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陇东的董志原绝对是风景。我们常见的平原,在坦地、河谷,在山与山之间,而董志原却在山上头,状似一个个人的耳朵。在辽远的陇东,在蜿蜒的泾河东北方,茫茫的子午岭原始林区西麓、环庆川地南端,千百座山上的“耳朵”连绵不断,弥合在一起,对接在一起,铺陈出一方黄土层厚达120米的高原——董志原。
众山之上像方桌那样兀然屹立的董志原,“入河沟仰视,是山无疑,可登上山坡,极目却是一马平川”。汽车穿山越岭,进入庆阳的界河大桥长庆桥,爬上一面坡,便就是上面民谣形容的总面积120多万亩的董志原了。路笔直笔直,看不见尽头,视线的终点,是一条长长的地平线。向北,向北,一直向北,汽车加足油门,一小时连着一小时往前赶,以为越过了董志原,却仍行进在董志原的边缘地带,离董志原的腹地西峰还远,而董志原的北界葛家崾岘更遥远。董志原的庞绰和苍茫顿然使你欣喜,惊讶里四望,发这原岂止是平川模样,简直是一块阔大无边的木板,抑或是平直无垠的玻璃,一簇簇小村人家,点点滴滴散落其上,一片片各色庄稼,纵纵横横散布其上。绿的是树,红的是花,白的是羊,黄的是土,青翠的是小草,碧绿的是鱼塘,诸如村庄田地等物,在董志原宽博的胸襟里,又显得是那样的微小和渺茫。“八百里秦川,不如董志原的一个边。”亲身感受和触摸董志原,对从悠远而来的民间传言始有了几多相信,对远古地壳的抬升和蒙古高原源源不断黄尘共同造就的这座高原方有了几多惊慕。
董志原由来已久,董志原的文明史源远流长。传说中的人文始祖黄帝曾在此师从当地人歧伯。周先祖在此农耕。春秋时义渠国在此筑城建郭,统领河套广袤疆域。北宋大家范仲淹在此豪书千古绝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正是众多文明烈焰的熏陶,董志原作为礼仪之地便无疑义了。
在平原掏出四四方方差不多一亩见方的坑,然后掘挖出一孔一孔窑洞,供人居住,这就叫地坑院。地坑院肯定是从古人类使用的地穴那儿得灵感和创意,只不过建设得比古人更科学、更有代气息。在别处极罕见的地坑院自然是董志原绝佳风景。
董志原紧邻关中,亦是古周秦的辖地,修远的秦风秦俗在原上的角角落落都有深重的留痕。原上人嗜面食,与面有关的吃物几乎主宰了一天两顿:早饭是白生生的蒸馍或黄蜡蜡的玉米面发糕,佐以醋拌辣子葱丝箩卜菜,汤是玉米珍子汤、小米绿豆汤、麦面鸡蛋汤。而晌午饭或是油汪汪的臊子面、床子面或是洋芋糊糊面。家家如此,村村也如此,这与关中人家的吃法如出一辙。还有更像关中的情况哩,原上人茶余饭后,爱听的戏是秦腔,喜欢吼的句子仍是秦腔里的戏文。这样的爱好,大人小孩一样,男人女人亦一样。初来乍到者,为此情此景所惊异所迷惑,误以为这儿不是董志原,而是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秦岭北的秦川阔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