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与孟子为同时代的雄辩家,为何他们不曾会面一谈啊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12-21
先从个人的抱负和人生观来说,孟子汲汲于用世,曾一度仕齐为卿。他一方面既要正人心,息邪说,距彼行,放淫辞;一方面又忙着游说各诸侯国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最后在不得已之下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庄子却不同,他过的是隐居生活。《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庄子 秋水》这两本书可以看出。 庄子追求的绝对自由,诅咒对人的一切束缚。他虽然过着“衣弊履穿”“困窘织履,槁项黄馘”的艰难生活,但他志向坚定,不肯与统治者合作,还把魏国的相位比作腐鼠。司马迁说庄子做过漆园吏也许是因贫而仕。他把当时的政治生涯当成最险恶可怕的勾当,把政界人物看成最凶暴卑鄙的角色。在《山木》篇,庄子回答魏王时,不但强调自己如同善于腾跳的猿猴跌落在灌木丛中,有本事不能施展,还指责当时在位的昏君乱相,道德之士不仅“惫”而且随时会象比干那样有杀身之祸。在《祛惬》里,作者的讽刺矛头更指向那些打着仁义旗号、干着伤天害理之事情的统治者。他甚至还说:“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说出了他对这种现象的深恶痛绝。 从整个大环境来看,庄子之学在当时并不是显学。在孟子时代,儒家所面对的形势相当 的严峻,“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孟子的大敌是杨朱、墨翟。孟子就是为了距杨墨,放淫辞,才大张齐鼓的与杨墨等学派展开了激烈的论辩。在当时,即使是农家学派对儒学的威胁远比庄子的道家学派还要大。例如农家学者许行就在藤文公那里受到了礼遇,使本来是儒家学者的陈相十分的羡慕,也从宋国来到腾国,弃儒从农,并在孟子面前宣扬“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的主张。至于庄子。可以说使寂寂无闻,宋代朱熹评价他说“知识在僻处自说”,门徒也不多,怎么能与孟子的“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而转食于诸侯”的赫赫声势相比呢?而且,不只是孟子没有提到庄子,整个战国时代的学术界只有荀卿正式谈到庄子一次。 庄子一生过着隐居的生活,坚决不与统治者合作,还随时揭他们的老底,庄子之学在当时又不是显学,凡此种种。说明庄子隐居僻处,自说自道,孟子对他很可能不熟悉。而且庄子对孟子的事业并不构成威胁,孟子忙于游说诸侯,发扬先王之道,距杨墨,放淫辞,可以说无暇他顾,即使知道有庄子这个人,也会让他在僻处自说,何况孟子说自己是不得已而辩,庄子连提也没有提到他,他怎么会无端的去批评庄子呢? 至于庄子无一字提及孟子也不难理解。庄子本来就“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他认为“辩无胜”。至于这两个观点在《庄子天下》和《齐物论》可以得见。 庄子是反对辩论的,他与人辩论,几乎是因为别人先发问,例如,在《逍遥游》中与惠施的辩论,在《列御寇》中与曹商的辩论,这和孟子为了游说诸侯,为了发扬先王之道,距杨墨而主动出击大不相同。庄子隐居一方,孟子又不批评他。庄子自然不会去说孟子了。 再说庄子借儒抬道,甚至借孔子来表明道家高于儒家,在《庄子》全书中大约有四十多个章节记述到孔子,如《人世间》《大宗师》等。《庄子》的许多思想观点是通过孔子和他的弟子的对话表现出来。庄子不借重孟子而借重孔子,理由很简单。首先,在庄子时代,孔子早已被世人奉为师表,而利用“重言”是《庄子》的主要创作方法之一,《庄子》所谓的“重言”即借古人、老人之名姓说出自己要说的话。庄子“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庄子天下》),庄子的寓言篇就这么说“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重言”被庄子这么看重,原因是它能够“已言”,即制止世人无谓的争论。孟子虽然是儒家的砥柱,名声赫赫,但不是他心目中的古人、老人,怎么说也比不上儒家的创始者孔子。 综上所述,略加归纳。在人生旅程上,孟子与庄子,一动一静。一个汲汲于用世,一个归隐于山野。庄子在僻处自说,寂寂无闻。从整个大环境说,他的学说于当时的统治者的要求格格不入,加上他不但不与统治者合作,还把当时的政治生涯当成最险恶可怕的勾当,把政界人物看成是最凶暴卑鄙的角色,甚至采取彻底的决裂,随时揭老底,坚决不合作的立场,在这种情况下,孟子即使知道有庄子这个人,野不会耿耿于怀的,因为庄子对孟子的游说事业并不构成威胁;更何况孟子说他是不得已而辩,自然不会无端的去批评庄子。至于庄子无一字提及孟子也是可以理解的,一来庄子本来“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他认为“辩无胜”;二来他借儒扬道,而利用“重言”又是他的主要创作方法之一;三来孟子没有于他为难,他自然不会去批评孟子。总之,孟子和庄子互不提及是有时代原因的。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