书以及史料记载可以做一个校正,能够让我们更近距离地了解与窥探 历史 , 对我们现代发展提供有意义的价值。

其次秦始皇陵带来的经济效益 ,我们是无法预估和想象的。

兵马俑作为秦始皇陵的冰山一角,却也成为了世界八大奇迹之一, 光是秦始皇陵这四个字就极具影响力。

可想而知秦始皇陵墓的主体一旦被挖掘,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与 社会 影响,将对我国发展带来怎么样的影响。

因为秦始皇陵极具价值,我们不得贸然挖掘。

我相信终有一天我国技术成熟时,秦始皇陵会重见天日,但在此之前我们的任务就是保护好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